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嫁得好以后照样不差!”那个16岁辍学订婚的女孩如愿了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4 20:28 2

摘要:最近一个16岁女孩订婚的视频又被人翻了出来,还自以为很幽默地配文说:“我好像拖后腿了”。

有的时候一个人上网真的挺无助的。

最近一个16岁女孩订婚的视频又被人翻了出来,还自以为很幽默地配文说:“我好像拖后腿了”。

到底是什么脑回路,还在宣扬这种事?

视频里,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开心地蹦蹦跳跳,本来大家都以为她是亲戚或邻居家来看热闹的小孩。

结果镜头一转,她接过男方递过来的捧花,大家才知道,她竟然就是这场订婚宴的女主角。

16岁,本该是参加中考的年纪,她却天真地选择嫁人。年轻人或许以为情比金坚,可若日后婚姻一旦发生变数,她恐怕连自保的能力都未曾习得。

这事儿其实不新鲜,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女学生早早就动了辍学的心思。当老师苦口婆心劝她们好好学习,得到的回答却是:“我表姐初中没毕业就嫁人了,现在孩子都有了,小日子过得不比大学生差。”

自己上学学得好,不如找个人家嫁得好,这种观念还根植在很多父母的脑子里。

这种观念的根源,与当地的教育资源匮乏直接相关。以贵州为例,部分山区初中升学率不足50%,而高中阶段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对许多家庭而言是沉重负担。

有些家长掰着手指头算:“供个大学生要花十几年,出来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邻居家闺女嫁得早,彩礼收了 18 万,现在还能帮衬娘家。”

更别提一些地方还存在 “重男轻女” 的老观念,觉得女孩迟早要嫁人,不如早点 “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不少女孩也觉得,读书这条路又苦又长,不如早点结婚来得实在。

这种逻辑下,女孩的学业被视为“赔本买卖”,而婚姻则成了她们唯一的“出路”。

放眼望去,这样做的父母还真不少。

之前米粒妈看到一条新闻,贵州黔南14岁的女孩小赵,和当地一20岁男子小杨恋爱同居后感情破裂,因为彩礼纠纷被告上法庭。

单看标题米粒妈就满脑门问号,14岁和彩礼这两个字眼摆在一起,怎么看怎么离谱。

但在小赵的家乡,14岁就嫁做人妇的大有人在。是的,上面提到那个16岁订婚的女孩家也是贵州的。

两家很快谈好21.8万元彩礼的条件,小赵得以正式搬到男方家。虽未到法定婚龄,但两方家长这么一来二去,就算给子女订下了婚约。

可没想到,同居没几个月,他们俩就遇上了“婚姻危机”。

小杨不满小赵常常与初中同学有往来,一次吵架时扬言:“再出去玩就捅死你!”

小赵怕了,借口回父母家中,想就此结束“婚约”。

这时候,没有法律效力的口头约定就牵扯出一系列麻烦。

杨家要求赵家退还彩礼,赵家不愿,杨家便把赵家诉上法庭。

经过漫长的纠葛,法院最终判定赵家应退还14万元彩礼,一出闹剧总算结束。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拿婚姻当儿戏的孩子和顺水推舟的父母,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然而当女孩们早早放弃学业,就像主动关上了很多扇门。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的受访者之中,有人16岁结婚生子,丈夫酗酒家暴;有人因缺乏经济能力,在婆家毫无话语权;更有人因早婚早育陷入贫困循环,连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无法提供给下一代。

这些现实与视频中订婚女孩的“乐观”形成刺眼对比,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教育被剥夺,婚姻便成了女性唯一的生存筹码,而这样的筹码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屈从于命运安排,早早辍学订婚,打零工补贴家用,当下看起来可能是省力的最优解,但殊不知,命运翻云覆雨,代价还在后头。

而这样荒唐的事情背后,如果这种风气真的越刮越猛,年轻女孩们的未来,还有路可走吗?

事实上,百年之前,就有人意识到手心向上的委曲求全滋味不好受,而不惜拼尽全力向命运抗争。

这位女性先锋,就是中国第一离婚案的女主角张幼仪

看了中国第一件离婚案,我气得一宿没睡

当年,15岁的张幼仪迫于时代传统,遵从父母之命嫁给徐志摩。彼时,她虽出身名门,却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仅接受了有限的私塾教育。婚后,徐志摩对她百般嫌弃,甚至直言:“你不过是个土包子。”

尽管张幼仪百般努力挽回,徐志摩还是在她生产后一周,向她提出了离婚。

张幼仪的家境其实并不差,但她知道,如果自己回国,家里人自然能照顾她们母子,但是风言风语也能把她“吞”了。

所以她决定留在德国好好学习,这样就算回国了,也能养活自己和孩子。

张幼仪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德语,边工作边攻读幼儿教育学位,离婚的痛苦,幼子的夭折都没有把她打垮。

1926年,张幼仪回国了,凭着流利的德语和学识,到东吴大学做了德语老师。

她的教学深入浅出,灵活有趣,很快就成了热门课,有的学生为了上她的课,站着旁听也愿意。

1927年,不满足于教学的张幼仪,在四哥的帮助下,成为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总裁。

一开始她也不懂业务,但她愿意一心钻进去,每天早出晚归四处联系业务。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直接盘活了这间银行。

她的商业嗅觉灵敏,很快又成立了一间女性服装公司——“云裳公司”。

听着不起眼是吧,这间公司可不得了。当时云裳公司做出来的衣服,就是上海滩的时尚潮流,时尚界的大咖,都以穿云裳最新款为傲。

很快,张幼仪成了服装界的风云人物,身价不菲。

而后,张幼仪又做起了股票生意,别看是战乱时期,靠着精准的投资眼光,依然赚的盆满钵满。

从被人嫌弃的 “乡下媳妇”,到成为民国时期最成功的女企业家之一,张幼仪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女孩们自我成长的力量。

张幼仪遇到徐志摩,是大不幸。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感叹命运的不公,手里的一把烂牌,硬是打出了王炸。

有人说,她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话没错。

可我也认同她的那句话:“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所以说女人啊,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自己靠得住。

张幼仪的蜕变,源于她对知识的敬畏。

晚年回忆往事时,她曾感慨:“我始终相信,读书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利。”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反观那位16岁订婚的女孩,她以为婚姻是人生的“保底选项”,却不知没有教育支撑的婚姻,往往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之前米粒妈写过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李红,也曾突破重重藩篱,赢得了自由与成就

曾经辍学、经历逃婚、出身寒微:她凭什么成为央视最火女主持人、霸屏20年?

这位出身东北农村的女孩,因为家境贫寒,14岁的时候就辍学开始打工。

眼看着亭亭玉立的女儿长大了,父亲想通过嫁女改变家里窘迫的情况,私自为李红物色了结婚对象。

得知真相的李红绝望又愤怒,她不甘心结婚,而且还想上学。

但父亲态度蛮横,李红只得以死相逼,威胁父亲说不如她的愿,她就喝农药。

见女儿态度如此决绝,李父最终退步了。

也许是福祸相依,惨烈的闹剧结束后,李红抓住了这次重返课堂的机会。

她重新拾起书本,下定决心靠知识改变命运。

如你我所见,她凭借惊人的毅力考入吉林大学,毕业后进入地方电视台,又考到了大城市,进修了广播主持,最终成为《海峡两岸》的当家主播。

无论是张幼仪还是李红的经历都指向一个答案: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当你有一天站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回望今天的“选择”,或许会明白:人生最遗憾的,不是从未拥有,而是本可以拥有,却亲手放弃。

在最好的年纪,多读书、多见世面,才能在未来面对选择时,有底气说一句:“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教育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它或许不能保证你嫁入豪门,但能让你在任何境遇下,都有选择生活的底气;它或许不能让你免受苦难,但能让你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尊严。

愿所有女孩都能明白: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将成为你对抗命运的武器。而婚姻,只是人生的一道附加题,绝非必答题。

所以啊,想要女儿未来活成真正的“大女主”,父母就必须从小就教会她自爱、自尊、自立、自强,让她拥有自己选择人生的勇气与底气。

最后,《我的天才女友》中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女孩:

“去读书,去学习,去受教育,记住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拥有选择的机会。”

来源:墨问大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