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Radulescu LLP公司创始人David Raulescu在其社交媒体表示,英飞凌已于本周早些时候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了一份新的动议,要求撤回其在ITC对英诺赛科提起337调查的案件中,对US8,686,562(’562号专利)的所有主张。
作者:黄莺
2025年5月2日消息,德国英飞凌与中国英诺赛科在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GaN之间的专利战,再传新进展。
Radulescu LLP公司创始人David Raulescu在其社交媒体表示,英飞凌已于本周早些时候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了一份新的动议,要求撤回其在ITC对英诺赛科提起337调查的案件中,对US8,686,562(’562号专利)的所有主张。
这件’562专利,发明名称为“耐火金属氮化物封端电触点及其制作方法”。涉及一种用于半导体器件(如GaN功率晶体管或使用至少一种III族元素(如Ga)和一种V族元素(如氮)制造的其他半导体功率器件(“III-V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电触点,并促进与传统IV族半导体器件的兼容性和集成,如使用硅制造的器件。’562专利总体上描述了一种新型的难熔金属氮化物覆盖的电触点,其提供了优于传统技术的优点,包括提高的成本效益以及更容易、更有效地集成III-V族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硅器件。
英飞凌认为'562专利指控的英诺赛科产品包括电极堆叠(漏极接触焊盘金属),其包括厚度大于最底部Ti层的氮化钛(“TiN”)覆盖层。
对于英飞凌为何撤回,David Raulescu也发表了其观点:认为英飞凌的侵权指控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没有关注被指控的钨插头下方的金属堆栈,二是依赖其技术洞察报告细节,这给其权利要求覆盖率理论带来了一些问题。
实际上,就在上个月,2025年4月1日,英飞凌也是向ITC撤回了另外一件专利US8,264,003,发明名称“合并共源共栅晶体管”。
’003号专利涉及一种具有栅极(G)的晶体管,其用于控制漏极(D)和源极(S)之间流动的电流。英飞凌认为’003号专利指控的英诺赛科产品包括一个晶体管,其第一部分Q1和第二部分Q2以合并的共源共栅几何形状串联,并具有一个源极连接的第二栅极,该栅极包括一个场板。
之所以撤回,是因为’003号专利只有e-mode,但是英飞凌的专利是e-mode和d-mode的级联结构,二者实际上并不相同。
至此,英飞凌在ITC对英诺赛科投诉的专利只剩下两件:US9,899,481和US9,070,755。
回顾双方之间的专利纠纷:
2024年3月13日,英飞凌(奥地利子公司)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北区地方法院起诉英诺赛科侵犯其一项美国专利US9,899,481。
2024年6月,英飞凌向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声称英诺赛科侵犯三项专利。当时正值英诺赛科在德国参加展会,但是慕尼黑地方法院发布的初步禁令,使得英诺赛科不得在展会上展示侵权产品。
2024年7月,英飞凌在美国又追加了三件专利的起诉。目前来看,追加的这三件中已经撤回了两件。
2024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对英诺赛科挑战美国专利US9,899,481的无效请求,做出不予立案的决定。
到了2025年1月,英诺赛科正式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英飞凌侵犯其两件GaN的专利,正式拉开了反击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专利都是通过中国专利预审制度快速获得的权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诺赛科虽然是最先作为被告。但是似乎在美国打起专利官司来已经越来越顺手,尤其是在与另外一家美国GaN厂商EPC公司的专利诉讼中,最终英诺赛科成功排除了专利风险,也表明其应对国际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在日益增长。
因此,英飞凌此次能否在和英诺赛科的对阵中,获得最后的优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