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行书《归田赋》:文心与书韵的归憩之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6:07 2

摘要:东汉张衡的《归田赋》,是文人“归去来”的先声。全篇不足三百字,却写尽对仕途纷扰的厌倦:“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以老庄之思为引,绘田园之景如“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本真的向往。这篇赋不事雕琢,却在简淡中见真意—

一、《归田赋》文本:千年隐逸的心灵底色

东汉张衡的《归田赋》,是文人“归去来”的先声。全篇不足三百字,却写尽对仕途纷扰的厌倦:“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以老庄之思为引,绘田园之景如“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本真的向往。这篇赋不事雕琢,却在简淡中见真意——归田,不仅是空间的迁徙,更是精神从“尘网”向“自然”的复归。

二、赵孟頫行书:笔墨里的冲淡之境

赵孟頫书此赋时,将个人心境与文本意境深相贴合。他的行书不取凌厉之姿,而求温润如玉:

- 笔法:起笔多藏锋,线条如“春蚕吐丝”,圆润中含筋骨,如“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一句,“游”“都”等字笔画牵连自然,似断还连,若山间溪流徐缓而行;

- 结体:宽绰舒展,无紧促之态,如“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纵”“物”等字左右留白,似田间疏朗的禾苗,暗合“归田”的疏放心境;

- 墨韵:浓淡相宜,偶见枯笔如“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枯笔处似暮色归鸦,为通篇温润添几分苍茫,恰是文人对归隐既向往又略带苍凉的复杂心迹。

三、文与书的合鸣:归田之志的双重注解

赵孟頫身为宋室后裔,入元为官后常陷身份焦虑,《归田赋》于他而言,既是对张衡的遥和,亦是自我的心灵独白。他笔下的文字,没有剑拔弩张的愤慨,只有“ Quiet desperation ”(梭罗语)般的隐忍与超脱——就像赋中“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书法的平和背后,藏着对“身不得自由,心可归田园”的精神突围。

四、简淡处见真章

这卷行书不似《兰亭序》的飘逸洒脱,亦不若《祭侄文稿》的悲壮激越,却在“平淡”中见功夫:每一笔都稳而不滞,每一字都静而含情,仿佛一位老者在暮色里闲说归田事,语浅意深。正如文人画中的“淡墨”,看似轻描淡写,却将“归隐”这一永恒主题,写进了笔墨的呼吸里。

赵孟頫的《归田赋》行书,是文心与书艺的“归田”——它让千年之前的隐逸情怀,在元代的纸绢上重新抽枝发芽,以最素简的方式,回答着中国人对“心灵归处”的永恒追寻。

来源:北溟之鱼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