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五一”假期的轻松氛围弥漫,新疆的农业专家们却脚步不停。春播现场,他们操控无人机实施精准播种,确保每一粒种子都播撒在最佳位置;种子库房里,他们精心挑选最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试验田里,他们拉尺划线,仔细划分小区、确保不同种质资源住“单间”;田埂间,各项农事
当“五一”假期的轻松氛围弥漫,新疆的农业专家们却脚步不停。春播现场,他们操控无人机实施精准播种,确保每一粒种子都播撒在最佳位置;种子库房里,他们精心挑选最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试验田里,他们拉尺划线,仔细划分小区、确保不同种质资源住“单间”;田埂间,各项农事试验也在有序开展。
“五一”假期,本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走近这些坚守在农业一线的身影,看他们如何用科技助力春耕生产,用专业与执着诠释“劳动节”的深刻内涵。
给灰漠土戴上“呼吸监测仪”
5月1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一大早就来到了棉田,准备用温室气体同化箱采集温室气体。
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王西和和科研助理一大早就来到田间,正在开展相关试验。记者江斌伟摄
此时,棉苗已经长出两片嫩绿的子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王西和熟练地将温室气体同化箱安置在棉田选定的位置,这箱子就像一个恒温的小房子,稳稳地罩住一小片棉苗和下方的土壤。
“别小看这片土地眼下只有棉花的新芽,但它藏着棉花绿色种植的新密码。” 王西和半跪在地上,用密封胶条反复加固同化箱与地面的缝隙,确保箱子与地面紧密贴合,防止气体泄漏影响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科研助理蹲在一旁,快速记录着气压、土壤湿度等初始参数,笔尖在记录本上沙沙作响。
目前,该团队正在研究绿色增值尿素、磷铵产品的减肥潜力与碳足迹,追肥前的土壤碳排放数据是关键基线。而这个形似微型温室的设备,正将一立方米的土壤空间严密包裹,仿佛给大地戴上“呼吸监测仪”。
“传统肥料投入大、碳排放高,新疆棉田的可持续发展急需找到平衡点,通过对比不同肥料配方下的碳排放数据,我们要为棉农找出减碳不减产的‘黄金方案’。”王西和调试着箱内传感器,眼神透着专注。
远处,播种机的轰鸣声渐近,试验田里的各项试验已悄然展开。王西和团队在灰漠土上划定12个采样区,如同棋盘上的绿色坐标,等待着种苗继续生长,收集数据。
当春风再次掠过这片土地,他们记录的每一组数据,都将成为新疆棉花产业向“绿”而行的坚实注脚。
无人驾驶播种机让每粒种子“精准入土”
当轰鸣声响起,一辆无人驾驶拖拉机雷沃1404在卫星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指引下,沿着预设路线缓缓启动。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丁万红站在田埂边,打开播种机料仓,将玉米种子小心倒入。这批种子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配合无人驾驶拖拉机的精量播种系统,让每一粒种子精准入土。记者江斌伟摄
1时许,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级农艺师丁万红站在田埂边,快步走到拖拉机旁,打开播种机料仓,将玉米种子小心倒入:“这批种子经过精选和包衣处理,配合无人驾驶拖拉机的精量播种系统,让每一粒种子精准入土。”
拖拉机行进间,配套平地机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地形起伏,自动调整高度,让土地平整如镜;28行谷物播种机调节到最佳播深,确保苗齐苗壮。
自2023年起,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依托专项研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农机智能控制与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目前,在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已完成13、14号地500亩智慧播种,其中春小麦240亩、玉米260亩。
如今,这片试验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各类高科技设备纷纷投入使用。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耿庆龙说,自2023年起,依托院里的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全力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业示范项目。这几年,团队研发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农机无人驾驶、智能水肥管控、大疆T30无人机农业植保等关键功能。后期,将继续优化精量播种、智能灌溉这些技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为新疆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多实用技术。
智能设备让花生种植更有“智慧”
5月2日上午,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试验田里,一台播种机正匀速驶过,将花生种子播入沃土。
与传统春播不同的是,这片10亩试验田的播种盘上,光电传感器闪烁红光,与物联网监测终端等智能设备协同作业,实时捕捉记录着每一粒花生的播种信息,一场花生智慧种植的科研实践正在这里展开。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强,正在查看要播种的花生。记者江斌伟摄
播种现场,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新疆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强,正在同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王延斌紧盯着监测终端实时数据,作为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精准施药部门联合培养的科研力量,王延斌也参与到调试设备、记录数据过程中,助力播种工作顺利推进。
2小时40分过去,10亩试验田完成播种,智能设备同步生成完整的播种数据档案。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花生智慧生产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重要环节,团队聚焦花生种植过程中水、肥、种、药在线监测技术及智慧生产管理技术攻关。
李强说,通过在播种环节加装智能监测设备,可精准获取播种密度、粒数等数据,为后续科学调控水肥供给、精准施药提供基础支撑,有效解决传统种植中数据缺失、管理粗放等问题,是花生智慧生产管理系统研发的关键一步。随着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一套适合新疆农业生态的花生绿色优质丰产高效智慧生产体系将逐步成型,为保障区域粮油供给、推动花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为每一份种质资源插上地扦牌
“留神脚下”,中午时分,记者走到相隔不远处的另一片试验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治区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苗昊翠研究员提醒道。
这片试验田有10亩地,白色标线如琴弦般绷直在平整的土地上。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治区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苗昊翠研究员半蹲在田里,将上手中的扦牌依次插入,并填写序号,一块块白色的牌子整齐划一。记者江斌伟摄
接连几天,苗昊翠带领团队一直在忙碌。她半蹲在田里,将手中的地扦牌依次插入,一块块白色的牌子整齐划一。
每块牌子间隔误差不超过一指宽,从田头望去,千牌林立,横竖成线,与远处田地、蓝天白云勾勒出壮美画卷。
“这些地扦牌是种质资源的‘身份证’,更是新疆花生产业升级‘密码本’,所以为了确保种植、调查与收获时的零错误率,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插了地扦牌,以保证不同种质资源的纯度。”苗昊翠摘下帽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
近年来,新疆花生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从最初零星试种发展到如今规模化种植,背后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持续创新。
今年,团队对1400余份花生种质开展繁殖鉴定和评价工作。这些从国内外收集的不同类型、不同抗性种质资源,将在这片试验田里生根发芽。
“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但也面临干旱、盐碱等挑战。”苗昊翠指着远处的滴灌设施说,团队筛选出的优质种质,将进一步应用于新疆花生育种工作,为提高花生在新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和产量奠定基础,助力把花生打造成富民新产业。
随着最后一块地扦牌稳稳插入泥土,10亩试验田的“矩阵” 排列完毕。这些承载着希望的花生种质资源,将在天山脚下的沃土中开启新的旅程,续写“小花生、大产业”的新篇章。
库房里的“选豆人”
3日14时许,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特色粮食作物创新团队种子库房内依然有几位科研人员在忙碌。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罗正乾仍在库房专注地筛选优质大豆种子。记者江斌伟摄
眼前货架上和桌上,摆放着一堆堆装满大豆种子的包装袋。
只见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罗正乾顾不上午休,戴着手套,仍在专注地筛选大豆种子。他时而弯腰查看罐内种子色泽,时而用镊子夹起几粒放在百粒重仪器上,仔细比对大小、形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粒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此刻,他的同事徐琳黎则蹲在地上,从去年收割的大豆中,仔细考种,精心挑选可以作为种子的大豆。
“这些可都是培育新品种的‘候选者’,眼下正是用种关键时期,我们已经从4月进入‘备战状态’,大假期间也不能停歇,估计要忙到夏季才能松口气。”罗正乾轻敲身旁袋子说,团队手握3000份自然群体材料,要从中挑出约100份产量、品质俱佳的作为亲本。
库房灯光下,罗正乾戴着的眼镜片泛起微光,他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数据:“这粒种子种脐颜色不对,淘汰;这组种子百粒重达标,重点标注……”每一次筛选,都关乎着未来大豆新品种的诞生。
一组数据记录着团队的成果——通过前期品种选育,在新疆种植的部分示范田大豆亩产已从150公斤增至230公斤。而此刻库房里的每一次细致筛选,正是为了让这串数字再次刷新,让新疆的“金豆子”在科研助力下结得更饱满。#乌鲁木齐头条#
来源:水区零距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