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肛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在肛肠手术后患者中较为多见,这是由于肛肠手术后损伤肛周组织,皮肤屏障受损, 导致局部分泌物增多,使肛周始终处于潮湿状态,促进了局部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肛周湿疹的发生。
近年来,肛肠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肛肠病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肛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在肛肠手术后患者中较为多见,这是由于肛肠手术后损伤肛周组织,皮肤屏障受损, 导致局部分泌物增多,使肛周始终处于潮湿状态,促进了局部细菌的繁殖,进而导致肛周湿疹的发生。
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临床表现以局部红肿热痛、糜烂渗液、剧烈瘙痒为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还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感染风险增加,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和加大医疗资源消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寻有效的防治策略对改善此类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已成为现代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该理念主要是针对手术患者,通过多模式、多学科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全面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体验与生活质量。
这一理念强调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以及患者本身,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例如,优化的疼痛管理可减少因排便困难导致的局部刺激;术后肛周清洁护理,这有助于预防湿疹的加重。
此外,ERAS中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合理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整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可能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这些都有利于患者更快从包括肛周湿疹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中恢复过来。
术后出现的肛周湿疹不仅可能导致患者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因为剧烈瘙痒、破溃感染等状况延缓整体康复进程。
针对湿疹这一常见的皮肤病,西医治疗通常以控制症状、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复发为目标。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抗组胺药以缓解瘙痒,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以抑制炎症,以及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然而,长期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或其他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皮肤萎缩、 色素沉着、易感染等并发症。
相比之下,中医治疗湿疹则强调从整体调和脏腑功能出发,结合湿疹不同阶段的症状特点施治。
在急性期,中医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要原则;慢性期则注重调理气血、滋阴润燥或温阳化湿。
其中,中药外治也是重要的一环,如使用含有苦参、黄柏、白鲜皮等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功效的中药煎汤熏洗或制成药膏外敷。
苦槐熏洗剂是导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配伍而成,疗效显著。
其组成为:槐花30g,苦参30g,地榆炭20g,蛇床子30g,芒硝30g,五倍子30g,大黄30g,白芷20g,荆芥20g,防风20g,红花15g,菊花 15g,炙甘草10g,冰片5g。
具有清热燥湿、止痒的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湿热邪气,改善局部的湿热环境。
同时苦槐熏洗剂中的多种中药成分含有的如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通过熏洗的方式,药物直接接触皮肤,其有效物质能够快速渗透表皮发挥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其瘙痒及疼痛感。
而且熏洗疗法还可提高患处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有利于创面愈合,对肛肠病手术后可能出现的肛缘水肿、伤口不愈等问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另外相较于一些化学合成药物,苦槐熏洗剂源自天然植物,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易于接受,且适合长期使用以维持疗效。
肛周湿疹按其病史、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湿疹, 急性肛门湿疹是一种快速发作、病程相对较短的疾病,通常持续时间在数天到两三周之间。
这个阶段的湿疹相对容易得到治疗,但同时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发病初期,皮肤受损表现多样,轻度症状可能仅有微痒感,而重度则可能出现剧烈且难以忍受的瘙痒,这种瘙痒感可能会间歇性或阵发性出现,尤其在夜间症状更为严重。
外部因素如饮酒、过度抓挠、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洗以及过热的水烫洗等,都可能导致皮损状况加重。亚急性肛门湿疹是急性期病症未能及时缓解转化而来,或是慢性湿疹病情加剧形成的。
此阶段的病程发展较急性期缓慢,其症状相比急性期也较为轻微。
皮损主要表现为小丘疹、鳞屑和结痂,还可能伴有少数红斑、疱疹、小型水疱以及轻度糜烂,渗液较少,常见致敏原、新刺激源及不当处理等因素引发反复发作。
慢性肛门湿疹则是急性或亚急性湿疹长期未能彻底治愈所演变而成,具有较长的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此时的皮损呈现出苔藓样变化,皮肤弹性下降,并可能伴有皲裂现象;另外,皮肤色素沉着减少(即脱色)也是特征之一,患者会感受到持续的瘙痒或刺痛不适。
肛周湿疹西医治疗主要以消炎止痒、抗过敏、保护皮肤屏障为主, 肛周湿疹患者常有剧烈瘙痒,西医治疗首先强调局部止痒以打破“瘙痒- 搔抓-加重”的恶性循环。
常用的药物包括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软膏或霜剂、洗剂等,这些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减轻皮肤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瘙痒。
对于由变态反应引发的湿疹,可以使用脱敏药 (如抗组胺药)来拮抗体内组胺的作用,减轻瘙痒和血管扩张引起的症状。
外用类药物可选取有止痒、消炎作用的乳膏剂,有研究显示,采用口服左西替利嗪片加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肛周湿疹患者59例,其临床总有效率达91.53%,其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研究发现,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中药复方洗剂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效果良好,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干预前明显缓解, 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可明显降低患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湿疹或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包括皮下神经损毁术及肛周皮肤局部切除术等。
曾经有一项数据表明,采用皮损切除术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顽固性肛周湿疹30例,其中29例治愈,1 例好转,手术切除病变皮肤不仅可切断末梢神经,还可以增加局部药物的吸收,6月内仅有1例复发。
此外,对于肛周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西医药物治疗还包括应用保湿剂,以恢复皮肤的水分平衡,加强表皮屏障功能,减少外界刺激对皮肤的影响。
西医也强调了寻找并避免诱发湿疹的因素,比如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保持肛周清洁干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及管理精神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等。
综合来说,西医治疗肛周湿疹旨在通过多途径调控免疫反应、减轻炎症、修复皮肤屏障,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手段,以期达到病情缓解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中药熏洗疗法结合了药物的药理活性与温热效应,以多途径、多层次发挥治疗作用。首先,通过温热刺激能够降低疼痛感受器的兴奋性, 缓解肌肉痉挛状态,有助于减轻组织水肿。
在熏洗环节中,药物煎煮后产生的蒸腾药气直接熏灼创口,药力与热力协同作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被吸收,透过腠理进入络脉,然后输布到病变部位发挥药理作用。
熏蒸过程中的温热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加速血流速度,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和营养状况,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渗液的减少以及创面的恢复。
热力还可以使肌肉放松,有助于解除痉挛状态。
紧接着,坐浴阶段则是将创面直接浸润于药液之中, 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清除创面污物,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特性,这些有效成分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或创面,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感染风险,并加速伤口愈合。
研究指出,中药熏洗对改善慢性肛周湿疹患者的皮损形态及皮损面积效果显著,中药熏洗促使局部新陈代谢加快,利于排除病理性产物,同时增加局部组织的修复能力,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治疗肛周湿疹可以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蒸汽形式渗透到皮肤表面和皮下组织,发挥清热解毒、抗炎杀菌的作用,有助于控制感染和减轻炎症。
并且熏洗药物中含有的止痒成分,如蛇床子、荆芥等,能够有效地缓解肛周湿疹引起的剧烈瘙痒,改善患者的肛周瘙痒。
熏蒸时产生的热量也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有助于湿疹部位的新陈代谢和恢复。
另外熏洗可以软化表皮角质层,对于伴有鳞屑、痂皮的湿疹,有助于其自然脱落,促进新生皮肤的形成。
最后熏洗能够清洁肛周皮肤,减少肛周潮湿环境,帮助维持局部干爽, 防止湿热邪气聚集,从而阻断湿疹发生的外部条件。
总之,中药熏洗作为传统中医治疗肛周湿疹的一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促进痊愈,并且由于其非侵入性和相对安全性,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