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9点,烟台青华中学信息学奥赛教室内,灯火通明,初四年级的王同学和他的伙伴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刚刚结束的一场校内省选模拟赛的精妙算法。如今,这名15岁少年以两场考试满分的绝对优势,摘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山东省队选拔赛桂冠,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省队成员。他的队友
大小新闻客户端5月4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晚上9点,烟台青华中学信息学奥赛教室内,灯火通明,初四年级的王同学和他的伙伴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刚刚结束的一场校内省选模拟赛的精妙算法。如今,这名15岁少年以两场考试满分的绝对优势,摘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山东省队选拔赛桂冠,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省队成员。他的队友——高二的幺同学与高一的王同学同样势如破竹,三人跻身全省前十中的三席,助力青华中学创下五大奥赛“科科有省队”的烟台新纪录。
“2020年,我们的奥赛奖牌墙还空空如也。”校董于范易轻抚悬挂的“山东省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荣誉牌匾,目光灼灼。2020年5月,他接手这所中学时,全校仅有3名兼职奥赛教师;如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奥赛省队入选人数稳居烟台首位、全省第四,多名学生通过竞赛直通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更有多人有望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舞台崭露头角。烟台青华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他们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破茧:从“严爱相济”到“育心育人”
“这道题再改一遍!”数学教师邹老师的声音在走廊回荡。高三学生张同学攥着满是红批的试卷,眼眶发红。两小时后,当他拿着最终订正稿敲开办公室门时,迎接他的是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知道你还没吃饭,快趁热吃。”邹老师的“严爱哲学”,正是青华教师的缩影。
在这里,“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血的准则。清晨,天蒙蒙亮,班主任王老师已站在教室门口,逐一点评学生前夜的错题本;午休时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徐老师带着学生用3D打印机复原圆明园模型,讲述“国耻与复兴”的深意;晚自习后,宿舍楼里总有教师轻手轻脚为学生盖被的身影……“青华的老师像严父,也像慈母。”家长李女士感慨。她的儿子从沉迷游戏到荣获省编程大赛奖项,转变正源于教师日复一日的“较真”与“交心”。
青华的育人版图上,德智体美劳五育如五指并握,合力托举学生的全面发展。清华美院李教授亲自执掌美术班教学,带领学生以《千里江山图》为摹本,将传统笔墨与数字艺术融合,作品让人叹为观止;运动场上,校男篮以闪电快攻与铁血防守问鼎烟台市芝罘区联赛冠军,女足姑娘们更以全胜战绩捧回女子足球联赛桂冠,场边“文明啦啦队”的标语彰显体育精神与德育的共生;报告厅内,崔同学演讲以《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雷锋式好少年》为题,荣膺芝罘区中小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我们不仅仅要‘单项知识冠军’,更要培养‘全能选手’。”校董于范易的话,道出了青华“五育融合”的深层逻辑。
鼎新:从“硬件革命”到“舌尖幸福”
“以前夏天上课,汗水能把试卷浸透。”高三学生刘同学指着教室角落的空调回忆。2024年底,烟台青华中学投入千万完成“清凉工程”,教室、宿舍、办公室空调全覆盖,同步升级的还有塑胶风雨操场、优质宿舍淋浴室、教室桌凳、智能护眼灯和饮水净化系统等等。而在能容纳2000多人同时就餐的四个不同餐厅里,每层楼的美食窗口飘香:胶东特色菜,川湘风味,西餐轻食,丰富的营养套餐,不一而足。从鲁菜的醇厚到川菜的麻辣,从西餐的精致到轻食的健康,种类繁多、营养均衡的菜品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口味需求,确保学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家里吃得还丰盛!”初四林同学展示着餐盘里的红烧排骨、清炒时蔬和花色面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硬件升级背后,是“卓、易、超”理念的生动实践——“卓”于育人标准,“易”于创新路径,“超”于时代需求。七年一贯制、奥赛课程体系、清北名师天团……每一项改革都直指“打造全国名校”的目标。
突围:60余名清北名师点燃“星火之光”
晚九点的生物实验室,北大硕士毕业的何老师正与学生观察基因编辑结果。显微镜下,抗旱小麦的胚芽微微颤动。“这个成果够发一篇重量级的论文了!”奥赛部主任姜老师惊叹。隔壁实验室里,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徐老师正带领学生优化"智能安防装置原型"的传感器系统,这是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为课后兴趣小组的创新实践活动,该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将机器学习算法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所有研发环节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在学科办公室内,教师们围坐一堂,集思广益,精研教学方案,力求让每一堂课都兼具思维深度与人文温度。这样的场景在青华已成日常——学校拥有清华、北大毕业生60多人,研究生学历教师200多人,博士学历教师5人,高级职称教师200多人,正高级教师3人,其中奥赛教练团队近30人曾获各学科奥赛银牌以上奖项,共同组成了山东基础教育界罕见的"顶配天团"。
为吸引顶尖人才,青华教师薪资常年稳居全省前列,公积金、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基金等福利全覆盖。仅仅2024这一年,20多名清北毕业生签约青华,其中8人放弃一线城市高薪。“我想让青华的孩子知道,他们值得最顶尖的教育。”北大古生物学硕士曲老师说。他带领学生制作的《地球生命演化动图》被学校列为展示样板,此刻正在实验室播放。
重构:七年贯通制育“栋梁之材”
在八年级的一个“单人教室”里,14岁的孙同学正钻研高阶思维课程,8名教师组成“智囊团”轮番指导。书架上,她设计的“纳米材料导电模型”有望获竞赛奖牌,“在青华,没有‘不可能’。”孙同学目光坚毅。
“七年一贯制”彻底打破成长壁垒:初一渗透学科思维,初二启动科研项目,初三规划职业方向,高中直通强基计划。奥赛精英冲击国际赛事,艺术特长生深耕专业赛道,基础薄弱学生则通过日语“换道超车”。2024年中高考,青华中学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中考全市5000名的学生高考逆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每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玉。”贾主任展示着《学生成长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名学生的多项个性化评估数据。
致远:家国情怀照见未来
清晨的操场,自愿晨跑队伍中传来背诵《少年中国说》的朗朗声;课间走廊践行“零噪音文化”,学生养成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习惯;30余个学生社团自主运营,多项合理化建议被学校采用……“我们要培养的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者,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校董于范易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烟台青华中学正以"锻造成全国一流名校"为目标,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工程:加大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打造"智慧校园"标杆;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育更多教学名师;深化"七年一贯制"培养体系改革,构建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卓越人才成长通道;力争实现五大奥赛学科奖牌更高的突破,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教育高地。
青华全人教育的理念,甚至浸润在校园的细节里——美术班的壁画创作融入胶东非遗元素,劳技课上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建筑榫卯;男篮队长赵同学在夺冠后感言:“教练教我们读懂《孙子兵法》的团队智慧,这比战术更重要。”而女足队员林同学的演讲《足球场上的数学之美》,恰好印证了青华“学科无界”的育人哲学。
在信息学奥赛省队出征仪式上,王同学的发言激起海啸般的掌声:“我想让中国量子计算拥有自主操作系统!”台下,于范易校董凝视着学校文化长廊展位——五年前立下的誓言正被少年们接续书写:2025年,青华学子首夺国际奥赛奖牌;2026年,“丘成桐数学班”保送生诞生;2028年,由青华毕业生主导的科研团队参与国家量子实验室建设……
何以青华?是严爱相济的育人智慧,是空调房里不灭的灯火,更是刻在每个青华学子心中的誓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青华何为?当17岁的幺同学在省队选拔赛卷首写下“此生愿做科研人”时,答案已随胶东半岛的晨风,掠过漫山竹林,奔向星海苍穹。
责任编辑:李京兰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