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雅,26岁,是个活泼的杭州女孩,喜欢画画、旅行,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她和男友阿杰恋爱两年,感情甜蜜,生活充满小确幸。可就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小雅吃完饭后突然剧烈咳嗽,一口鲜红的血喷在纸巾上,吓得她魂飞魄散。阿杰慌忙打车把她送进医院急诊科,小雅抓着床栏,
小雅,26岁,是个活泼的杭州女孩,喜欢画画、旅行,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她和男友阿杰恋爱两年,感情甜蜜,生活充满小确幸。可就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小雅吃完饭后突然剧烈咳嗽,一口鲜红的血喷在纸巾上,吓得她魂飞魄散。阿杰慌忙打车把她送进医院急诊科,小雅抓着床栏,脸色苍白,声音颤抖:“我会不会死?”
急诊科医生杨医生接诊后,初步怀疑是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或肺炎。一系列检查却迟迟找不到病因,小雅的咳血反复发作,甚至住进ICU。就在医生们一筹莫展时,阿杰无意间的一句话“每次咳血都让我买卫生巾”,点燃了救命的火花。原来,小雅的咳血竟源于罕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个与肺部看似无关的疾病。
小雅的惊险经历,像一盏警灯,照亮了咳血背后隐藏的复杂真相。
晚上8点,急诊科人声鼎沸,护士忙碌穿梭,病人挤满候诊区。小雅被阿杰搀着冲进来,纸巾捂着嘴,眼里满是恐惧。杨医生上前询问,小雅断断续续地说:“吃完饭……咳嗽了几声……嘴里全是血……纸巾擦了好几张……”阿杰补充:“她吓坏了,以为自己要死了!”
杨医生迅速量了血压(120/80mmHg),听了心率(88次/分)和呼吸音,一切正常。他安慰道:“别怕,先检查清楚。”小雅稍稍平静,回忆说三个月前开始间断咳嗽,每次吃点药就好了,但今晚的咳血让她猝不及防。
为保险起见,杨医生把小雅转到抢救室,接上心电监护。他担心咳血可能是呕血,后者可能预示消化道大出血,风险更高。他问:“你确定是咳血,不是呕血?”小雅愣了:“有什么区别?”杨医生解释:“咳血是肺部或气管出的血,呕血是胃肠道吐出的血,可能有食物残渣。”
小雅坚定地说:“是咳血!咳嗽后嘴里有血腥味,纸巾上全是血,没食物残渣。”杨医生追问:“有没腹痛、反酸或胃病史?”小雅摇头否认。排除了呕血,杨医生松了口气,但咳血的病因仍不明。他随口说:“你还算幸运,前几天有个病人咳了一盆血,没抢救过来。”
这话让小雅吓得更厉害:“医生,我不会死吧?”阿杰也紧张地盯着杨医生。杨医生连忙安慰:“没事,你的生命体征稳定,观察一下应该没事。”但他心里清楚,咳血绝非小事,可能是肺结核、肺癌或支气管扩张。
杨医生安排了胸部CT和血常规,并为小雅扎了留置针,以备不时之需。CT很快出结果,报告显示:左上肺有少许磨玻璃影,其余正常。杨医生皱眉:磨玻璃影可能是肺炎、肺结核,甚至肺癌,性质不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12×10⁹/L),其他指标正常。
小雅问:“我这是什么病?”杨医生坦言:“还不能确定,可能是肺部问题,需住院进一步检查。”小雅犹豫:“我感觉好多了,能不能回家?”杨医生严肃地说:“咳血可大可小,做增强CT查清楚最保险,不然可能复发。”阿杰点头:“我们住院!”
杨医生喊来呼吸科会诊。呼吸科医生看了CT和病史,建议收呼吸科住院,完善气管镜和增强CT,排查肺部病变。小雅被推上病房,刚安顿好,当晚再次咳血,比急诊时更严重,床单染红一片。
呼吸科医生迅速处理,用止血药(氨甲环酸)和补液控制病情。他们询问病史,得知小雅的姑妈因肺癌去世,且小雅刚搬进新装修的房子,怀疑甲醛暴露。医生说:“你的磨玻璃影性质不明,可能与肺癌、肺结核或肺炎有关。”这话让小雅心慌意乱,脑海里全是“癌症”二字。
为排除肺癌和肺结核,呼吸科安排了增强CT、痰培养和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小雅的咳血逐渐停止,白细胞恢复正常。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炎,按抗生素治疗一周后,小雅出院。她以为噩梦结束了,却没想到更大的危机在等着她。
两周后,杨医生再次值夜班,接到呼吸科咳血女孩又来了,大量咳血,快来看!”杨医生赶到病房,震惊了:小雅脸色煞白,衣服、床单满是血迹,血压低至90/60mmHg,已有休克征象。阿杰急得满头汗,呼吸科医生忙着止血。
杨医生翻看病历:上次诊断肺炎,出院后症状消失,今晚突然大咳血。他疑惑:“肺炎反复咳血,这么少见?”呼吸科主任赶到,果断说:“我干了20年,没见过肺炎这样咳血的,肯定不是肺炎!准备纤维支气管镜,先止血!”
阿杰急了:“能不能进ICU抢救?上次说是肺炎,现在又不是,你们到底咋回事?”呼吸科医生安抚:“我们在全力止血,必要时会转ICU。”但止血药(垂体后叶素)效果不佳,小雅的咳血仍断续不止。主任建议转ICU,阿杰同意,小雅却害怕:“ICU全是重症病人,我不想去!”
在阿杰的劝说下,小雅勉强同意。ICU里,医生继续用止血药,输了红细胞2单位和血浆400ml。几小时后,咳血终于停止,血压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杨医生松了口气,以为危机解除。
凌晨,护士报告:“小雅来月经了,要用卫生巾。”杨医生随口说:“给无菌纱布吧。”小雅坚持要卫生巾,护士联系阿杰,却发现他手机关机。小雅说:“他肯定在外面,手机没电了,去喊他买!”杨医生走出ICU,果然看到阿杰靠在椅子上打瞌睡。
阿杰被叫醒,急问:“血止住了吗?”杨医生点头:“止住了,她让你买卫生巾。”阿杰松了口气,嘟囔:“每次咳血到医院,都让我买卫生巾……”杨医生一愣:“你说每次咳血都买卫生巾?”阿杰点头:“对,上次住院也是,咳血时来月经,我跑去买的。”
杨医生脑中灵光一闪:咳血与月经同时发生,绝非巧合!他立刻想到一种罕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子宫内膜长到肺部,随月经周期脱落出血,表现为周期性咳血。上次咳血停止,可能不是抗生素的功劳,而是月经结束的自然缓解。
杨医生紧急召集妇产科、呼吸科和ICU医生会诊,分析小雅的病史。妇产科专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常见于卵巢或盆腔,但1%-2%的患者累及胸腔或肺部,称为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据《美国妇产科学杂志》,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导致周期性咳血,常与月经同步,易被误诊为肺部疾病。
小雅的咳血每次发生在月经期,肺部CT的磨玻璃影也与月经周期相关。为验证诊断,医生决定在月经结束后复查胸部CT。结果显示,左上肺磨玻璃影明显消退,确诊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雅和阿杰惊呆了:“子宫问题怎么跑到肺里去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柳叶刀》(The Lancet)认为,可能与逆行月经(经血逆流至腹腔)、淋巴传播或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肺部病灶随雌激素和孕激素波动,在月经期脱落出血,导致咳血。小雅的姑妈肺癌史和甲醛暴露一度误导诊断,但妇产科专家强调,家族史和环境因素并非直接病因。
确诊后,医生为小雅提供了两种治疗方案:
手术:开胸切除肺部子宫内膜病灶,但创伤大,且复发率约30%。《胸外科年鉴》(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指出,手术适合病灶局限的患者。药物:口服避孕药(含雌激素和孕激素),抑制月经周期,阻止内膜脱落,控制咳血。药物治疗创伤小,适合年轻患者。小雅和阿杰商量后选择药物治疗。她开始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月经暂停,咳血未再复发。出院后,小雅定期复查CT和妇科B超,监测肺部和盆腔病灶。她还调整生活方式,减少熬夜,饮食清淡,远离装修污染。
小雅的生活渐渐恢复。她重拾画笔,在咖啡馆画墙绘,筹备自己的梦想。阿杰成了她的“健康管家”,提醒她按时吃药,陪她散步锻炼。小雅逢人就讲自己的故事:“咳血吓死人了,幸亏阿杰那句话!”阿杰不好意思地笑:“我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救了你。”
医生需询问月经史和家族史,避免局限于肺部诊断。患者和家属应提供细节,如阿杰的“卫生巾”线索。多学科会诊(呼吸科、妇产科)是破解复杂病例的关键。
小雅的咳血风波,暴露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困境。肺部问题常是咳血的首选怀疑,但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仅0.1%-0.5%,易被忽视。医院应加强妇产科与呼吸科协作,普及月经相关咳血的筛查。社会需推广女性健康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多样表现。
小雅的咳血危机,从肺部疾病的误判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阿杰一句“每次咳血都买卫生巾”,像一束光,照亮了诊断的迷雾,也为小雅打开了新生之门。子宫内膜异位症如同一片隐形暗礁,潜伏在女性身体深处,等待被发现、被正视。
无论是小雅,还是每一位女性,面对咳血、痛经或月经异常,都要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勇敢就医,细心观察。医生的专业、家属的陪伴、科学的治疗,共同为健康撑起保护伞。让我们从小雅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知识和警惕,守护每一次呼吸,让生命绽放最美的光芒。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