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角种类繁多,像豇豆、四季豆、架豆、芸豆、扁豆等都可以算做豆角的一类,每一种都深受大家喜爱,而且种植豆角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种菜人,每年都对豆角的种植满怀期待。
每年谷雨与立夏期间,豆角都是我必种的蔬菜品种。
豆角种类繁多,像豇豆、四季豆、架豆、芸豆、扁豆等都可以算做豆角的一类,每一种都深受大家喜爱,而且种植豆角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种菜人,每年都对豆角的种植满怀期待。
今天,我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豆角种植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豆角种植中,底肥的施用至关重要,它就像是给豆角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地基。我尝试过多种底肥施用方法,每种都有其特点。
翻地时将肥料均匀混入土壤,能让肥料在整个种植区域分布均匀,为豆角根系的生长提供广泛的养分来源。不过,这种方法需要肥料量相对较大,以保证各处肥力充足。
开沟施肥则更具针对性,在种植沟里撒肥,肥料能更集中地供应给豆角植株。种植穴施肥也是类似的道理,把肥料施在每个种植穴里,让豆角苗从一开始就能获取充足养分。但不管是沟施还是穴施,都要特别注意肥料与种子或根系保持至少5厘米的距离,避免肥料浓度过高对种子和根系造成伤害。
肥料的选择也有讲究。发酵好的有机肥是我的首选,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壤更加疏松透气。如果有机肥不足,搭配适量的复合肥也是不错的选择。千万不要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否则在土壤中发酵产生的热量可能会烧坏豆角的根系,影响豆角生长。
豆角是个“怕湿涝”的主儿,对水分的要求比较苛刻。有一次,连续下了几天大雨,地里积水没能及时排出,豆角的根系被浸泡了一段时间,没过几天,秧子就开始发蔫、枯萎,让我心疼不已。从那以后,我对豆角浇水格外上心。
在播种后到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是关键。这个阶段土壤太干,种子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发芽;而水分过多,又可能导致种子腐烂。
豆角出苗长出真叶后到开花期,除非土壤明显干旱,否则不需要频繁浇水。过度浇水会使土壤湿度过大,导致根系出现老化、红根甚至烂根的问题。如果土壤确实干旱,采用小水慢浇的方式,确保水分能渗透到土壤深层,又不会造成积水。
到了开花期,浇水更要谨慎。刚开始开花时,尽量少浇水,因为过多的水分可能会使豆角秧子徒长,影响开花结果。当第一批豆角坐住后,此时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要保持土壤表面见干见湿,既不能让土壤干旱,也不能浇水过多造成积水。
豆角追肥的时机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豆角的产量和品质。我刚开始种豆角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在开花前追肥过多,结果豆角秧子长得郁郁葱葱,就是开花少、结豆角少。后来请教了不少有经验的菜农,才明白其中的诀窍。
如果种植时施了底肥,在开花之前一般不需要额外追肥。过多的肥料和水分会让豆角秧子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最佳的追肥时期是在第一批豆角长到3厘米左右的时候。这时候,豆角植株需要大量的养分来支持果实的生长发育。我常用发酵腐熟的粪肥水、豆饼水或者平衡肥进行追肥,效果都很不错。
要是种植时没有施底肥,那么在出苗后爬架前可以追施一次提苗肥,帮助豆角苗茁壮成长。而施了底肥的,就耐心等到开始结豆角时再追肥。此外,在豆角藤蔓开始爬架时,用钼肥和硼肥喷施叶片,能促进豆角的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
关于豆角打顶和打分叉,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但经过我的实践和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
豆角打顶可不是越早越好。之前我尝试按照网上一些说法,在豆角秧子20厘米高的时候就打顶,结果豆角很长时间都生长缓慢,结的豆角也很少。其实,豆角在苗期根本不需要打顶,因为它本身分叉就比较多。正确的打顶时间是在豆角藤蔓爬满架,没有多余空间继续攀爬的时候。此时打顶,可以避免顶部藤条相互缠绕,增加植株的通风透光性,让豆角有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有利于多结豆角。
给豆角打分叉也是个技术活。等到豆角出现花蕾时,要把靠地面20厘米以下的分叉打掉,保留上面的分叉。下面的分叉虽然也能结豆角,但由于位置靠近地面,结出的豆角质量差,还容易遭受病虫害。打掉下面的分叉,能把更多的营养集中供应给上面的分叉,促使上面多发分叉、多开花、多结豆角。
虽然我的经验很简单,但是对于自种自吃来说,完全不需要像菜农种植搞的那样复杂。越简单越安全,你觉得对吗?
来源:自然农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