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伤风全名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最为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通过皮肤受伤侵入人体,并在缺氧环境下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继而攻击人体神经系统,若是没有医疗干预,破伤风发病较急,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据相关医疗数据披露,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约为100万例,死亡人数为3
破伤风全名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最为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通过皮肤受伤侵入人体,并在缺氧环境下细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继而攻击人体神经系统,若是没有医疗干预,破伤风发病较急,重症患者死亡率较高,据相关医疗数据披露,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约为100万例,死亡人数为30~50万例,因此即便是被小刀划伤这样的小事情,也不可掉以轻心,防患于未然。
2012年,22岁的刘航,是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大三中文系学生,性格内敛,有些羞涩,喜欢写诗,习惯晚上一个人待在寝室的书桌前写字,尤其是暗恋一个女生后,每晚都要在日记本上反复修改自己的情书,6月21日,眼看临近暑假,刘航一再做心理建设,打算把一份份情书送到暗恋女生的手中,并自制了一个信封袋,准备了一把小刀裁纸。
但一想到将情书送出去的场景,刘航不禁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结果一不小心小刀从手上脱落,划伤了他的左手拇指,鲜红的血珠涌出,滴落在字迹清晰的情书角落上。刘航霎那间怔愣了5、6秒,低头看着沾上血迹的情书,心生懊悔,手忙脚乱的收拾一番,结果却是越收拾越乱,伤口似乎有点深,血源源不断的往外冒,滴得到处都是,甚是瘆人,把同寝室的室友吓了一大跳,让他赶紧去医务室包扎一下。
刘航便前往了医务室,校医处理了一下伤口后,又建议他去打个破伤风疫苗,刘航也简单了解一下破伤风,并没有心存侥幸,前往了医院打疫苗,并于7天后按时接种了第2针风疫苗后,已到了暑假。刘航渐渐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并开始重新写情书,打算毕业时再向暗恋女生告白,然而意外情况却发生了。
2012年7月5日,早上起床时,刘航一脸乏困,眼睛都睁不开,脑袋都有些晕晕乎乎,想要张嘴打个哈欠提神,却发现嘴巴张不开,只能轻微地撅动嘴角,疑惑的走进卫生间,这股下颌被卡住的感觉始终存在,伴随着酸痛感,刷牙时也只能小幅度张开嘴角,并牵扯着一丝针刺感,令刘航皱了皱眉头,照了照镜子,看到自己的眼睑浮肿,黑眼圈明显,心想昨晚写情书写得太晚,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
可情况持续了2天,而且1天比1加重,刘航张嘴吃饭都变得困难,舌头都不再听使唤,嘴角肌肉也变得僵硬,咀嚼、吞咽的动作都变得迟缓,刘航的母亲并没有察觉到不对劲,想到她无意间看到的情书,笑着打趣道:“你现在有了喜欢的女生,都变得像小女生了,细嚼慢咽的。”
刘航想要出声反驳,舌头却像是打了结,嘟嘟囔囔也没能说出完整的话,并且感觉到下颌持续抽痛,口型发不准。不过母亲看到他面红耳赤,依然只当他是害羞,但刘航却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身体很不对劲。7月13日早上,刘航醒来后又感到颈后僵硬到无法低头,试图抬臂用手揉揉脖子,但手臂刚一抬起,肩膀和背部就随之抽了一下。
以为是睡姿不好的原因,可到了中午,刘航想要躺到沙发上午休时,屁股才坐下去,背部突然像被重锤击中,脊柱两侧肌肉同时绷紧,一阵阵硬直地跳动,促使着刘航强迫自己坐直,但又感到胸口开始发紧,像有钢箍勒住肋骨,想要伸手去触碰,可这样轻微的动作,都能诱发一阵全身震颤式的抽搐,刘航更是强烈的感觉到腹部有一种从体内炸开的痉挛感,心中愈感奇怪,情绪也变得烦躁。
母亲也已察觉到了他的身体似乎出现了不适,过来询问他的情况,刘航却只觉得不耐烦,打着舌头勉强说出了2个字“……你管……”而母亲看到他脸上的肌肉出现了扭曲变形的情况,连皱眉也带着不受控的痉挛,母亲的情绪变得更加紧张,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而刘航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清醒,很想说点什么,但嘴角抽搐、歪斜,说话吞吞吐吐,声音小的跟蚊子叫似的,母亲努力去听,也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压抑的呻吟声,但又看到刘航眼睛瞪大,额头密布冷汗,整个面部呈现出一种无法扭转的扭曲苦笑。
母亲的心中涌出巨大的不安,不再迟疑,把刘航拉到了车上,开车送他去医院,并时刻观察他的情况,发现他一路上处于弓反张状态,背部悬空、脚尖僵直、下颌紧闭、喉音急促,车身一个颠簸,刘航的全身也会随之猛然痉挛,母亲甚至都看到了他的瞳孔震颤,面色变得更加扭曲。
刘航的母亲一脚踩下油门,疾驰到医院,此时,刘航已没法从车上下来,母亲试图去拉他时,都强烈的感觉到他的手臂抽动,赶紧去叫医生,医生了解清楚他的情况后,当即进行了创口分泌物厌氧培养,48小时后检出Clostridium tetani(破伤风梭菌);血清破伤风抗体滴度检测(ELISA法)为破伤风(中重度,广泛型)。
听到这个检查结果,刘航的母亲简直不可思议,瞬间瞪大了双眼,瞳孔也都要震动了,眼泪当场流了下来,哭着问道:“他左手拇指被小刀划伤过,我是清楚的,也知道他按时接种了2针疫苗,之后都很小心,再没有出现过受伤的情况,也一直放假在家,很少出门,他怎么还会破伤风发作啊?”
医生听后也觉得奇怪,接种破伤风疫苗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即便受伤,机体也可迅速中和毒素,阻断疾病进展。刘航又怎么会破伤风发作,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真相?医生详细询问了刘航对伤口的处理以及生活习惯,恍然大悟。
医生无不遗憾的说道:“唉~真是百密一疏啊,刘航虽然接种了2种疫苗,大幅度降低了发病率,可他却忽视了重要2点,才导致破伤风发作,其他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患者,也要及时注意这2点,不要和刘航一样,才后悔莫及啊……”
第一个被忽视的,是伤口封闭过早,无充分排脓和引流。刘航伤口处理后贴上了创口贴,并出于“干净”与“防感染”的本意,每天更换一次,始终保持密封状态。但实际上,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典型的厌氧菌,它最喜欢的环境就是封闭、缺氧、潮湿的组织创面。表面看来创口虽小、无流脓,但若深层组织未充分暴露并清创,恰恰会在“密不透气”的环境中助长破伤风梭菌繁殖。
一旦细菌在局部环境中繁衍扩散,便可释放出毒性极强的破伤风毒素(tetanospasmin),这种毒素不经血液传播,而是直接沿神经逆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引发全身肌肉痉挛。换句话说,刘航的错误并不在于处理不及时,而是将伤口视作“表面问题”,没有留意是否应到医院做伤口清创与开放性处理,导致毒素在抗体产生前就已开始作用。
第二个关键细节,是他在接种疫苗后的几天里,自行服用了止痛药和贴敷肌肉放松膏药,掩盖了早期症状。刘航在接种疫苗后第四天,开始出现轻度咬合不适和颈部僵硬。他没有将这一变化当作警讯,而是将其归因于写作太久或睡姿不良。为了缓解这些不适,他自行服用了布洛芬等非处方止痛药,并使用了市售的“颈肩放松贴膏”。
这些药物确实带来短暂缓解,却也直接掩盖了破伤风早期最重要的诊断线索——肌肉强直与神经过敏反应。在正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判断是否补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作为对疫苗反应未形成前的“被动免疫”补救。但刘航因症状被掩盖,并未及时回医院复查,也未获得第二道防线的保护,最终在破伤风毒素累积至神经系统后,迅速进入发作期。
这起病例揭示出一个医学常识常被误解的本质——疫苗是预防,不是治疗;它是提前布防,不是临战防弹。当个体已经面临创伤污染,而体内又尚无足够保护性抗体时,即便补打疫苗,也可能来不及阻止疾病进展。同时,生活中哪怕一个“创口贴封太紧”、“止痛药吃太早”的小细节,都会为厌氧菌创造机会,为毒素隐藏路径,为医生误判掩盖信号。
参考资料:
[1]蒋彩春.预防破伤风守护生命线[J].健康博览,2025,(02):29.
[2]高瑞瑞.易被忽视的破伤风[N].健康时报,2024-09-24(003). DOI:10.28434/n.cnki.njksb.2024.000200.
[3]安恬.破伤风:小伤口莫轻视[J].科学新生活,2024,27(09):42-43.
(《回顾:湖北男子被小刀划伤,接种2针破伤风疫苗后,他情况怎么样》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