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一则声明震动全网:“若不让柴怼怼的恶意诋毁行为受到应有处罚,我将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 这场由抖音网红“柴怼怼”掀起的玉石品质风波,已从商业纠纷升级为企业家声誉保卫战,更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边界、平台责任和行业规范
一场玉石纠纷,为何让企业家以“关闭企业”为代价硬刚到底?
2025年5月3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一则声明震动全网:“若不让柴怼怼的恶意诋毁行为受到应有处罚,我将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 这场由抖音网红“柴怼怼”掀起的玉石品质风波,已从商业纠纷升级为企业家声誉保卫战,更引发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边界、平台责任和行业规范的深度思考。
一、事件回顾:从“暴利指控”到天价索赔
1. 导火索:网红质疑引发舆论地震
4月初,抖音博主“柴怼怼”(粉丝28万)发布多条视频,指控胖东来玉石业务“以低成本玉石获取百倍暴利”,并举例称“3万元玉石品质不如同业3千元产品”。这些缺乏数据支撑的言论迅速发酵,胖东来当日销售额占比仅0.34%的玉石业务被推上风口浪尖。
2. 企业反击:从声明到法律诉讼
- 4月8日:胖东来深夜发布声明,驳斥柴怼怼“捏造事实、商业诋毁”。
- 4月25日:胖东来以“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正式起诉柴怼怼,索赔不低于500万元,案件由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
- 5月3日:于东来个人账号转为私密状态,大量视频下架,仅保留2023年内容。
3. 数据自证:毛利率公开能否平息争议?
胖东来公布2025年一季度和田玉销售额为2190万元,毛利率20%,占集团总销售额0.34%,并承诺“所有商品支持第三方鉴定退货”。这一透明化操作被视作对行业定价乱象的正面回应。
二、冲突升级:企业家与网红的“生死博弈”
1. 于东来的“绝境宣言”
五一假期期间,于东来连续发布4条动态,强调“必须让诽谤者付出代价”,甚至以关闭企业为筹码[3][5][6]。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表态折射出企业家对恶意舆论的零容忍态度,也暴露了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现实困境。
2. 柴怼怼的“反攻战术”
- 组建维权群:声称将联合消费者评估胖东来玉石价值,并质疑未收到起诉书。
- 小号持续发声**:主号被封禁后,柴怼怼通过小号“怼怼柴”发布视频,扬言“连平台一起搞”。
- 带货数据暴涨:事件期间,其直播销售额激增至场均5万-7.5万元,被指借舆论风波牟利。
5月3日,@抖音黑板报 公告称:
- 柴怼怼29条视频涉嫌侵权,全部下架;
- 限制账号投稿权限1个月,若再违规将升级处罚;
- 最终处置参考法院判决结果。
平台这一“暂缓式处罚”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遏制了谣言传播,质疑者则认为“应永久封禁”。
---
四、行业反思:玉石乱象与网络暴力的双重拷问
1. 玉石行业透明度之痛
胖东来公开定价标准后,公众开始追问:为何玉石行业长期存在价格不透明、鉴定标准模糊的问题?第三方机构介入能否成为行业规范突破口?
2. 网络言论的“罪与罚”
- *维权成本失衡:企业需投入数百万诉讼费,而博主仅需一条视频即可造成商誉损失。
- 平台责任边界: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与打击造谣间取得平衡?抖音的“先禁言后裁决”模式能否推广?
---
五、法律前瞻:一场关乎“网络营商环境”的判决
目前,许昌中院已受理此案,两大焦点值得关注:
1. 证据链完整性:柴怼怼是否掌握胖东来玉石成本的真实数据?
2. 损害量化标准:500万索赔金额如何举证?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判决或将成“商业诋毁类案件标杆”,影响未来企业对网络侵权的应对策略。
---
当舆论场变成修罗场,谁能守住底线?
于东来“关闭企业”的悲壮表态,不仅是个人愤怒,更揭示了企业家在舆论战中的无奈。柴怼怼的“疯狗式攻击”与流量变现,则暴露了网红经济中“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这场风波终将落幕,但它留下的问题远未解决:如果造谣成本始终低于维权成本,下一个“胖东来”又会是谁?
来源:南京马哥说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