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到了夏天,阳光在高高的云翳间伸着懒腰,到中午云就让开,阳光便随热浪扑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自然到了夏天,便是蓬勃热烈。
立夏 寻求一分清淡的禅意!
——“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传播
孙 毅
告别暮春,迎来”立夏”的节气。夏阳将它的热力,毫无保留地洒向人间,春天瞬间切换成初夏,没有一丝季节过渡可言!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里,写春天和秋天的诗多,而写夏天和冬天的诗甚少。
这是个很有嚼头的话语。又是一年立夏时,告别草长莺飞的春,迎来似锦繁花的夏,万物至此皆为大!
不过,到了夏天,阳光在高高的云翳间伸着懒腰,到中午云就让开,阳光便随热浪扑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自然到了夏天,便是蓬勃热烈。
人却与之相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人到了盛夏,醉心于清凉。这样一来,不妨读一读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写夏天的一首著名唐诗一一《夏日南亭怀辛大》。静下心来去读和体味,才能够寻求到一分淡雅清凉的禅意!
孟浩然
(一)
今年立夏的时间,2025年5月5日,农历四月八日。太阳到达黄经4.5°,迎来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夏。立夏的节气,早在战国未年就己经确立,这是古人划分春夏的日子。
立夏也分三候,据《逸周书.时训解》中描述:“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蝼蝈是一种在乡间很常见的昆虫。王瓜则是一种可以当作中药的植物。这句话完整的说,夏日来临,昆虫开始鸣叫;蚯蚓忙着翻松泥土;田埂间的野菜,新芽初绽,争着冒出头来,这描写的正是立夏时节的物候!
古人说:“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不只在地上,在天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北斗七星,指向东南方向,就是立夏的节气。物候以四季的变迁,直接把我们带入梦幻般的境界!如“百花盛开”的春景;“果实待熟”的夏景;“衰草连天”的秋景;“大雪纷飞”的冬景。四季变换,让我们耳目一新,更加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会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夏日的到来,并派农官到各地督察农民耕作,这种迎夏的方式,带有浓厚的乡村农耕文明的色彩。而这种迎夏的仪式,确在当时是十分庄严隆重,因为人们觉得这会影响一年的好收成。
从以上独具特色的“立夏”节气,我们窥见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大道至简、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这些充分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智慧!
(二)
这是一个久有的愿望。
“五一”小长假期间,仿佛是受了某种神灵的点化。我暂时从俗务中脱出,与开拓唐诗之路文化产业的文友,一起驱车前往西安市区南堡寨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主办一场主题为 “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时空融合传播的笔会。
我们乘坐的商务车,是在人潮车流,渐渐稀疏的那一刻,沿着景区的悬崖坡道,开进这个曾被唐诗侵润过的——千年南堡古寨村落。
步入“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看到园区内的标识牌,采用唐诗与景观融合,我和同行笔会的文友,蓦然感受到,仿佛从高高的现代都市的喧闹中,走进了一首首抑扬顿挫,平平仄仄的唐诗韵律之中,浮躁之心,顷刻间开始平静!
唐村座落在被誉为“唐诗之都”的西安和秦岭终南山之间,水系林带,纵横交织。汉代曾在这个区域,建有皇家御宿苑。
它又紧邻御宿川、樊川,唐代杜牧、韩愈、崔护、孟浩然、岑参、韦应物等名流达官,曾经在此,郊游雅聚,留下了千余首唐诗,涵养了丰富的诗意田园生活的场景!现在到此,感觉仿如漫行在一个巨大的“唐诗”情景剧的置景棚里,我们反而成了剧中的主角。 漫步在窄窄弯弯唐诗之路的长街,让具有现代节奏感的速度,在夏初清凉的唐村,变得越发更加安然平静!
立夏,诚笃地钟情于唐村这一片美丽的中国农业公园。暮色中,依稀觉得无数唐代诗人,从这条古街小巷里走出。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想象,大概是因村落坡下的百亩池塘水田而生成的吧!
夜终于降临,唐村街灯一盏盏亮了起来,天际暮云,变成了墨蓝。
我站在池塘边,听池水在暗色中流淌,发出的细微声响。池中鳖稻虾共养,引来大群白鷺。垂柳在夜色暮光中 ,轻轻飘拂。这比大白天,人们待在太阳底下,汗流浃背的时候,不免会有点儿烦躁。
在池塘边,天色暗下,月亮升起来,再有一缕缕凉风吹来,一丝丝暗香飘过来,天光水色交织起的一切物情人意,感觉又会怎样呢?
这分明再现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写得那首著名好诗一一《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描述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淡雅清凉,更令人 感到无限惬意!
(三)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底,年近40多岁的孟浩然,奔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没有考中进士,便在长安城住了下来。
孟浩然当时在唐朝,是一位鼎鼎有名的隐士,连李白都很崇拜他,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的名句!
孟浩然一生布衣,没有别人那漫长的宦游经历,写出的诗,能从小场景入手,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最具代表性的名篇。
在这次唐村笔会上,我就拿孟浩然这首诗,解读一一“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传播。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我这个长期浮案编书的出版人,读着孟夫子的这首诗,便觉得唐村园内的一切在迎接着我。眼前是绿,左右是绿。绿中有细细的兰香,有林木的清香,一股久违的夏日清凉,从遙远的天边,如细雨不绝地涌来。唐村园外的嘈杂缥缈地消失了,我仿佛经历了一场通透的精神沐浴,彻头彻尾地被净化了!
这首孟浩然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来理解。即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南亭依山傍水,诗人看到夏日的夕阳西下,可畏而“忽”落,池塘边明月可爱而“渐”起,享受着淡淡的凉意。“忽”和“渐”二字,用笔绝妙极了!
近水亭台,“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下两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归隐江湖,在家闲居时,才能披散头发。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散着头发,靠窗而卧,写出了闲情适意。
紧接着,风来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微风带着荷花的清香,吹过一片片竹林,竹叶上的露水,掉下来发出清幽的声响。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恰是夏夜,给人清爽平静的真切感受。
此刻,诗人被天簌打动,想跟天呼应一下。才有了“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琴,这古老平和的乐器,只适宜在沐浴焚香,屏去杂念,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啊!
而在南亭纳凉的诗人孟浩然,正想操琴。“欲取”而未取,却牵惹出一层淡淡的惆怅,赏心乐.事,却无“知音〞分享,但终究孟浩然,没有能去拿古琴弹奏,这就是“恨无知音赏”,一下子就破题了。辛大是诗人的知音,却不在身旁,留下万般缺撼!
最后两句,余韵更加悠长。“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多么希望有知音朋友,在身边陪伴,怀想故人的情思,一直到夜深入睡,进入梦香,居然还能见到自已深交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而结束,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毫无疑问,诗人孟浩然,在南亭度过了一个清香醇厚的立夏之夜!
人也真怪,在大自然怀抱中安恬极了,惬意透了,就想避开繁杂喧嚷的纷扰,点拨我再读,宁谧而深沉,轻曼而悠长,古朴而醇酽,柔秀而坚韧的唐诗名篇。说真的,我是读了这首诗后,才真正喜欢上孟浩然!
他淡泊宁静,悠悠自得,这正是一个隐士应有的态度。
笔会在那个夏日的午后结束,走在长安唐村这个恍若重逢的园中,阳光点点碎碎地在周身搖曳,整个世界渐渐变得通体透明一一“立夏”与唐诗经典乡村文化空间的融合传播,这是精神层面上的家园感吧?如游鱼入水,飞鸟归林,洋溢着一种朝气,一种园满的修行,一种自我虔诚的禅意!
终南捷径不是真隐士,竹露荷风才是大自在。心静自然凉,这不也是我们过夏天,应有的姿态和风范吗?
孙毅:陕西武功人,本科学历,正教授编审。从事党的新闻理论出版事业资深专家,曾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来源:丝路文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