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这个故事,可与梁山伯和祝英台媲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4 21:46 1

摘要:在禹州市辖区最北边,具茨山,是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轩辕黄帝的传说故事散落其间,同时它也是禹州、新郑、新密三县的分界岭。(想看看本文作者韩国军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禹州怪事:七十二磴数不准)

禹州这个故事,可与梁山伯和祝英台媲美 ‖老家许昌

文·图‖韩国军

在禹州市辖区最北边,具茨山,是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轩辕黄帝的传说故事散落其间,同时它也是禹州、新郑、新密三县的分界岭。(想看看本文作者韩国军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禹州怪事:七十二磴数不准

近代发现,具茨山东西四十余里山上的石块岩石上面雕凿有最神秘的远古岩画,或称符号更为贴切,或许与大禹、轩辕黄帝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几座老城堡,就像刻画在山间亘远的古老记忆。岩画符号就是在讲述中国最古老的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密码,静等人们去破解……

龙门村就坐落于具茨山之中,地势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静置在大地之间。村里道路边有一棵葛花树枝藤缠绕在一棵槐树干枝上,宛如一对不舍不离的永世恋人,牵手相伴。两个主人槐与葛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群山环绕的幽静小山村里。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龙门村有户很富有的人家,葛花就出生在这户家中,葛花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在附近土门村,有户贫穷人家,朴实还勤劳的槐就出生在这户家里。

有一天,葛花家招长工,勤劳的槐就来到了葛花家里做长工。每一天他都早早起床,打扫庭院,喂牛羊,总是忙个不停。外出割草时也总摘些野果子带回来给葛花吃。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槐与葛花也一天一天长大了。久而久之,槐与葛花也慢慢地彼此之间产生了情感。

每当葛花下河洗衣服时,槐总是蹲在河边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葛花笑。葛花也会趁槐不注意时拿起小石块扔向槐面前的河水里。

水花溅到槐身上脸上,槐就会没脾气地笑着。葛花小嘴一撇说,瞧你那一脸傻样,笑个啥哪,投个含情脉脉的眼神。

上山割草,葛花也会跟着,每当槐割草累了,葛花总拿出手绢帮槐擦汗,槐靠着大石块休息时,葛花依偎在槐的肩膀下,双眼低垂,香甜地睡着了。

时间长了,他们两个的恋情被葛花的爹爹发现了,他随便找了个理由,便把槐辞退了。

槐回到家中,常常回忆起他和葛花在一起的日子,河边、林荫下、播种时的场景。他吃饭时也总到他家大门口的石碾边蹲着,朝向葛花家的方向望着、望着,眼角不由地被泪水湿润了。

葛花自从槐被她爹赶走后,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总想起她与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有一天,葛花实在忍不住她对槐的思念,就悄悄地溜出家门,快步来到了槐的家里,俩人一见面,就相拥相抱在一起……(想看看上回发的老照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清末·民国大佬们的青年照:那年那月风华正茂

傍晚时分,葛花家发现葛花不见了,葛花爹怒火心头起,带了四个家丁来到槐家,拉到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棍棒乱打,葛花跪在地上哭求她爹,让他放槐一马,她爹根本听不进去,直到打的槐没了气息。她爹还不解恨,让两个家丁把槐抬走扔到了河沟里,然后架起哭的死去活来的葛花愤愤离去。

回到家,葛花她爹把葛花锁在房中,吃饭时就把饭菜往桌子上一放,也不管你吃与不吃,锁门走了。葛花除了哭还是哭,哪还知道吃饭呀饿呀!哭声在夜间传的老远老远,山间、林间、河道间、田野间……那叫一个惨呀!

三天后的半夜,葛花无法忍受她爹活活打死槐的场景,更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越想越无助,越想越无法苟活于人世间,于是,撕扯下身上的罗裙,搭于梁上,站于凳子上,把头套入其中,蹬倒凳子,自尽了,没有一丝留恋。

第二天,家人又来送饭,一开门,就看见葛花自缢的场景,急忙汇报给葛花爹。

葛花爹听了,用力用拳头捶打自己的脑袋,懊恼的捶胸顿足,老泪纵横,后悔不已,事情已经这个样子了,又怎样呢?人死不能复生呀!就找了块风水绝佳的地方把葛花好好安葬了。

过了月余,葛花坟头来了一个人,素衣素衫,人们一看是槐。

原来,槐被打的没了气息,被葛花家的家丁扔到了河边,被河水一激,慢慢又有了气息,后又被好心人救起,帮其治好伤痛。他知道了葛花自缢的事情,心在滴血。

只见槐扑通跪在了葛花坟前,嚎啕大哭起来,哭到中午,哭到日落,哭得花合鸟寂风无力,泪水浸湿了坟头。又想起他与葛花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的每一天的相伴。如今,葛花先他而去,只留他一人在世间,此刻,槐觉得自己已无活在世上的任何理由了。只听他嘶哑地叫了一声“葛花,我来也……”起身,一头撞死在葛花坟旁的大石头上。

来年春天,人们发现葛花坟长出了一棵葛树,一棵槐树。人们看着他们慢慢长大,葛树的藤蔓与槐树缠绕依偎在一起,一同成长,一同看日出日落,一同面对狂风雪雨,就像生前的样子相依相伴在一起。

这就是龙门村千年葛花树的故事。我自认为可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媲美。只是本人才疏学浅,没能写好,大家见谅。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韩国军,禹州市浅井镇大冀庄村人,农民,爱好文学。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