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甘沉寂的我,拿出父亲给的零花钱,买了许多文学、新闻等方面的书籍,白天劳作,晚上阅读写作,一路寻找着前路的阳光。
职场故事会,只等你开麦!
每个人都是一本
写满故事的书
今天让我们读一读
一位民勤网友的故事
跟随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
触摸汗水浸透的奋斗时光
本文投稿:新甘肃客户端网友 潘进东
那年,我失学了。回到家务农,和父母过着“头顶烈日、面朝黄土”的日子。
不甘沉寂的我,拿出父亲给的零花钱,买了许多文学、新闻等方面的书籍,白天劳作,晚上阅读写作,一路寻找着前路的阳光。
1993年的一天,我将一篇题为《为了寻找失落的梦》的稿件整理修改后寄给《甘肃农民报》,不久后稿件就刊发了,这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和勇气,从此以后我坚持写作,从未放弃。同年,我通过考试,走进了信用社,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和工资,除了补贴家用,我拿出工资的一部分,订阅了《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
由于信用社具有服务“三农”的职能,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开始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我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他们的酸甜苦辣。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还报考了《人民日报》函授学习班并顺利结业,这也使我对新闻写作更加热爱,更加充满激情,更积极地用笔记录下发生在基层农村的新变化和发展新风貌,新气象。据统计,我采写的这类稿件达400多篇,被《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和“热心读者”。
在信用社的工作岗位上,我从出纳员干到信贷员。记得有一次,一位农户来办贷款,我看了贷款证,还有2000元未还,望着他渴求的目光,我积极想办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力为他办了2000元新贷款。第二年秋天,这位农户便还清了全部贷款,还在信用社存了钱,走上了致富之路。这次经历也促使我在进村入户走访收贷的同时,积极向农户宣传“三农”政策,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难题办实事。
还有一次,一位农户收购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我和这位农户对接后,将了解到的情况写成短讯,向《甘肃农民报》“百业信息”栏目投稿,不久后消息见报,这位农户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很快销售一空。从那以后,每到报刊订阅时间,我便向周围的农户,身边的朋友、同事和邻居推荐订阅《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自己也常年坚持自费订阅。
1996年的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民脸上洋溢欢笑的时刻,可当地农民却高兴不起来,原来是一些供销社收购棉花时压级压价,并拖欠农户棉花款,我将调查情况写成信,寄给了《甘肃农民报》,信的内容很快在报纸上刊出,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刷“抖音”、玩“快手”,我依然坚持读书写作,从未放弃。我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多年来,我发表在市级以上报刊的作品有1000多篇,20多次获奖。在新甘肃客户端举办的“我们这五年”征文中,我的作品《用心、用眼、好日子需要记录者》获得了优秀奖,使我在当地获得了各方好评,我的人生再次充满阳光和色彩。
如今,我依然坚持写作、读书、看报,从未松懈,踩着荆棘,朝着既定的方向一往无前……
✍️
用双脚丈量热土
用笔墨播种希望
在短视频时代坚守文字的力量
让人生于岁月中沉淀醇香
文创好礼等你拿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