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手机里藏着5个"隐形吞钱口",不用密码就能划走存款!从菜市场扫码到追剧充会员,无数人因此中招。今天教你精准关闭风险功能,守护钱包安全。
你知道吗?手机里藏着5个"隐形吞钱口",不用密码就能划走存款!从菜市场扫码到追剧充会员,无数人因此中招。今天教你精准关闭风险功能,守护钱包安全。
一、免密支付:小额免密变"自动划款"
- 杭州小林用0.1元抢购福利,次月起连续3个月被扣99元会员费,只因勾选了"默认免密+自动续费"。
关闭方法:
-(逐项关闭)
- 支付宝:我的→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解约无用服务)
二、自动续费会员:优惠背后的"长期陷阱"
范例: - 北京大学生小张看到"1分钱解锁全集"广告,次月被扣58元——自动续费条款藏在《用户协议》第38条,页面用"连续包月立省30元"诱导开通。
- 某用户追20集网剧被扣20次钱,只因平台设置"每集自动扣费",而勾选框藏在播放按钮旁。
破解技巧:
每月在微信/支付宝搜索"扣费服务",筛查半年未用的APP,及时终止自动续费。
三、应用内支付:弹窗广告的"话费刺客"
范例:- 上海李大爷看新闻时误点"测运势"红包弹窗,当月话费多扣30元——点击即默认订购增值服务,费用直接从话费扣除。
- 小学生用家长手机玩游戏,误触"金光特效按钮"购买648元道具,只因按钮与"返回键"外观相似。
防护措施:
- 安卓:手机设置→应用商店→关闭"应用内支付授权"
- 苹果:设置→屏幕使用时间→App内购买→设为"需要密码验证"。
四、云端信息同步:数据泄露的"隐形通道”
范例:- 深圳王小姐手机丢失后,小偷通过云相册找到她的身份证照片,结合通讯录信息成功修改支付密码,转走银行卡2万元。
- 某用户云备份泄露家庭住址和亲友电话,骗子冒充"亲友同事"诈骗,精准报出信息让人放松警惕。
手机设置→云服务→关闭相册、通讯录自动同步,重要证件照片加密保存。
五、智能设备联动:家电变"自动扣费管家"
- 南京赵先生给父亲买的智能手表,默认开通"健康体检套餐",每月自动扣费99元——设备说明书中"服务协议"需扫码查看,老人根本不知情。
- 某家庭智能门锁被黑客入侵,关联的支付账户信息泄露,黑客通过门锁记录的指纹尝试登录支付软件。
安全指南:
- 设备管理页面:取消闲置智能设备的支付授权
- 老人手机:开启"纯净模式",屏蔽自动扣费功能。
两个"保命锦囊"
2. 消费限额:银行APP→设置单日消费上限,降低盗刷损失
数字时代,便利与风险并存。现在就检查手机这5个设置,转发给亲友,让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科技应是安全盾牌,而非盗刷工具——守护财富,从细节开始。
来源:“李记”生活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