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因“定位模糊”饱受诟病。课程涉及编程、统计学、管理学,但深度不足,毕业生既难胜任技术岗位,又缺乏管理竞争力。全国超50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每年3.6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就业率持续低于60%,薪资普遍低于同类专业。人工智能和
当下正值2025年高考冲刺阶段,专业选择成为千万家庭关注的焦点。
去年以来,全国高校掀起专业撤销潮,仅2024-2025年就有超2000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被淘汰的专业,曾是考生追捧的热门选择,如今却因就业率低、产业脱节等问题成为“高危雷区。
本文结合教育部最新数据和行业分析,为考生揭晓撤销数量最多的10大专业及其深层原因。
作为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因“定位模糊”饱受诟病。课程涉及编程、统计学、管理学,但深度不足,毕业生既难胜任技术岗位,又缺乏管理竞争力。全国超50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每年3.6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就业率持续低于60%,薪资普遍低于同类专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更挤压了传统信息管理岗位的生存空间。
曾以“公务员预备军”为卖点,但课程拼凑感强,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高度雷同。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竞争力弱,约49.4%的岗位月薪仅4500-8000元。教育部数据显示,其就业率自2012年持续下滑,2020年较前一年暴跌37%,成为文科专业中“最惨烈”的淘汰案例。
设计师助理月薪普遍低于5000元,高强度加班与低自由度劝退大量毕业生。北方及中西部高校因缺乏本地产业链支撑,就业率常年垫底。即便是东华大学等名校,也仅能依托长三角产业资源维持竞争力,其他地区院校纷纷裁撤该专业。
行业高端岗位需求AI、大数据等跨学科能力,但传统课程仍以机械设计和平面制作为主。四川大学等985高校的撤销案例显示,基础设计岗位严重过剩,对口就业率不足10%,而智能硬件、用户体验等新兴领域却面临人才荒。
数学与计算机的“夹生饭”专业,编程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数学深度不如纯理科。随着人工智能专业兴起,企业更倾向招聘针对性更强的毕业生,导致该专业学生求职时沦为“备胎”。
传统教育机构需求有限,而互联网公司更青睐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陈旧领域,与当下在线教育、AI助教等新技术严重脱节,毕业生陷入“教育不够专、技术不够精”的困境。
理论课程仍围绕4P模型展开,但企业需求已转向直播带货、私域流量运营等数字化技能。入行门槛低导致基层销售岗位内卷严重,而战略营销等高薪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或跨界经验,普通本科生优势尽失。
传统课程体系与集成电路、光电子等前沿领域脱节,普通院校毕业生难以进入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北大等顶尖高校已将电子类专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弱化独立学科地位,进一步挤压普通院校生存空间。
AI绘图和文案生成工具已能完成60%的基础创意工作,传统广告公司岗位缩减。课程设置“大杂烩”,学生既要学Ps、Python,又要掌握传播学理论,结果创意不如艺术生,技术不及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断层下滑。
全国超250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但高端岗位集中于汽车、家电头部企业,普通毕业生多沦为“美工”。AI辅助建模技术取代低端设计岗位,而智能硬件、人机交互等新兴领域又要求软硬件协同开发能力,传统培养模式难以匹配。
专业调整背后的三大趋势
从“大而全”到“精而专”:交叉学科需深度融合产业需求(如智能制造、量子科技),而非简单拼凑课程;文科缩编,理工升级:文科专业撤销数量占比超60%,而人工智能、储能工程等工科新增专业占比达82%;就业率“一票否决”:多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直接停招。给考生的建议
警惕“名称陷阱”: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关注国家战略: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优先“技能导向”专业: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医疗装备维护等专科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超50%。教育部明确,到2025年将完成20%学科专业布点调整,未来专业“动态洗牌”将成为常态。
考生务必以就业质量报告和产业趋势为核心参考,避免盲目追逐“昔日光环”,方能抢占未来职业赛道先机。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