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被裁员那天,我在咖啡厅坐了整整两小时,盯着手机里的存款余额发呆,连咖啡凉了都没发现。直到隔壁桌两个创业者的对话飘过来:
去年被裁员那天,我在咖啡厅坐了整整两小时,盯着手机里的存款余额发呆,连咖啡凉了都没发现。直到隔壁桌两个创业者的对话飘过来:
你见过谁学游泳是先考个潜水证再下水的?淹两口水就会了!
我一口灌掉凉透的美式,回家就把写了半年的“完美创业计划”撕了。
我算是看透了,所谓“准备充分”就是个现代人骗自己的鬼话。
朋友A在职场群里甩了50G“大厂面试宝典”,结果等他背完,应届生名额早被用Excel函数速成的人抢光了;亲戚想开奶茶店,研究了三个月“网红店选址公式”,最后发现隔壁煎饼摊老板娘根本不看数据——她直接在路口数了三天人流量。
最扎心的是我自己:被裁前总觉得“再攒半年经验就跳槽”,结果老板的裁员名单比我的职业规划做得更快。
现在谁再跟我说“慢慢来”,我直接怼他:
“你吃饭会等菜凉到37℃再动筷子吗?”
这年头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我副业做家居博主时,第一个爆款视频是用手机支架在出租屋拍的,画面里还有半包没收拾的抽纸。但那条“300块改造城中村卧室”的干货,硬生生涨了2000粉。
后来才懂:行动本身就是在创造机会。
你在电脑前查100篇攻略的时间,别人已经试错了3次——第一次撞南墙,第二次找梯子,第三次直接翻过去卖梯子。
启动要“不要脸”
我有个95后读者,去年在小红书教人“如何在办公室带薪拉屎”,内容糙得连封面都是表情包,结果靠真实场景逆袭成万粉博主。她说秘诀就一句:“先发出来,再偷偷改。”
调整要“会变脸”
上个月见了个做预制菜的老板,他工厂现在还贴着条标语:“宁可把试吃装扔给广场舞大妈,也别让PPT在电脑里包浆。” 他们新品测试根本不做问卷——直接在社区团购群发优惠链接,24小时内没人点就立刻下架。
止损要“快过翻书”
年初我试水直播,发现讲干货根本没人听,第二天立马改成“边整理衣柜边唠嗑”,在线人数翻了5倍。现在我的slogan是:“观众用脚投票的速度,比你写逐字稿快10倍。”
那些劝你“别急”的人,自己可能正在疯狂抢跑。
你知道为什么大厂总爱搞“三轮面试+性格测试”吗?我HR朋友酒后吐真言:“拖住优秀候选人的同时,方便我们内部协调抢人。”
要我说啊,人生根本不是射击比赛,而是荒野求生。
你永远等不到风向最顺的那一刻,不如先把手里那支箭射出去——空中调整方向总比烂在箭袋里强。
来源:浩仔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