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高达5,829亿元,前五大品牌贡献了62%的营收,而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39%。其集中度提升速度远超餐饮其他细分领域。
撰文|文林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高达5,829亿元,前五大品牌贡献了62%的营收,而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39%。其集中度提升速度远超餐饮其他细分领域。
就在各大现制茶饮巨头们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一家成立刚满4年的冲饮品牌却“默不作声”地从这些“大佬”们手中抢走了上亿销售额。
从2021年以冻干果茶切入新茶饮市场,到如今成为冲饮品类的头部玩家,水獭吨吨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国消费品牌创新的缩影,也映射出线上茶饮赛道在技术、场景与用户需求间的平衡之术。
而当下,茶饮市场加速下沉、供应链成本高企、新技术的差异化优势被稀释......这场围绕“一杯水”的商业博弈正进入深水区。
技术定义品类的“模范生”
更快、更方便、更实惠,一直是冲饮品类相较于现制茶饮的优势。
试想一下,当你想喝一杯水果茶或奶茶,如果是点外卖,你至少要提前 20 分钟下单;如果是自取,你就需要自行走到最近门店,在不排队的情况下,至少要等三五分钟,取到茶饮后还得走回去。
不管是哪一种方法,从下单购买到最后喝上,中间有个明显延迟满足的过程。并且现制茶饮基本处于15-20元价格带,单杯热量在 400 大卡,偶尔喝几次还好,经常喝还是有点压力的。
那如果换成喝一杯冻干果茶呢?
和许多创业者先看到市场需求,才关注技术、研发产品不同,水獭吨吨的创始团队是在2019年逛展时先看到了冻干技术,才突发奇想地尝试把“冻干技术+新茶饮”结合起来。
彼时,国内新中式茶饮市场规模已接近1000亿,水果茶占比近6成,但冻干果茶在市面上几乎没有。
这使得水獭吨吨有了新饮品形态带来的先手优势:只需将一块三五厘米的长方块冻干投入杯中,用冷水轻轻一冲,3秒钟就能得到一杯满是果肉的水果茶。这让不少消费者觉得快捷又新奇。
只不过,光靠“新鲜感”是拿不下市场的,水獭吨吨的冻干果茶也并非只有“花架子”。
在冻干果茶问世之前,市面上的即溶水果茶多是果干、茶包、浓缩果汁粉等产品形态,冲泡下来多是满杯的色素、香精,果茶早已失去水果的鲜甜。
而冻干技术本质上是脱水性工艺,让产品快速脱水形成固态的组织结构,得以锁鲜,但是其复水性并不好。于是,水獭吨吨做了3000多次技术优化,最终通过原创的“鲜萃冻干”专利技术解决了难题。
据了解,水獭吨吨的核心技术环节包括超萃取和FD冻干成型两个模块,使产品不仅不受液体类型的限制,可用水、酸奶、气泡水、气泡酒、咖啡、益力多等不同饮品冷热两冲、3秒即溶,且在口感、风味和新鲜度上,更接近现制茶饮。
并且,水獭吨吨也在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其鲜萃冻干技术从初期的常温溶解优化,到4.0版本的智能控温变压、实现无损锁鲜,再到5.0版本的甜度降低13%、热量仅30大卡,持续提升健康属性。
与此同时,为保证口味的多样性,水獭吨吨一边推出时令限定款,像是夏季主推鲜柠茶系列;另一边面向无糖需求人群,推出茉莉花茶、栀子白茶、柠檬鲜萃液等系列饮品。
(图源:水獭吨吨公众号)
据悉,自2021年成立以来,水獭吨吨就成为了天猫冲饮果汁/果茶类目TOP 1,并保持了连续3年销量近亿的成绩。
2024年年618期间,水獭吨吨冲上了抖音夏季冲饮爆款榜单第一,并连续两年在天猫冻干饮品类目中稳居TOP1,年复购率高达40%,成功印证了“技术定义品类,场景创造需求”的新消费法则。
凿开市场的运营“三板斧”
在现制茶饮战地已厮杀成一片红海之时,水獭吨吨选择了从冲饮赛道突破。尽管可以凭借即时满足以及碎片化场景打出优势,但冲饮赛道也不是那么好攻占的,不仅立顿、香飘飘等老玩家盘踞多年,奈雪、喜茶等茶饮新势力也推出了袋泡茶,意欲打通下沉市场。
因此,水獭吨吨这个“萌新”一上来就祭出了运营“三板斧”:品牌力建设、多渠道营销、强化圈层认同。
自品牌成立之初,水獭吨吨就致力于打造可爱亲人的品牌形象。
团队以“水獭”为名,是因为水獭是一种与水密切相关的动物,与产品入水即溶的特性相呼应。同时,水獭也是外表萌系的动物,有利于拉近人们与品牌的距离。而“吨吨”是模拟喝水的声音,给人一种畅快感和愉悦感,传达了产品好喝、便捷的特点。
每年5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世界水獭日”,水獭吨吨都会与动物园联动,希望从环境改造的公益类互动出发,一点点向城市用户普及水獭湿地生态概念,并在公益叙事中完成品牌价值的植入。
截至目前,水獭吨吨已经与南京红山动物园、广州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机构进行合作,推出“我的城市有水獭”主题活动,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了“健康、环保、有温度”的品牌认知。
在渠道营销上,水獭吨吨会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推出适合该渠道的主推产品和方式。
例如,抖音以趣味冲泡内容出圈,一条“图书馆泡果茶”的短视频精准戳中年轻人“假装学习实则摸鱼”的心理,获得近1亿流量;小红书聚焦“办公室下午茶”场景,教人用冻干果茶块配气泡水、牛奶搞DIY,打造“精致生活仪式感”;天猫则强化会员体系与品牌心智,并成为小红书等平台的流量转化地,实现“内容破圈→电商变现”的闭环。
据了解,水獭吨吨目前的购买转化率为同品类的2倍,并且消费者自发传播的裂变效应显著。比如在抖音平台,得益于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近3个月水獭吨吨的5A(品牌资产人群)用户规模净增长4000万。
此外,水獭吨吨也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定点营销和精准渗透。
例如,针对医护人员、教师、消防员等对方便产品需求高的群体,水獭吨吨开展产品分享与试饮活动,进一步强化圈层认同。
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水獭吨吨请医护人员喝512杯果茶,并推出医护证下单买一送一的优惠活动。社交平台上,不少医护人员将产品定位为“夜班神器”。
(图源:水獭吨吨公众号)
可以说,从冻干果茶到鲜萃液,从品牌打造到多元营销,水獭吨吨的创新轨迹恰与新消费市场“健康化”、“趣味化”、“场景碎片化”等趋势同频共振。
而随着消费者对饮料的期待从口味到健康、再到愉悦,行业的竞争边界不断拓宽,已经从聚焦成分的功能竞争转向情绪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全面较量。
逐渐消退的优势“护城河”
正所谓“一起过往,皆为序章”,尽管水獭吨吨已在冲饮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未来仍面临着不小的内外压力。
要知道,水獭吨吨的冻干单袋价格定位在8-10元左右,会员用户单杯到手大概在五六块钱左右。但在近几年现制茶饮价格动辄降至9.9元的当下,冻干果茶的“性价比”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
并且,水獭吨吨能够在几年间迅速成长,一部分原因在于口罩大流行期间,线下门店及近场O2O 电商反复受黑天鹅事件影响,许多喝不到现制茶饮的上班族养成了高频复购冻干果茶的习惯,意外加速了水獭吨吨的体量增长。
而当下,消费者对线下消费的回归,削弱了冻干果茶便捷性的吸引力。这也暴露出许多冲饮品类的共同短板:虽然用技术提升了便捷,却难以复刻现制茶饮的社交属性和体验需求。
此外,星巴克推出低温萃取茶饮、一些白牌商家以3元/杯低价冻干果茶冲击市场,也逐渐稀释了水獭吨吨的技术差异化优势。
外部竞争加剧,内部压力也不小。
一方面是技术成本与盈利的平衡难题。
据了解,水獭吨吨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5%-10%,鲜萃液升级、果糖分离等技术仍需高额资金支持。但为了应对价格竞争,水獭吨吨通过会员体系降价,这让单杯毛利率被进一步压缩,迫使品牌在“规模降本”与“品质坚守”间艰难平衡。
另一方面,线上渠道依赖和用户群体单一化也限制了水獭吨吨的后续发展。
据了解,水獭吨吨80%以上的营收来自线上渠道,随着流量获取成本的持续上升,其获客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水獭吨吨的核心用户为20-35岁职场白领,医护、教师等刚需人群复购率高,但这些用户规模有限且需求固定,难以支撑品牌进一步增长。
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水獭吨吨未来的突围机会在于功能性、场景化的延伸与生态价值的转化。
比如,水獭吨吨可将鲜萃液技术可延伸至电解质水、益生菌等饮品,复制柠檬液年销破亿路径,既能节约研发成本又能丰富品类;把果茶产品渗透进便利店冷柜、健身房的自动售货机,甚至和火锅店、烤肉店合作,切入佐餐消费场景。毕竟奶茶店再卷,也很难覆盖这些角落。
再比如,为降低技术和供应链成本,水獭吨吨的解法是向供应链开放部分生产技术:工厂一旦掌握技术,便不再满足于和单一品牌合作,会把技术释放给更多感兴趣的合作方;而更多玩家的参与能分担规模生产和市场教育的成本,更快做大行业蛋糕。此时,作为品类第一的水獭吨吨,也能吃到更多蛋糕。
总之,水獭吨吨能跑出来,靠的是用技术定义品类+用场景绑定刚需。但冻干的成本摆在那儿,价格和技术优势又在被稀释。
未来要么靠品类壮大压成本,要么就在线下多开辟出几条路,要么就赌年轻人愿意为“环保包装+水獭IP”多掏5块钱——毕竟做公益项目、认养水獭这些事,将“环保”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价值,还是挺戳Z世代萌点。
来源:DoNew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