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掉中国咋办?美国要再扶持一个“中国”,他们看上了两个国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8:26 2

摘要:在中美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美国终于意识到,想要“干掉”中国,靠关税战、科技围堵、军事施压都收效甚微。

在中美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美国终于意识到,想要“干掉”中国,靠关税战、科技围堵、军事施压都收效甚微。

中国不仅顶住了压力,反而在多个领域逆势突破,让美国的打压一次次以失败告终。

于是,华盛顿换了一种思路:既然短期内无法击败中国,那就另辟蹊径——扶持一个“新的中国”,牵制乃至取代中国的角色。

他们的目光,很快锁定了中国的两个重要邻国......

“潜力巨大”的南亚国家

美国看上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南亚的印度。

在美国的战略算盘里,印度似乎是一个理想的候选者。

印度的人口规模庞大,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

美国认为,这种人口红利将为印度带来巨大的劳动力供应和消费市场潜力,足以支撑起一个“新兴巨人”的梦想。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全球前列,某些年份的GDP增速甚至达到6%以上。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地缘位置十分关键。

坐落在印度洋核心地带,既能辐射东亚,又能影响中东与非洲。

如果能将印度牢牢拉拢在西方体系中,美国不仅能在陆地上制衡中国,还能在海上咽喉要道施加压力。

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不断加码拉拢印度。

从“印太战略”,到“四方安全对话”(QUAD);从对印军售,到推动高科技领域合作;甚至在供应链重塑上,美国也在鼓励资本向印度转移。

然而,美国这种打算,注定只是一厢情愿。

印度的人口虽然庞大,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技能普及率远远落后。

真正能够承接高端制造业和复杂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极其有限。想要短时间内复制中国式的产业链体系,几乎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印度内部的基础设施状况堪忧。

道路、电力、港口、通信等领域存在大量瓶颈,远不能支撑起一个世界级制造中心的运转。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参差不齐,企业环境复杂而多变,这些都极大地抬高了投资和运营风险。

再者,印度的社会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宗教、种姓、地域、语言矛盾交织,时不时爆发的暴力冲突和政治动荡,使得社会稳定性极差。

这不仅影响内部发展,也让外资对长期投资望而却步。

更要命的是,印度虽然愿意在某些领域与美国合作,但始终坚持所谓“战略自主”的外交理念。

面对美国的期待,印度往往采取“要好处、不绑死”的策略,一边在军事上与美国靠近,一边又在能源、军工等领域与俄罗斯深度合作,甚至在关键时刻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保持距离。

换句话说,印度想要的,只是趁机谋取利益,并非心甘情愿地替美国冲锋陷阵。

因此,美国一厢情愿的战略布局,最终很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一个选择

除了印度,美国盯上的第二个国家是越南。

在美国看来,越南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南亚中心地带,东临南海,南北贯通东西方航运要道,具备了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而在供应链布局上,美国也对越南寄予厚望。自从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不少跨国公司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美国希望通过加大投资、推动科技合作,把越南打造成“新世界工厂”,以此弱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美国频繁派高官访问越南,提升双边关系,签署防务合作协议,甚至在芯片制造、稀土开发等领域展开了密集接触。

但是,美国的这种如意算盘,同样注定难以如愿。

越南的体量与中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人口规模、市场容量,还是产业体系完整度,越南都远远无法与中国相比

越南全国人口不到一亿,GDP总量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市场规模严重受限,根本承担不起全球产业链转移的重任。

更何况,虽然越南经济增长快速,但基础非常薄弱。

制造业以低端组装和轻工业为主,缺乏自主高端技术能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升级为能取代中国地位的全球制造中心,既缺资本,也缺技术,更缺产业深度。

再者,越南虽然在部分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但越南也从未真正倒向美国。

更重要的是,越南国内对美国也始终存在戒心。

越战留下的历史创伤尚未彻底愈合,美国曾经对越南实施过残酷的军事打击,至今在越南民间仍留有深刻的反美情绪。

政治上,双方之间更是缺乏真正的战略互信。

因此,无论美国多么努力扶持,越南最多只能在特定领域和特定阶段上扮演美国希望的角色,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替代品”。

美国试图用越南来重塑供应链、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只是镜花水月。

归根结底,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都无法在体量、能力、意志三个层面上复制一个“新的中国”。

美国想通过扶持替代者来围堵中国,不仅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高估了其他国家的承载力。

来源:青史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