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30日下午,一场充满思想碰撞与智慧启迪的共读活动在定襄县第三实验小学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定襄县教研室主任王军忠统筹指导,定襄县线下学习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市域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百余位教师参与。活动以共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1-2节内容为
2025年4月30日下午,一场充满思想碰撞与智慧启迪的共读活动在定襄县第三实验小学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定襄县教研室主任王军忠统筹指导,定襄县线下学习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市域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百余位教师参与。活动以共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1-2节内容为核心,特邀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老师与徐未芳老师亲临指导,通过研读分享、主题讲座、互动答疑等环节,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前沿理念,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教育思想的盛宴。
01
活动开场:汇聚教育力量,开启共读之旅
活动伊始,定襄县教研室王军忠主任发表开场致辞。他对莅临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详细介绍了活动的流程安排。此次共读活动旨在引导教师深入研读教育经典著作,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在王主任的介绍下,参与活动的教师们对接下来的共读环节充满期待,现场氛围热烈而浓厚。
02
研读分享:深度剖析课程内涵,探索教学新方向
(一)研读第三章第一节:什么是课程
吉容老师首先领读并梳理第一节内容《什么是课程》。她指出,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经验设计,核心在于学习经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复制效果不佳等,根源在于教师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经验的设计,缺乏创造课程的能力。课程并非等同于教学大纲,大纲只是课程的框架,而课程更应关注学生当下的需求和学习经验的生成。创造课程需要通过学习经验设计、中心实践以及对学习经验的反思和评价三种活动来实现。吉容老师结合 “青蓝工程” 中进位加法笔算教学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简便竖式计算,充分体现了课程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胡晓娜老师对吉容老师的分享给予高度评价,并进一步阐述了课、课程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课程资源的载体之一,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而课程则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包含目标、计划、方法、评价等诸多要素。她以学校开展的晨诵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为例,展示了课程的具体实施和意义,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通过教研团队共同创编课程,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发展。
王军忠主任补充道,课程对一线教师而言,不应仅仅被视为国家的规定和教材的代名词。佐藤学所指的课程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实践者,通过创新性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让课程在课堂中焕发生机。创造课程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教师应努力将课程转化为实践,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
(二)研读第三章第二节: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张晓娟老师领读并梳理第二小节内容《以 “学的课程” 为中心》。她解读了教育课程中 “教的课程” 和 “学的课程” 的区别,指出 “教的课程” 侧重知识传授,而 “学的课程” 更关注学习经验。作者提出的学习三位一体论,即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自我内在实践,深刻揭示了学习的本质是对话。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需要将活动、合作和反思的学习作为单元进行组织,构建对话单元。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以既定目标和考试评价为主,而登山型课程则以主题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更符合新课标要求。
胡晓娜老师进一步分析了从 “教的课程” 向 “学的课程” 转变的重要性。她强调学习过程应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现实困惑,不应局限于预设框架。通过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自我内在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实现自我超越。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整合多元资源,避免局限于教材,并通过反思日志和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过程。她还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出教材编写和备课过程应契合登山型课程的理念,关注真实情境、学生经验、任务关联和目标达成。
智静老师对课程的本质和育人目标进行了深入思考。她提出,佐藤学的创造课程概念引发了对课程本质的追问,课程应是一段以育人为终点的旅程。创造课程的中心课题是以学生认知需要为导向,包含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策略和评估等要素。在贞元课程系统中,国家课程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多种课程模式,如晨诵、共读、儒家、戏剧课程等,实现对学生学习经验的唤醒和补充,通过三重对话达成课程育人目标。她强调,课程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但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极高,教师应思考如何构建登山型课程,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的人。
王军忠主任再次强调,在当下中国教育现实中,探索从阶梯型课程向登山型课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的本质,积极创造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
03
主题讲座:聚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变革
郝晓东老师以《做中学+大概念:朝向核心素养的理想课堂》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读书与工作看似遥远,实则紧密相连,专家的学术概念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概念存在差异,理解这些概念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佐藤学提出课程和课堂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的背景,是针对应试中心和教为中心的教育现状,这与中日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相似。
郝老师深入剖析了知识导向课堂和素养导向课堂的区别。知识导向课堂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素养导向课堂以运用知识为工具。以口语交际演讲教学为例,传统的阶梯型课程教学流程,如播放视频、讲解知识、课后练习等,虽然能让学生掌握演讲知识,但难以提升演讲能力。而登山型课程则通过创设真实任务,如选拔国旗下演讲选手,让学生在撰写讲稿、选拔、演讲等过程中,主动运用知识,将知识作为展示能力的工具,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他进一步阐述了做中学的内涵和局限性。做中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注重经验的重构,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和探究性。然而,做中学也存在不足,如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培养高阶思维等。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结合大概念学习。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概念,即大概念,具有内在规律性和普遍适应性,掌握大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郝老师以演讲能力培养为例,详细说明了做中学与大概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演讲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还需要学生理解演讲的核心大概念,如传递信息、根据听众调整内容、构建清晰逻辑结构、运用肢体语言等。通过围绕基本问题,如如何让听众共鸣、如何设计结构等,将大概念贯穿于实践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经验重构,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
04
互动答疑:解决教学困惑,深化理念理解
在互动答疑环节,教师们积极提问,与专家展开深入交流。吉容老师提出如何以讲座为例设计问题、运用大概念和基本问题的困惑。郝老师回应,设计基本问题应围绕评价、学习方法、相关资料和实践难点等方面,如用什么评价读懂一本书、如何学习这本书等。他强调提问的设计需要在课程设置层面进行思考,而非仅仅局限于课堂,评价应关注知识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同时要注重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多元性。
针对吉老师关于贞元课程中晨诵课等融合课程是否属于课程的疑问,郝老师依据泰勒的现代课程观,指出课程包含目标、材料、组织和评价四个要素,判断课程是否成立需综合考量这些要素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探讨教的课程细致周密而学的课程薄弱这一现象时,赵萃飞老师认为,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不足,难以探知学生的思维起点、路径和困难,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新网师“学为中心”课程助教张利老师结合课程学习分享了“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区别与联系,受到郝老师肯定。郝老师进一步引导教师思考如何设计学的过程,提出关键在于提出高质量问题,以《皇帝的新装》为例,通过如 “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等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徐未芳老师结合英语学习,分享了从课标目标的转变看教学路径的调整。她指出,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目标的演变,凸显了对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重视。在教学中,通过逆向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设置理解目标,将问题驱动任务贯穿于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大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高阶目标的达成。
忻府区教研室张小玲老师结合共读内容重点介绍了忻府区线下学习中心在推动教师共读方面的积极尝试,尤其对忻州人才中学共读《教师成长力》一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郝晓东老师深表认同,也对未来如何组织共读给予了积极回应。
05
活动总结:凝聚思想共识,展望教育未来
此次共读活动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圆满结束。通过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入研读、专家的精彩讲座和互动答疑,参与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从课程的本质到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做中学到大概念学习,一系列前沿理念的分享和探讨,为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更激发了教师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决心。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思应用于实践,努力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构建素养导向的理想课堂,为定襄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的高度。这场共读活动,如同一场春雨,悄然滋润着定襄教育的土壤,孕育着教育变革的新希望。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编辑:吴文琴
审核:刘凤娟 刘玉军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