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起点;秋,是收获;冬,是休憩;夏,则是吹着号角的冲锋。它挑着春天的播种,经历着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让秋天变得硕果累累。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四季,是时光的筛子,把重重叠叠的光阴,在风霜雨露中细细筛选,洒下斑驳的流年,写成春夏与秋冬。
春,是起点;秋,是收获;冬,是休憩;夏,则是吹着号角的冲锋。它挑着春天的播种,经历着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让秋天变得硕果累累。
所以,最应该奔跑的季节,是夏天。此时流过的汗水,决定了秋天是颗粒无收还是谷米满仓。
就如同人生的中年阶段。并不能因为疲惫而躺平,也不能因为艰难而退缩,而立之年的觉醒,不惑之年的清明,都决定了是否可以知天命、颐养天年。
所以,要在葱郁的夏天,用热烈的心态,邂逅一份诗意,守得一份清欢,留得一份追星逐月的安然。
立夏
宋.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方回生活在宋末元初,宋亡后,他曾出仕元朝,后又归隐。这样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感悟。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最终选择回归宁静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在历经人生起伏后,他放下了功名利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方回开篇点明自家居所的方位,面对紫阳山,他设想若能在南向再添几间屋子,生活或许会更惬意。这看似平常的描述,实则勾勒出一幅质朴的生活图景,透露出他对居住环境的关注与热爱,也为整首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诗人感慨自己人生已过八十,时日无多,却将“守穷闲”作为生活的追求。这里的“穷”并非单纯指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坦然接受;“闲”则体现了他超脱世俗、安于现状的心境。
在历经人生风雨后,方回以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面对暮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只愿在平淡中度过余生。
岁月虽逝,安守本心,以从容之态面对生活,平淡之处亦藏幸福真意。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朱淑真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工诗善画,但她的婚姻并不美满。她的诗词多写个人的情感与生活,这首《初夏》体现了她在深闺中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触。
生活中的不如意,让她将情感寄托于诗词与自然之中,在初夏的景色里,既有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也有在静谧时光中寻得的一丝慰藉。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诗句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初夏傍晚景象。竹子轻轻摇曳,在幽窗前洒下斑驳的清影;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下欢快鸣叫。“摇”“罩”“噪”等动词的运用,赋予画面动态感,让整个场景鲜活起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海棠花已然凋谢,柳絮也飘飞殆尽,随着白昼逐渐变长,天气变得让人困倦。诗人通过描写海棠、柳絮等春景的消逝,暗示季节的更替,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同时,“困人天气”也从侧面烘托出夏日慵懒闲适的氛围。
时光匆匆,莫叹春逝,且于夏日的宁静中,寻得内心的安然与恬淡。
见莺三首其一
宋.白玉蟾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
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
白玉蟾是南宋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他一生云游四海,虽有着超凡的道家风范,但也难免有情感的起伏。
他的诗词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他将个人的情绪与季节变化相融合,从残春的低落,到立夏时节因莺啼而感受到的生机,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看到希望的积极心态。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诗人开篇便直言自己在清明时节心情低落,鲜有快乐,辜负了清明的美好时光。帘外的花朵纷纷飘落,犹如伤心人的红泪,以花喻泪,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惆怅。
“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随着残春将尽,立夏即将到来,诗人看到处处莺啼。“如何”二字,看似是对莺啼的疑问,实则暗含着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尽管经历了残春的悲伤,但莺啼的生机让他感受到了新的希望,在季节的流转中,生命依然充满活力。
纵使残春满惆怅,立夏莺啼亦带来希望,生命的活力永不消逝。
在这些立夏诗词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笔下夏日的独特韵味,更能从他们的经历与心境中汲取力量。
无论生活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在时光的流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与正能量。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