和妈妈同住一年,她不让我买这买那,我居然攒下了8万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8:06 2

摘要:搬回去和妈妈住之前,我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手机里购物APP的推送响个不停,购物车常年处于“待清空”状态;外卖软件是每日必需,从早餐到深夜的小龙虾;

搬回去和妈妈住之前,我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手机里购物APP的推送响个不停,购物车常年处于“待清空”状态;外卖软件是每日必需,从早餐到深夜的小龙虾;

看见直播间喊“上链接!”,手指就不听使唤地下单;

结果就是,工资卡像个漏水的筛子,每月工资一到账,还完花呗信用卡,就所剩无几。

后来,因为换工作和租房合同到期,我搬回了家,和习惯精打细算的妈妈同住。

老实说,最初的日子,浑身不自在。

早上想点杯瑞幸?她五点半已经用破壁机打好了热乎乎的五谷豆浆;

下午想来杯“初夏的第一杯奶茶”?冰箱里有她泡的柠檬水和自制酸梅汤;

但变化也是悄无声息发生的。一年下来,不多不少,扎扎实实多了8万块。

妈妈的“不让买”省钱秘笈,其实很简单,全在锅碗瓢盆里

她没教我什么复杂的理财技巧,就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堵住了我花钱的“窟窿”:

早餐桌告别外卖包装袋:

前一晚抓把小米、红豆、几颗红枣丢水里泡着。早上定好闹钟,一股脑倒进电饭煲,按下煮粥键。顺手把昨天买的玉米、山药洗净,丢蒸屉上。

等你洗漱完,喷香的杂粮粥、热腾腾的蒸杂粮就摆上桌了。

周末蒸点南瓜、紫薯,切块冻起来,工作日起床微波炉“叮”两分钟,配个鸡蛋,比楼下买的包子油条健康,一个月光早餐钱就能省下好几百。

快递盒、外卖袋的“二次生命”:

点完外卖,稍微好点的塑料袋、保温袋,用洗洁精搓掉油腻,清水冲净,晾在阳台衣架上。

按大小分好:大的套桶正好,中号的装冰箱里的速冻饺子、肉类防串味,小的装些零七八碎的小物件。

快递纸箱拆平,用绳子捆好,攒到月底叫收废品的大爷上门,换来的几十块钱,够买几斤好水果了,还少了下楼扔垃圾的麻烦。

衣柜“瘦身”,旧衣找到新岗位:

每换季就彻底翻一次衣柜,那些躺了一年没动过的衣服,果断“断舍离”。

纯棉的旧T恤、秋衣,吸水性好,剪成方块,就是厨房、卫生间最好用的抹布,比买的还好使。

不起球的旧毛巾、床单,可以剪开给家里的宠物当垫子。买新衣服前,打开衣柜看看,想想是不是真缺这一件,还是只是一时冲动想下单?

冰箱不当“仓库”,日用品“空瓶再补”:

在冰箱门上贴个便利贴,或者手机备忘录里建个“补货清单”。洗发水用到瓶子捏着轻飘飘了,酱油瓶快见底了,记下来,周末去超市一次买齐。

买菜,尤其是绿叶菜,一次别买太多,够吃两三天的就行,免得蔫了烂了扔掉心疼。

这样冰箱里永远清爽,东西不浪费,月底一盘账,发现日用品和买菜钱省了一大截。

自制“快乐水”,健康还省钱:

超市买几个新鲜柠檬,切片,加点蜂蜜,丢玻璃罐里腌上,放冰箱,随时兑水喝,维C满满。夏天买点乌梅、山楂、甘草,自己煮酸梅汤,晾凉了放冰箱,解暑又开胃。

买个最简单的酸奶机,一盒牛奶加一小包菌粉,睡一觉起来,几大杯浓稠的原味酸奶就做好了,拌点水果麦片,比外面卖的料足还便宜。

想喝奶茶?泡杯浓点的红茶,兑上热牛奶,想加糖加糖,想加珍珠自己煮点,成本五块钱搞定。

告别“灯火通明”,电费单不再是“惊吓”:

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尤其是卫生间、厨房、阳台这些地方。把家里还在用的钨丝灯泡、荧光灯管,逐步换成LED灯,同样亮度,耗电少一大半。

看电视、看书用局部照明,开个落地灯或者台灯就行,不用把客厅顶灯全打开。

长时间不用的电视、电脑、路由器,不用的时候关掉插座开关,或者直接拔掉插头,待机模式也在偷偷跑电。

菜市场里找“宝藏”,砍价也是生活乐趣:

早上七八点,或者下午四五点,菜市场人少,摊主也想早点收摊,这时候去买菜,往往能捡到便宜。学着跟摊主拉家常,问问哪个菜新鲜,哪个是自己家种的。

买得多可以试试抹个零头,或者让人家多送两根小葱。熟悉了,摊主有好东西也会想着给你留着。

和妈妈住的这一年,我攒下的不只是看得见的8万块钱,更是找回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内心的踏实感。

妈妈那套被我曾经嗤之以鼻的“老一辈省钱经”,现在看来,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物质的敬畏。

当家里的物品开始物尽其用,当银行卡余额稳步增长时,那种从容和笃定,比收到快递包裹让人心安。

来源:滑稽小丑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