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再加上国际局势日益复杂,比如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几乎是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方式爆发的,因此,有关中美之间是否会开战的猜测屡见不鲜。
中美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再加上国际局势日益复杂,比如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几乎是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方式爆发的,因此,有关中美之间是否会开战的猜测屡见不鲜。
美国还有些鹰派人物很早之前就开始叫嚣:“一旦冲突升级,那么美国将首先打击中国的工业核心、远洋商船,以遏制中国的持续发展。”
中国绝非任人宰割
若是破坏了中国的工业能否导致中国在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中失败,答案是肯定的。
问题就在于,提出这样的设想很简单,实行起来压根不可能。
毫不夸张地说,工业就是军事的基础,特别是在现代战争的形势下,一个没有工业能力的国家只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摧毁工业就意味着摧毁了一切军事能力,若不是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怎么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摧毁了工业?莫非核武器是摆设?
一旦战争到了工业基础都将受到威胁的地步,一定会看到“东风快递”万箭齐发的景象,美国是不愿意赌的。
任何国家都是一样,别说过去的苏联了,现在的俄罗斯都是一样的道理。
俄乌冲突打了几年,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怨气也很大,但没有一个北约国家的决策者提出要攻击莫斯科的基础工业设施和核设施,就连顶住千斤重担的俄罗斯也没想着直接与北约交战,哪怕普京很清楚北约就在乌克兰身后。
普京本人曾强调过:“俄罗斯不准备攻击北约国家,因为这毫无意义。”
大国与大国之间只存在博弈的可能,要在博弈中寻找致胜的机会。
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今天,全面战争的概率会越来越低,美国称霸世界的过程逻辑也是讲究“软硬结合”,以软实力输出为主,硬实力作为依托,美军直接攻击的国家,基本都是实力较弱的敌人。
若是回到纸上谈兵领域,美军同样十分在行,将领们都会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方案来渲染局势的危险程度,以此来要求联邦政府增加预算审批,这是这个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
军事领域有着军事手段的打法、工业领域也同样有独特的“交战”手段,如果两者错位,那就危险了。
面对中国企业,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实施了诸多限制,逐步扩大对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制裁,所采取的措施大多带有打压性质,不仅破坏了全球市场的公平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
芯片领域则是“主战场”,为了限制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美国可是什么招都用上了,但这种封锁策略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反倒使得中国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突破,能够充分应对外部压力。
除了中国,俄罗斯也是如此,在所有半导体公司停止与俄罗斯往来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有办法搞到大量芯片,其中不乏美国生产,这更是说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堵住全部通路。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对外贸易体量早已形成了惊人数字,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商船,这也是美国格外关注的部分,因此也有美国鹰派打起了商船的主意。
2022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表示“中国海洋发展成就对美构成威胁”,该文章的作者为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尔·罗伯茨,文中写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洋商船,数以千计的商船在海面上航行,庞大的造船业有能力生产更多船舶,并且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冲突过程中可能迫使美国就范。
这篇文章同样表示:世界有一半的大型商船都在中国,还有世界上96%的干货集装箱。
也不知道美国人在着急什么,因为这个研究员撰写文章的讨论点在于:美国的大型商船要远落后于中国,一旦发生战争,商船会变成军舰的一种,可以用来后勤补给。
这一次,中方站出来回应的人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杨达,他表示:“美国主流媒体有这样的声音,是战争经济下的惯性思维,有这样的思维才会把海运产业‘战争化’,把商船资源‘武器化’。”
西方文明在近代史上的繁荣本就是在海运背景下诞生的,如今在这一方面都被中国超过了,西方或许真的不高兴了。
究竟是谁挑起争端
无论西方媒体揣着什么观点,绕来绕去都是“中国威胁”,但嘴上喊得越凶,就代表心里面就越害怕。
无论是工业还是造船业,中国发展这些产业的初衷都是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防需要,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从来没有一次对外发动过侵略战争,有过几次自卫反击战也都是点到为止留好台阶;而美国这个国家几乎连年征战,有战争的地方就一定有美国煽风点火。
因此,美国还有各种智库来分析不同场景下战争的结果,也就是“推演”。
2021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曾表示,智库模拟了大陆解放军对台海采取行动的兵推,把很多可能性考虑进去后,台当局空军将会快速被歼灭,驰援而来的美军舰队和战斗机也会被导弹拦截,使得支援力量无法第一时间赶到。
负责兵推的奥赫曼内克提到:“在20年前解放军还无法挑战美军,但过去十几年里,解放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军力,美国在太平洋的优势正在不断消失;而美国此前出售给台当局的导弹、战机也会在第一时间被锁定摧毁,因此台当局部队应该优先投资地雷和无人机,为美军的抵达争取机会。”
即便五角大楼对奥赫曼内克的说辞没有任何回应,但还是不能忽视此人的身份:前美国国防部助理副部长。
美国那边动静不大,台湾地区的社交平台却“炸了”,不少网友指责:过去卖武器榨干我们就算了,现在还要让我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埋地雷了?
此外,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大卫·西拉帕克也曾就另一个容易引发战争的地点进行过兵推:钓鱼岛。
推演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军队将会在5天内击败日本,美国最好的策略是坐视不管。
对于各种挑衅、推演,其实听一听也就算了,美国人向来是居心叵测的,比如对钓鱼岛之战的推演,无非就是要提醒日本:还得加强兵力,否则美国想来都来不及。
日本一旦加强兵力,就会遭到中国、韩国、朝鲜的强烈抵制,而韩国还是美国的盟友,很多问题就连美国也没法解决。
中国要做的一定是继续铆足劲头,趁着总体和平的环境继续实现发展,否则就很容易落入圈套;美国的挑衅也不是一两年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存在,只有军事实力真正能够让美国畏惧了,很多风言风语也就消失了。
另一边,从美国各路智库推演的结果来看,美国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他们担心失去对亚洲霸权的可能,推演结果也算是一种印证;因此,就算中美两国真的爆发战争了,战场大概率是在海上或空中,绝不允许出现在任何一方的本土。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鹰派叫嚣的“打击中国工业设施、商船”就更不可能出现了。
可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再来分析为何有这种声音,就能看出美国的一个痛点:工业正在衰落。
历史脉络一路走来,怎么看美国都该保持着工业强国的地位,工业怎么可能衰落呢?答案也很简单:资本家不喜欢工业。
任何生意的逻辑都该是“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利益”,LV集团靠奢侈品就能收获超过3500亿的市值,可美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市值不过几百亿。
奢侈品卖的贵,靠的是稀缺性;工业发展的逻辑是相反的,是靠规模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消灭稀缺性,成本控制下来了,利润也会在市场竞争中降低。
任何一个全面发展的国家都不会放弃工业,特别是可能面临战争的情况下;这也就解释了特朗普二次上台后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试图改变美国的格局。
中美博弈多年,已经在不断影响着全球格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能接住美国的频频出招并展示出强大的韧性,这与决策密不可分:一方面积极坚持自主创新、逐步摆脱外部依赖;一方面倡导多边合作,努力推动公平的全球秩序。
一旦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合作共赢的思维,那么西方的海盗思维将会成为历史,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文明的冲突要比国家的冲突规模更为宏大,也将持续更久。
一旦中美开战,美国先摧毁中国工业?中方反制美国无法接受 中国网美媒夸张渲染“中国控制了海洋”,称在冲突中可能会迫使美国就范 环球时报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