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的辞职信,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逃离”。顾少强坦言,辞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两年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清房贷、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甚至提前规划旅行路线。
十年前,河南女教师顾少强用一封仅有十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掀起了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全民大讨论。
十年后,当人们发现她带着女儿在郑州街头摆摊卖手工饰品时,舆论再次炸锅:“诗和远方终败给柴米油盐?”
2015年的辞职信,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逃离”。顾少强坦言,辞职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两年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清房贷、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甚至提前规划旅行路线。
顾少强的辞职之旅,没有豪华的装备,只有一张火车票、一个帆布包和1.1万元的存款。她像许多背包客一样,睡过青旅的八人间,挤在潮湿的被褥里,却从未有过一丝后悔。
在成都街子古镇,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她已经蹲在公厕旁,刷洗着马桶,手指被冷水冻得发白。
暴雨冲垮了客栈的院墙,她踩着泥泞,搬砖抢修,发梢滴着雨水,却不忘给客人道歉。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却成了她“看世界”的第一课:自由不是逃离,而是勇于承担。
在乌镇的茶馆里,顾少强用越剧唱腔演绎着《成都》,歌声悠扬,引来了无数游客的驻足。
在杭州的民宿露台上,她教客人用银杏叶拼中国地图,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文艺的气息。
她发现,带家长旅行的客人更愿意为“亲子手作课”买单,于是把客房改造成了手工坊。
古镇里摄影爱好者众多,她又推出了“带着故事来换宿”的活动,让民宿成为了一个相遇的契机。十年间,她用2000多名住客的反馈,打磨出一套独特的“情感民宿”模式。
在冰岛追极光的夜晚,顾少强裹着租来的防风衣,瑟瑟发抖地等待着极光的降临。
就在这时,手机里弹出了一条房东催缴房租的短信。这个戏剧性的瞬间,让她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所谓的诗与远方,不过是把996的焦虑换成了时差和汇率的焦虑。”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学会了在旅行箱里塞进记账本,每笔支出都要标注“精神价值转化率”。
在敦煌沙漠露营的300元花费,是女儿第一次看见星空时眼中的光芒,这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2021年,顾少强带着5岁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从成都回到了郑州。行李箱里装满了民宿的账本、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有一盒开封的枇杷膏。那是女儿在古镇咳嗽时抓的中药,她曾以为能像候鸟一样轻盈迁徙,却不得不承认,母亲的身份是一块沉重的锚。
在郑州的老小区里,她教女儿用菜市场的番茄辨认季节,用银杏叶制作家庭地图,把“看世界”的梦想浓缩成了阳台上的微型生态箱。
最刺痛她的是一条获赞5万次的评论:“当年说走就走的勇气,最后都变成了给女儿交补习费的底气。”面对这些质疑和嘲讽,她选择了沉默和坚守。
在直播间里,她挂上了“不卖课、不带货、只交朋友”的标语,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单亲妈妈疏导焦虑,用民宿经营经验教导年轻人控制现金流。这是她对“自由”最务实的重新定义。
现在的顾少强,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候鸟节奏”。春天,她带着女儿骑行黄河滩,辨认蒲公英;夏天,在民宿里教客人酿青梅酒;秋天,飞往北欧参加心理学研讨会;冬天,则窝在郑州的出租屋里写《流动的教室》手记。
每个清晨五点,她都会雷打不动地阅读两小时;每月固定接5个家庭教育个案;每年用半个月时间闭关写作。她把人生切割成了无数个“实验单元”,在流动中寻找着稳定的支点。
当媒体追问她是否后悔时,顾少强总是微笑着,指着女儿用落叶拼成的郑州地图反问:“你看,这是世界还是牢笼?”
十年间,她拒绝了百万年薪的旅游博主邀约,推掉了网游公司的天价代言,只因不愿成为“消费主义的吉祥物”。
她深知,一旦掉进流量的绞肉机,当年那个在备课纸上写诗的女教师就会彻底消失。
疫情期间,民宿亏损严重,但顾少强并没有放弃。她在栀子花丛旁支起小桌,给滞留的旅客免费做河南烩面。
女儿学校要求家长录亲子视频,她穿着沾满面粉的围裙出镜,背景是民宿后院晾晒的草药。
十年后的今天,顾少强依然会被问及“世界那么大,你看到了多少”。
她会笑着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有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郑州菜市场的塑料袋、冰岛极光下的帐篷,还有女儿用乐高搭的“城堡”。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征服,而是一个灵魂不断破壁的过程。
如今的顾少强,白天在郑州老小区开读书会,晚上直播解答家长困惑。有网友质疑:“折腾十年回到原点,图什么?”她的回答堪称当代打工人嘴替:“当年辞职不是为了环游世界,而是为了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现在接送女儿上学、陪母亲看病,何尝不是另一种‘看世界’?
顾少强的十年实验揭示了另一种可能:真正的自由,是既有勇气把生活打碎,又有智慧用碎片拼出新图案。毕竟,人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即兴创作。
来源:红秋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