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沙土镇红旗村:传承与发展同步,迈进新时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18:55 2

摘要:红旗村位于沙土镇西北部,距集镇仅1.5千米,距金沙县城46公里,距贵阳106公里,距遵义市播州区22公里,处于遵义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地域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135户3686人。

山河印象:青山环抱的宜居家园

红旗村位于沙土镇西北部,距集镇仅1.5千米,距金沙县城46公里,距贵阳106公里,距遵义市播州区22公里,处于遵义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地域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135户3686人。

红旗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低山丘陵与喀斯特地貌相互交织。东部花滩河谷是主要的农耕区域,种植着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花滩河提供了充足的灌溉和饮水资源。西部山地是重要的木材蓄积区,松树、杉树等树木郁郁葱葱,茶树、板栗等经济林木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营造出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村史缩影:岁月沉淀的历史记忆

红旗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明代,村境大部属雄所则溪,受沙溪巡检司节制;清初分属黔西州新化里和永丰里;民国初,分属沙土乡和东隆乡;1941年金沙设县后,归属沙土区天堂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2007年原三联村、红旗村合并,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1592 年的沙溪河农民起义、1642 年的沙溪暴动等重大事件,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崭字岩摩崖石刻仍在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村事变迁:砥砺奋进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红旗村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优化,通组路、串户路、饮水工程等实现全覆盖,健身广场、路灯等设施不断充实。大力发展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茶产业:以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位置集中连片成型茶园为主,有高端白顶干净茶园基地2500亩,通过土地流转、茶叶采摘及管护等,带动群众增收,发放土地流转费120万元、劳务工资30万元。

有机高粱产业:签订种植茅台酒与能投集团订单有机高粱1000亩,实行订单种植销售,辐射带动高粱种植1500亩,总产值500余万元。

红旗村有机高粱种植

运输产业:红旗村依托境内的盛安煤矿、露天兴吉煤矿,煤矿的运输有非常稳定的货源和前景,在党支部领办下于2022年4月成立鑫运通运输公司,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运输公司+煤矿企业”的模式,有效规范村内煤矿运输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市场运输环境。2024年度鑫运通运输公司分红直接受益群众126户,最高分红13100元。

红旗村鑫运通运输公司

红旗村分红现场

民俗传说:口耳相传的文化瑰宝

红旗村的民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农事风俗中,开秧门是插秧首日的重要典礼;祭圈祈求六畜兴旺;敬事官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经过接牌灯、敬财门等诸多环节,曲调丰富多样,内容歌颂历史与生活。

最为隆重的当属龙灯,迎春纳福,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正月初九“亮龙”,到十三、十四越发热闹,十五达到高潮,当夜化龙(烧龙),整个活动大约需要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同时,有送财神、少数民族吹芦笙等讨吉利的活动。

红色历史:下场寨子与红军的三天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1935年3月,红军长征路过沙土镇,有两支部队分散住进红旗村下场寨子村民家中,亲切称呼向导群众“老乡”。红军纪律严明,在村中吃住,离开后,会在群众家中留下钱财,大家推测这是红军用物后的补偿。至此,村民们才真正明白红军是为百姓的好队伍。这些经历让村民们口口相传,红军的好形象在当地百姓心中深深扎根,为之后红军在这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那段红色历史依然在群众心中熠熠生辉。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在红色历史底蕴的熏陶下,红旗村的集体荣誉感、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正成为推进红旗村走向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文化底蕴: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

红旗村文化底蕴深厚,诗文与傩戏是其中的璀璨明珠。明清时期的诗文,如安的的《太学归来记两邑》、江盈科的《黔中杂诗》,以及錾字岩摩崖石刻,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花灯调《五更转》《说贤文》《十二月古调》等,以通俗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传递着生活哲理与美好期望。

太学归来记两邑

(明)安的

地分两邑邑毗邻,源同一水水复清。

草海名羊披星走,湄山香茶戴月行。

放马共叨乌江绿,环谷笙悠和银铃。

喧歌兴舞将进酒,乌蒙娄山连脉亲。

注:明清时期的红旗村是播州与水西两大土司争夺的前沿,两邑,指播州、水西;源同一水,指两邑界河沙溪河(今偏岩河)。

黔中杂诗

(明)江盈科

群峰莽互插天遥,旅魄都从一望销。

蛮语兼传红仡佬,土风渐入紫薑苗。

耕山到处皆凭火,出户无人不佩刀。

一自播兵蹂躏后,几家茅屋入萧条。

如今的红旗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历史文化,发扬奋斗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红旗村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来源:金沙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