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00:01 2

摘要: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是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的“师—机—生”三元结构模型;基于思维、伦理、技能、专业和系统五维度,理解、应用和创新三水平,逐步确立教师在智能技术领域的社会责任示范者、伦理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马 宁 范本超 唐千惠

摘要: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是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的“师—机—生”三元结构模型;基于思维、伦理、技能、专业和系统五维度,理解、应用和创新三水平,逐步确立教师在智能技术领域的社会责任示范者、伦理规范制定者、协同共创设计者、教学模式革新者、学习生态引领者的多重角色定位。同时,提出数智时代教师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树立人机协同的终身学习观念,加强人机协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增强人机协同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人机协同的教学专业技能,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学习新生态。

关键词:人机协同;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机协同正加速教育生态重构,推动着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随着智能技术从辅助工具向教学主体的跃迁,[1]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面临结构性挑战。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成果文件中提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重塑教育关系的核心变量。[2]随后,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相继出台,明确了人机协同时代教师所需的人工智能能力,标志着教师能力标准已从技术应用转向人机协同的新维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面向人机共生的教学场域中重构教师专业角色并实现能力跃迁,已成为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关键命题。

当前教育实践中,人机协同的深化逐渐暴露出三重“师—机”矛盾:其一,技术赋能与教师主体性消解的张力——智能技术在优化教学效率的同时,可能导致教师陷入机器依赖困境;其二,教师能力重构与评价滞后的错位——现有教师发展体系尚未形成人机协同所需的复合能力培养框架;其三,教师伦理规约与技术进化的失衡——人工智能的自主决策特性不断冲击传统教学伦理边界。这些问题折射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缺位与实践脱节,既有研究多聚焦技术工具的应用场景,却未能系统阐释人机协同如何解构教师专业身份、重构与提升其核心职能。因此,本文基于人机协同视角,强调未来人机共生关系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理念构建人机协同智能,由此提出未来教师应该如何适应人机协同教学新场域的重要命题。通过挖掘人机协同的深刻内涵,构建新教学场域中的“师—机—生”互动模型,阐述该趋势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及表征样态,对教师角色转型提出可行路径。探讨人机协同视角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既是对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新挑战的回应,也是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该命题的回应将为理解教师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中的关键角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一、人机协同视角下教育形态的演变

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人机关系,人机协同工作是智能时代解决教育数字化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长远来看,人机协同是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 人机协同的内涵特征

“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指协调、同步、合作等,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个体、组织或系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2013年,赫尔曼·哈肯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3]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发展,协同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包括人与人、组织或系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人与机器、智能技术、数据资源、终端设备、应用情境等之间全方位的协同。其中,人机协同是指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成共同目标。这种协同不是人类和机器各自独立地执行任务,而是通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创造出超越单独发挥的成果。人机协同已逐渐成为智能时代下各领域发展的核心趋势。

在教学场域下,“人机协同”中的“人”往往包括了有关教学的两个重要主体,即学生和教师。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协同”中的“机”已超越纯机器的范畴,泛指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一切可以赋能教育的智能感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智能技术。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旨在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和机器智能的核心优势,通过教师与机器的协同工作、优势互补,重构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超越教师智慧和技术智能各自的局限性,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慧创生,推动“教师智慧—技术智能—学生智慧”的协同增长和共同进化。[4]事实上,人机协同是一种人脑认知外包和分布式认知方式的重要手段。[5]人机协同核心仍是以人为本、智能辅助,协同过程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技术只是人类认知的拓展和延伸。推动人机协同的有效教学需要将智能技术作为教师智慧的替代、模拟和延伸,通过教师和智能技术的协作、增强、融合、共创和共生,逐步实现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推动教学全过程的优化与创新。[6]

(二) 人机协同视角下“师—机—生”互动关系表现

智能时代下,“教为中心”的知识本位正逐步消解,“师—机”协同的复合教育者与“生—机”协同的复合学习者,[7]可扩展教师与学生的感知及认知范畴,强化教学双方的互动性及教育体验,促进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型及教学内容共创的互惠共享,推动教育范式向“学为中心”的技能本位转变,以实现人机互动和人机互联的教育新生态的构建。[8]从人机协同的发展阶段来看,技术对教学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人机协作、人机增强、人机融合、人机共创和人机共生五个阶段,逐层深入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五个协同层次又对应着不同的典型教育形态,从低到高依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个性化教学、生成式教学、数字具身学习和智慧学习生态,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人机协同已发展到第三阶段,正在向第四、五阶段转型和发展。

基于人机协同的不同层次内涵,本研究构建了适应教育教学场域的人机协同视角下的“师—机—生”三元结构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人机协同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的核心理念;协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表现为人机协作、人机增强、人机融合、人机共创和人机共生。在整个人机协同过程中,复合教育者为教师和智能技术的组合体,复合学习者为学生和智能技术的组合体,二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互动、相互促进。不同协同层次所对应的“师—机—生”三者互动过程中的职责各不相同(图2)。

在人机协作阶段,典型的教育形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受限于技术水平,人机关系仅是一种简单的从属或协作关系。技术作为教学的信息传递媒介,仅可以替代教师的一些机械重复性工作。此时教师仍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技术只起到提供教学辅助的作用。在人机增强阶段,典型的教育形态为个性化教学。随着计算智能的发展,技术不仅能表征专家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与人类形成一种交互延展的增强关系。技术具有初步的感知和分析力,通过效仿人类的推理机制,给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和资源,实现个性化的问题解决辅助。此时学生作为诉求方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求助于教育者,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而技术则起到教学延伸与拓展的作用。在人机融合阶段,典型的教育形态为生成式教学。随着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高度协同融合,技术通过其强大的知识库和算力给人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人类依照知觉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析,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达成决策最优化,实现人机智慧的叠加。此时,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与技术等多方主体进行互动学习,技术起到生成教学对话的作用。生成式学习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新学习范式。[9]

在人机共创阶段,典型的教育形态为数字具身学习。随着基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大语言模型的引入,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生成与人类意识保持一致的内容。大模型通过不断的数据训练和迭代,逐渐符合人类行为的认知模式,掌握复杂任务的发展规律和解决方法,并基于与人类共同创生更多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技术通常起到激发教学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的促进下进行具身参与的知识建构和创新。在人机共生阶段,典型的教育形态为智慧学习生态。随着人机关系的不断深入,协同方式也逐步迈向更加高级的形态。在该阶段,学生、教师和技术三者并非三元对立或支配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成长的互动关系。“师—机—生”都是教学的参与者,三者合力以智慧教学共同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一种人机共生的新境界。

二、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当前,我国的人机协同教学已发展至以生成式教学为特征的人机融合阶段,未来的人机共创与共生阶段对教师角色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前文构建的“师—机—生”三元结构模型的核心理念及多主体互动职责,结合《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基本思想,建立人机协同视角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动态模型:纵向沿“思维协同—伦理协同—技能协同—专业协同—系统协同”五个维度布局,横向按“理解—应用—创新”三个水平发展,形成教师角色进阶矩阵(表1),以着力探讨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 思维协同:智能技术社会责任的示范者

思维协同是指人类与技术在思维层面进行合作协同,通过结合人类的智慧和技术的智能,共同完成复杂任务并解决问题。思维协同的本质在于将人类的创造力和直觉判断与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执行精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促进了人机之间的互补和共同发展。教师作为教育领域中智能技术的最初接触者,不仅应该学会批判性地使用工具,更有责任传播和推广工具,为学习者理性使用智能技术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榜样。

思维协同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在“理解—应用—创新”三个递进阶段完成角色转变,即从智能技术批判思维的代理者,逐步过渡到智能技术人类义务的执行者,最终成为智能技术社会责任的示范者。首先,在理解阶段,教师应时刻对技术保持理性和批判视角,认清智能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严格遵守智能技术的使用规范,承担智能技术批判思维的代理者的重要角色。其次,在应用阶段,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智能辅助的核心思想,既不能抵制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工作,也不能夸大技术的有效性,力求全面、规范、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做好智能技术人类义务的执行者的关键角色。

最后,在创新阶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找到自身教学工作和技术赋能的切入口,在坚守教育理念和实践边界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多种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借助大模型等智能助手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个性化的反馈和干预,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层次认知以及个体技能和素养的发展。教师应以技术推广和优用为己任,逐步成为智能技术社会责任的示范者的理想角色。

(二) 伦理协同:智能技术伦理规范的制定者

伦理协同指的是,以公共教育伦理为基础,通过人人协商、人机交互的方式规范和调节人类与技术协作中的伦理认知和行为,从而达成人类教育伦理和人工教育伦理的共识,确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符合伦理标准和教学价值观的系统活动。伦理协同强调教师与技术在伦理决策上的互动配合,机器利用人机之间的交互数据和自身的反馈机制“感知”并通过“博弈”来强化自身的伦理智能。教师则占据伦理发展的主导地位,不仅监督和调控技术决策,还通过人机协同来维护和传递教育中的核心伦理价值。

作为构建智能伦理规范的主导者,教师的参与对实现真正的伦理协同至关重要。伦理协同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在“理解—应用—创新”三个递进阶段完成角色转变,即从智能技术道德伦理的熟识者,逐步过渡到智能技术伦理原则的践行者,并最终成为智能技术伦理规范的制定者。首先,在理解阶段,教师应恪守社会责任、价值观和人性关怀,熟识有关人机交互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其次,在应用阶段,教师在受到机器生成的信息启发以及运用机器提供的智能服务之时,应主动进行伦理判断,引导技术的规范学习和伦理决策,确保技术公平公正地应用于教学、管理、评价、测试等领域。最后,在创新阶段,教师作为伦理规范的制定者之一,应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社会监管机构等多方共同协作,以批判性的视角从设计源头上解决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社会文化影响和教育环境隐患等问题,引导人工智能朝向审慎可靠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 技能协同:智能技术协同共创的设计者

技能协同是指人类与技术在技能层面进行合作协同,在协同过程中,人类主要负责决策、创造和创新等需要高度智慧和灵活性的任务,而技术则更多地承担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计算等任务。在教育领域中,具体是指教师与智能技术作为教学复合体共同协作服务教学实践、为教学赋能。这种协同模式旨在结合师生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高效处理能力,共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技能协同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在“理解—应用—创新”三个递进阶段完成角色转变,即从智能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者,逐步过渡到智能技术基本技能的使用者,最终成为智能技术协同共创的设计者。首先,在理解阶段,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智能的技术性知识。教师只有统整智能技术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合技术与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做好智能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者的重要角色。其次,在应用阶段,教师不仅要拥有技术知识,更必须熟练掌握新技术,善于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智能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匹配度,能够准确应用智能的技术手段为教学赋能,做好智能技术基本技能的使用者的关键角色。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过程数据收集获取学生学习表现和特征,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最后,在创新阶段,教师联合教学共同体围绕任务目标,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共享交流和深层次认知加工,开展协同创新,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形成新的知识,促进智能教学的制度与体系创新,逐步成为智能技术协同共创的设计者的理想角色。

(四) 专业协同:智能技术教学模式的革新者

在智能时代,专业协同指的是教师与机器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深化和创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智能技术功能性应用的高度契合与同步发展。专业协同强调人机优势互补:机器利用大数据和自适应技术,承担专家导师、智能学伴、智能助手的角色,为教师提供海量教学资源、个性化教学支持和实时反馈。教师则是教学设计的决策者,通过专业判断对机器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与调整,设计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决定智能技术以何种形式、何种途径有效融入教学实践的关键力量。人机专业协同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在“理解—应用—创新”三个递进阶段完成角色转型,即从智能技术教学方法的精通者,逐步过渡到整合者,并最终成为教学模式的革新者。首先,在理解阶段,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智能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方法,保证教学流程的顺畅。同时,教师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判断智能工具是否符合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探究技术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其次,进入应用阶段,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以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视角,将技术工具整合到资源准备、教案设计、课堂互动、课后测评等环节,实现教学环节协同增效。

最后,在创新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革新者,借助智能技术重构教学结构与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推动教学实践向跨学科、探究式、数据驱动、沉浸互动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

(五) 系统协同:智能技术学习生态的引领者

系统协同是指在学习生态中学生、教师、技术、内容等各要素相互协同作用,促进各主体发挥更大的潜力。智慧学习生态是通过融合智慧教育理念和生态系统论后协同发展而成。[10]智慧学习生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多元互动的动态学习环境,学生能对自身学习发展、知识的构建和创造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是人机协同教学的引领者,教师智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工作重心在于利用技术延伸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满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需借助技术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并结合自身经验精准分析学情,从而施以个性化教学。

系统协同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在“理解—应用—创新”三个递进阶段完成角色转变,即从智能技术辅助的自主学习者,逐步过渡到智能技术驱动的协作学习者,最终成为智能技术学习生态的引领者。构建整合人机互动的多主体学习生态成为一种战略性的教育革新路径。该学习生态以共通的学习目标或任务为轴心,依托对话、研讨、辩证等互动机制,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综合加工以及学习成果的集体共享,从而实现协同教学的深入开展。在互动互联的过程中,教师从自主学习到驱动协作,最终到精神引领各主体通过协商形成共享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关于协作任务理解和感知的洞察力,进而促进集体智慧的凝聚,以人机共创的方式推动知识共建。这种协商共创调整了学习生态中的多主体关系和人机交互结构,进一步对生态智能架构进行重构与优化。

同时,学习生态的持续迭代与优化也为个体与共同体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支持。由此,人机系统层面的协同不仅推动了智能时代我国新型资源配置的整合与优化,也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人机协同视角下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的路径

在人机协同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要适应由技术带来的角色变革,更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综合能力。因此,基于本文提出的人机协同视角下教师角色的“五个协同”,从教育理念、伦理责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系统协作五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人机协同视角下教师的能力提升路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承担起在人机协同环境下的教育使命。

(一) 树立人机协同的终身学习观念,促进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

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终身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和驱动力。在智能时代中,快速变化是常态,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以适应教育转型与变革。[11]这对教师教育观念和专业发展意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应对新的教育需求和专业挑战。终身学习理念不仅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批判性,还要求教师具备在技术支持下有策略地进行知识更新、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意识。一方面,教师需以自身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利用智能工具和在线平台进行自我驱动的知识更新、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另一方面,在应用技术的同时,教师需具备技术批判力,理解技术工具的局限和潜在风险,甄别其应用场景和效果,理性评估机器提供的优化建议和具体举措,确保其符合学生情况、学科特点和教育情境。值得注意的是,终身学习并非封闭、孤立的自我追求,而是一种动态交互的学习理念。教师需具备学习共同体意识,借助技术平台积极与其他教育者建立跨时空、多主体的学习网络,在知识共享与实践反思中不断吸取群体智慧,促进教学创新与实践改进。通过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加强人机协同的伦理道德规范,深化教师教育伦理责任意识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技术依赖、情感疏离、数据泄露等伦理问题迅速浮现,威胁着教学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技术的强大感知、推理、决策和生成能力不断简化教师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的重要职责逐渐向情感关怀、价值观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倾斜。[12]作为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者,教师需深刻理解自身的伦理义务,积极应对新兴的伦理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教育伦理知识和技术伦理知识,认识人机协同中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培养敏锐的道德感知力、判断力和道德决策能力,主动思考新兴技术和教育模式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确保技术使用符合教育公平与学生权利保护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将规范伦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责任意识,将教学工作视为潜在道德责任表达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道德和情意教育,尊重和关爱学生,加强师生情感纽带与互动关系。此外,教师积极承担引领教育伦理发展的社会责任。教师应基于教学经验与对学生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出关于技术在伦理合规性和教育适应性方面的专业建议,推动社会在教育伦理框架中强化对人本位价值的维护,从而为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具安全性与责任感的支持。

(三) 增强人机协同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包含学科本体性知识以及开展教学工作的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13]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发展变革,也对教师专业知识体系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需要拓宽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和教与学的知识结构,构建人机协同时代下智能教育知识体系。一方面,教师需要增加对技术工具的本体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了解,理性认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功能特性、应用场景和局限性,并深层次把握技术赋能教育的底层逻辑、应用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知识体系的扩增与融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已跨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逐渐向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伦理学联系在一起。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协同教学的知识。教师应主动学习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逻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合作,共同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跨学科教学课程或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帮助其掌握复杂技能并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

(四) 依托技术支持下的培训与教研,提高教师人机协同的教学技能

技术支持下的培训与教研旨在借助一定技术或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知识内容、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化专业发展支持,其特点在于转变以往借助课堂、机构或专家开展培训和教研的模式,注重教师自我反思与实践中的探索与改进,利用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跨时空、自适应的个性化专业发展策略和虚拟教学实践机会,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智能时代教师需要掌握技术支持下的培训与教研方式,其主要包括基于智能技术的在线研培、基于智能技术的混合式研培、基于智能技术的虚拟研培。

在基于智能技术的在线研培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有效感知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并通过知识图谱和路径推荐获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14]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以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通过互动教学拓展复杂问题的多重分析角度,促进认知深层次发展。这种研学模式能突破学习时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桎梏,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在基于智能技术的混合式研培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在线笔记等工具实现线上研学和线下研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学习研学平台发布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料,同时在教研课堂进行面对面的讲解答疑。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建的智能仿真教学实验室,为正式的教学进行试验性探索。仿真实验室可以多维度模拟复杂的课堂情境,使教师在无风险的环境下深度预演潜在教学难题与突发事件。通过系统化的情境练习与反思,教师得以快速识别并分析问题,精确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显著增强其课堂应变能力与专业实践水平。

(五) 打造教师一体化学习空间,共建智能化教师学习新生态

教师一体化学习空间是一个依托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学习工具、数字平台和管理系统深度集成的结构化学习环境。该空间实现教师的学习、研修、训练与评价一体化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即时性的集中的功能性支持,典型的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研修社区。[15]在一体化学习空间中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目标驱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平台内的资源、智能反馈、情境模拟等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人机协同视角下的智能化教师学习新生态,是指以智慧教育理念和生态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学习空间为核心,融入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技术演进等要素而成的学习系统。其核心是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一个自适应、自进化、互联互通的学习支持体系。这个生态系统涵盖智慧学习场所、教育群体、智慧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等要素,并根据教师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促进知识共享、群体协作和创新思维发展。在智能化教师学习新生态中,教师一方面需明确个人的专业成长目标,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参与智能资源学习与应用,积极构建个人学习空间,方便自己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跨学科和跨空间的协作与长远发展,积极建立智慧学习共同体,与不同学科和社区中的同行交流分享,实现持续的知识更新和多维度的专业成长。

四、结语

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机协同已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层次的人机协同持续影响着典型教育形态的变革,同时也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厘清不同人机协同层次下教师角色及人机互动关系的表征样态,明确教师角色转型的可行路径,对智能时代下教师角色定位和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努力朝向智能技术的社会责任示范者、伦理规范制定者、协同共创设计者、教学模式革新者、学习生态引领者的五大关键角色转变的同时,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深化伦理责任意识,精进人机协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技术支持下的培训与教研并致力于打造智能学习生态共同体,从而实现智能时代下教师角色的全面转型与专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乔旭.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新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9-03-09(07).

[2]UNESCO. Beijing consens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EB/OL]. (2019-05-18)[2024-09-29].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68303?posInSet=1&queryId=e5d3b4e7-3b91-47d9-bc96-31837c27ecf9.

[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

[4]高琼,陆吉健,王晓静,等.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21(4):24-33.

[5]余胜泉,汤筱玙.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24(3):45-52.

[6]王一岩,朱陶,杨淑豪,等.人机协同教学:动因、本质与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24(8):51-57.

[7]沈书生,祝智庭.ChatGPT类产品:内在机制及其对学习评价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23(4):8-15.

[8]祝智庭,戴岭,赵晓伟.“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发展新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23(5):4-13.

[9]祝智庭,戴岭,胡姣.高意识生成式学习:AIGC技术赋能的学习范式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3(6):5-14.

[10]祝智庭,彭红超.智慧学习生态:培育智慧人才的系统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4):5-14,29.

[11]余胜泉.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愿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8):32-43.

[12]马宁,杜蕾.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能力素养与专业发展路径[J].福建教育,2020(10):14-17.

[13]穆肃,唐冬梅,乔金秀.从优课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专业知识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5):98-103,110.

[14]骈扬,余胜泉,李晟.基于认知诊断的有效作业精准化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23(8):13-24.

[15]张思,刘清堂,雷诗捷,等.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4):24-30,40.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培优项目“多模态过程性数据驱动的跨学科深度学习自动分析与反馈研究”(YLXKPY-XSDW202401)。

(本文首次发表在《教师发展研究》2025年第2期)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