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杨绛先生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人到晚年,经历世事沉浮,才明白社交如同筛沙,必须筛去糟粕,留下精华。远离以下三种人,并非年老糊涂,而是活得通透
古人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杨绛先生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人到晚年,经历世事沉浮,才明白社交如同筛沙,必须筛去糟粕,留下精华。远离以下三种人,并非年老糊涂,而是活得通透后的智慧选择。
第一种,是喜欢打探隐私、搬弄是非的人。守住分寸,才能守住内心的安宁。《论语》中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那些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的人,往往以“关心”为名,实则四处传播八卦,像《红楼梦》中的王善保家的,仗着一点权势搬弄是非,最终落得个可悲下场。这类人将他人之事当作谈资,轻则惹人心烦,重则引发纷争。俗话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们以窥探为乐,以传言为趣。若想晚年清净,就应学陶渊明那般“不为五斗米折腰”,对这些人淡而远之。你不提供话题,他便无从下手;你不回应附和,他自然索然无味。守住言语的边界,才能守护心灵的净土。
第二种,是心境阴郁、满腹牢骚的人。靠近阳光,才能活出晴朗。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那些整天怨天尤人、愁眉苦脸的人,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的母亲,情绪起伏不定,内心缺乏定力。与这样的人相处,仿佛置身于连绵阴雨之中,听尽抱怨之声,再豁达的心也会被染上灰暗。老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情绪具有传染性,而晚年时光尤为珍贵,何必让别人的负能量污染自己的生活?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乐观豁达,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处世智慧。远离满口怨言之人,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才能在晚年拥有“向阳生长”的力量。
第三种,是斤斤计较、贪图小利的人。学会糊涂,方能换得自在。《道德经》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像《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连亲情都可以用金钱衡量,最终只能孤独终老。他们自以为聪明,小到买菜多占便宜,大到借物不还、利益必争。与这样的人相处,每一刻都像是在计算得失,令人疲惫不堪。俗语有云:“吃亏是福。”孔子也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到晚年,若想活得轻松,就要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态度:对琐事一笑置之,对小利不去计较。像杨绛与钱钟书那样,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纷争,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出真正的自在。有些便宜看似得了,实则失去了人心;有些糊涂看似傻了,实则赢得了从容。
断交不是冷漠,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老了,就像深秋的树木,删繁就简才能养精蓄锐。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事上。真正的朋友,如陈年美酒,越品越香;真正的生活,如清茶淡饭,越嚼越暖。正如汪曾祺所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告别那些消耗你的人,才能腾出手来拥抱生活的馈赠。愿你晚年择善而交,删繁就简,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活得清爽自在,怡然自乐。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