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程砚秋对程派传承上的担忧今天几乎全都出现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23:41 2

摘要:作为京剧旦角的一个大派,京剧程派艺术,从它被程砚秋先生创造出来的那天起,就被内外行的演员和观众广泛关注和喜爱。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创始人,程砚秋却并不热衷传播收徒,让他的这一派艺术广为传播,开枝散叶,所谓的发扬光大,他的弟子门人他所收徒弟,也是京剧几大家里比较

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

作为京剧旦角的一个大派,京剧程派艺术,从它被程砚秋先生创造出来的那天起,就被内外行的演员和观众广泛关注和喜爱。但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创始人,程砚秋却并不热衷传播收徒,让他的这一派艺术广为传播,开枝散叶,所谓的发扬光大,他的弟子门人他所收徒弟,也是京剧几大家里比较少的一个。

那么,程砚秋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不珍惜爱护他这一派吗?当然不是,他有一次就和朋友说:他这一派不好学不好唱,讲究多,学不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此,他就不喜欢不理解的人表面浅薄地学他这一派,那样不但学不好,还会糟蹋他的艺术。不幸的是,他的话今天还是被应验了。

20 年代,不到二十岁的程砚秋先生,以其卓越才华,创立风靡全国的程派艺术 —— 这一京剧重要旦角流派,并且辉煌持续近四十年。

程砚秋演《聂隐娘》

30 年代初,从欧洲访学归来的程砚秋,革新舞台布景、化妆等元素,将西方艺术融入京剧,精进唱腔与表演,成为继梅兰芳后的杰出旦角艺术大师。

但与同时代京剧大师相比,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和他的早逝,程砚秋艺术黄金期比较短暂。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末是其创作高峰,抗战爆发北京沦陷后,他愤而辍演。抗战胜利虽重返舞台,却因身体与嗓音变化,难复往日风采。50 年代起,其登台演出受限。

因此,如今多数 “程派” 演员及年轻京剧爱好者,无缘得见程砚秋舞台巅峰,实为憾事。

1958 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作家冯牧先生 —— 他也是程砚秋先生的好友,与程砚秋聚在一起促膝长谈。冯先生后来将这次谈话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今天留存的文字记录来看,程砚秋先生在谈话中对冯牧先生敞开心扉,深入探讨了许多程派艺术的关键问题,为如今正本清源程派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程砚秋演《文姬归汉》

冯先生说程先生喜欢喝烈酒且酒量很大,这是众所周知的。那天可能也是喝得痛快,平时讷于言不喜欢多说话的程砚秋先生,说了好多话。有几句话冯牧先生印象最深刻,程先生是这样说的:“有些人挺好的条件,却一定要闷着嗓子,学我的唱腔,自以为这就是程派了,那不是程派,那是在骂我程某人!”

程先生接着说:“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只知道死学我的唱腔,并且还时常加以夸张,认为这就是‘程派’了,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还有,现在有的人学我的身段,只知道抡起胳膊耍袖子,那简直是对我的糟改!”(小编按:抡胳膊耍袖子:这不是揶揄某腔某韵的朱楼拆楼找球吗?呵呵)

张火丁演《锁麟囊》

我们今天重新回顾程砚秋先生的这段谈话,还会感慨良多。首先就是程先生的先见之明,他不仅看到那个时代,程派已然被当时的很多人误解学偏,而且预见到,后世有可能也是这样,误解行为将大行其道!

非常可惜,今天程派内行的主流,基本都是程先生所说的 “挺好的条件,却一定要闷着嗓子”。大家不信吗?三代传人中除了刘桂娟,基本上都是 “闷着嗓子” 在诠释他们心中理解的所谓程派。至于这些演员学戏开始是不是好嗓子,现在已经难以判断了,因为即使学戏开始嗓子是亮的,也因为老师的误解、自己想当然的误解而 “憋” 了几十年,嗓子再好也受影响了。

迟小秋演《锁麟囊》

有传闻说张火丁和迟小秋的嗓子都出现过问题去看过大夫,当然这是坊间传闻,此事是否属实不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学声乐的知道,发声不科学就会造成嗓子这一区域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三代传人中除了刘桂娟,其他几人不是演出减少,就是嗓音不好听,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再者,张火丁的几个徒弟,盲目模仿所谓的 “程腔张韵”,本来亮堂堂的嗓子,学了“张韵”以后,声音变得很是难听,而且一个个故意把声音憋得如同大烟筒。请问,这样是不是程先生所再三强调的那种 “挺好的条件,却一定要闷着嗓子” 呢?

让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喜爱程派艺术的人开始觉醒。他们不再追捧那种刻意模仿、像 “大烟筒” 般粗重失真的唱法,而是专注聆听程砚秋先生的唱腔,认真钻研科学的发声方法。许多程派票友更是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通过不断练习和摸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也确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看来,这才是程派艺术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