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老家江西九江,每年4月时就进入了绵绵细雨的梅雨季节。记得初高中时骑自行车上学,碰到这个天气要穿上家长准备雨衣和胶鞋。一群青春少年穿的有些“老气横秋”的来到学校。
我的老家江西九江,每年4月时就进入了绵绵细雨的梅雨季节。记得初高中时骑自行车上学,碰到这个天气要穿上家长准备雨衣和胶鞋。一群青春少年穿的有些“老气横秋”的来到学校。
记忆中年少时候的雨天
季风当然不是中国的特例,世界古文明中靠着季风逐渐发展成庞大古文明的还有印度。印度每年也有稳定来到的雨季,只是印度的雨量比中国集中。
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埃及和古巴比伦靠的是河流的泛滥和消退带来肥沃的土壤发展出来的农业文明。这两个地区古代的人口上限都没有突破千万,远远不如中印。
中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道统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依旧有巨大影响力的文明。覆盖中国东部国土雨季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中华民族能成长成广土巨族的秘密。
世界上存在多个显著的季风区,这些区域的季节性风向和降水变化对当地气候、农业和生态系统有深远影响。但像中国这样能在几千年来孕育稳定、人口众多且文明不中断的季风区就独一无二了。
我们初中地理就讲了季风形成的原因。大陆和海洋因为比热容不一样。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吸引来自海洋湿润气流;冬季陆地冷却快,高压驱散湿润气流,转为干燥的陆地风。
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
东亚大陆的夏季季风
东亚以外,在澳大利亚北部(如达尔文、金伯利地区)。湿季(南半球夏季,12-3月):西北季风从海洋带来暴雨和热带气旋。干季(南半球冬季,5-9月):东南信风主导,气候干燥凉爽。
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几内亚湾沿岸(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等)。夏季撒哈拉热低压吸引湿润的西南风从大西洋涌入,形成雨季。
非洲热带草原旱季
非洲热带草原雨季
巴西高原、亚马逊盆地部分区域。夏季(12-2月)大陆升温,低压吸引大西洋湿润气流,形成强降雨;冬季东南信风主导,降水减少。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印度,这些季风区塑造了地球上部分人口最密集区域的气候模式。但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降雨分布很明显,就分为雨季和旱季。
中国处在的东亚大陆也是季风区,但是雨量分布平均,从四月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就像工程里面的平滑曲线,过渡的比较自然。虽然也有一些极端天气,毕竟中国这么大,极端天气是难免的。但是总体来说不是像一个二极管一样,雨季哗啦啦的猛地下,旱季又滴雨不落。
宁波和印度孟买的降雨趋势对比,看得出中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更平均
有风不一定带来降雨,需要在水汽进入陆地时和起伏的山脉形成摩擦才能带来大量的降雨。我国从南到北,从五岭山脉、秦岭到阴山,由南到北一座座山脉把降雨留下。大量山脉隆起,在挡住北上水汽的同时,存储了大量降水。
秦岭挡住了大量水汽
长城以南的广大国土,从4月开始一次进入雨季,同时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和玉米也依次进入播种期,享受大自然的阳光和雨水。
像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区域吹不到印度洋的西南信风,即使能吹到季风的区域也只有半岛南部的也门山区,沙特200多万平方公里居然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都没有。境内有山的也门年降雨量也只有几百毫米,很多地区只能去种烟叶。
也门北部山区纬度比三亚还低,但是降雨量差远了。不过即使这样在阿拉伯地区也是降雨量的翘楚了。
也门西北部山区,有中东难得一见的绿色山脉
北美的情况比阿拉伯半岛好多了,墨西哥的热带气旋能带来大量降雨,但是北美中部一片坦途,没有山脉阻隔。这些热带气旋会在北上过程中升级成飓风,破坏力极大。好在如今的美国是工业文明了有能力有灾备系统应对。
有山但只有一座大山也不行,澳大利亚的地势非常平。只有东南西北一些沿岸的据点比较宜居。澳大利亚主要人口聚集地在东南,主要这里靠着大分水岭东侧有相对丰富的降雨。
大分水岭东部集中澳大利亚大部分人口
大分水岭东侧面向太平洋,东南信风携带的湿润气流遇山脉抬升,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可达1000-2000毫米,部分地区如昆士兰州北部甚至超过2000毫米。
西侧(背风坡)降水稀少:气流翻越大分水岭后下沉增温,形成雨影效应,导致西侧(如墨累-达令盆地)年降水量普遍低于500毫米,部分地区不足300毫米。
西侧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就很依靠地下水灌溉,但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澳大利亚也有自己的调水工程以满足该国的农业需要。
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很依靠地下水
澳大利亚曾估计本国的人口上限是4000万,主要根据就是缺水,澳洲的居民相比美国普遍也有节水的意识,的确是被没水的日子逼的。
如果澳大利亚大分水岭往西再多一条平行的山脉,澳大利亚的人口承载力会多很多。
箭头方向多两条平行山脉,澳大利亚国力能上一个台阶
和这么多季风区中国这片季风区的适宜居住和农耕的特性就显现出来了,首先是季风范围广西到甘肃南部北到东北平原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这片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和人口地理分界线的胡焕庸线很贴合。
胡焕庸线和我国的季风带很吻合
胡焕庸线以东受到季风影响,有大量农业设施的地区。因为历史惯性这里的人口众多。西面虽然相对干燥,人口较少,但是提供了东部发展必须得战略屏障、水源和能源。
一路向北的台风,势能慢慢减弱
中国有多条东西横向的山脉,能一波波的把雨水留住,从福建广东的五岭、江西的罗霄山脉、南北分界线的秦岭、湖北的大别山、河南的伏牛山,再到华北平原的燕山。一条条山脉几乎物尽其用的把太平洋的水吸收完了。
降雨从南到北依次减弱
中国因此降雨量也是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农作物也从水稻变成耐旱的小麦。
如果没有这些褶皱的地形,不会有这么多降雨。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可能会和同纬度的其他区域一样成为一片沙漠。
北纬三十度附近的美国墨西哥州沙漠,看过美剧《绝命毒师》的朋友应该很熟悉
如果中国的山脉不是东西走向的,而是和北美一样南北走向的。太平洋生成台风可能会在一条条走廊上变成毁天灭地的钻地龙。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山势,古代中国一次大的飓风,整个文明的火光就熄灭了。
北美飓风
北美的地形是个南北通透的大通铺
我们总说多难兴邦,脚下这片土地多灾多难。其实世界上多灾多难的地方多了去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能养育这么多人口,中国、印度、安纳托利亚半岛、环地中海这些古文明发源地的地理条件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
中国这片季风区潜力不错,虽然有自然灾害但是不是发生一次就让文明重启的那种大灾。中国人也从中原一隅通过团队协作、征战、文化礼乐变成一个10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在民族的成长过程中,先民一次次携起手抵御自然灾害,同时也在改造生活的环境,他们几千年前学会挥修筑堤坝,拦河造田,构建运河,将这片大陆一点点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都江堰
京杭大运河
东西横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季风真的是绝妙的配合,让东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被先人牢牢占据了。
来源:宇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