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黄梅戏,而不叫安庆戏?#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婉转的唱腔与质朴的表演风格深受大众喜爱。然而,许多人好奇:这一剧种为何以“黄梅”命名,而非其发展壮大的核心区域“安庆”?这一名称背后,不仅隐藏着戏曲文化的跨地域交融,更折射出历史、语言与政治的多重博弈。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婉转的唱腔与质朴的表演风格深受大众喜爱。然而,许多人好奇:这一剧种为何以“黄梅”命名,而非其发展壮大的核心区域“安庆”?这一名称背后,不仅隐藏着戏曲文化的跨地域交融,更折射出历史、语言与政治的多重博弈。
一、溯源:名称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黄梅戏的命名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时期。据史料记载,1879年上海《申报》已出现“黄梅淫戏”的提法,这里的“黄梅”即指湖北黄梅县。当时黄梅县一带流行的采茶调、山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为“黄梅调”或“黄梅采茶戏”,并随着灾民迁徙传播至安徽安庆地区。
早期的名称争议主要围绕“他称”与“自称”:
湖北黄梅的“他称” :外地人因黄梅县的采茶调特色,将其称为“黄梅戏”或“黄梅调”;安徽安庆的“自称” :安庆本地艺人则以“怀腔”“府调”等名称称呼这一剧种,强调其与当地方言、民歌的融合。二、定名关键:民国时期的学术共识
20世纪30年代,戏曲界的讨论为“黄梅戏”名称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戏曲专家王泊生在北平的演讲中多次提到“黄梅有黄梅戏”,马彦祥等学者也在《中央日报》等主流媒体中沿用这一名称。1936年《大美晚报》更直接称其为“鄂东某村流行的黄梅戏”。
这一时期,“黄梅戏”逐渐成为戏曲界的通用术语,其命名逻辑遵循了传统戏曲以发源地冠名的惯例(如京剧、川剧)。尽管安庆方言和音乐对黄梅戏的成熟至关重要,但“黄梅”作为文化符号更易被广泛接受。
三、安庆的崛起与名称的固化
尽管名称源于湖北,黄梅戏的艺术升华却发生在安徽安庆:
1. 方言与音乐的本地化 :安庆方言平缓柔和,与黄梅戏的唱腔韵律高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怀腔”体系;
2. 剧种成熟与推广 :20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通过电影《天仙配》将黄梅戏推向全国,安庆由此成为剧种的文化中心;
3. 政治与文化的选择 :1953年,安徽省委领导桂林栖在多个名称中选定“黄梅戏”,既尊重历史渊源,又借其已有知名度提升剧种影响力。
四、为何不叫“安庆戏”?
1. 历史惯性 :名称早于剧种在安庆的成熟期,且民国时期“黄梅戏”已形成学术共识;
2. 文化象征意义 :“黄梅”暗含“黄梅时节”的意境,与采茶、农耕等生活场景紧密关联,比地理名称更具诗意与传播力;
3. 跨地域认同 :若以“安庆”命名,可能削弱其与鄂赣等地文化根源的联系,而“黄梅”则保留了剧种跨省交融的基因。
五、争议与启示:文化遗产的归属之争
近年来,湖北与安徽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争论持续发酵。湖北学者强调其发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而安徽学者则通过田野调查指出,黄梅戏95%的音乐元素来自安庆本地民歌,与湖北方言差异显著。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文化资源的地方认同问题。但无论如何,“黄梅戏”这一名称已成为超越地域的文化品牌,其魅力正在于融合了鄂皖赣三地的艺术精华。正如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所言:“文化的交融是戏曲发展的必经之路”。
结语:名称背后的文化智慧
“黄梅戏”不称“安庆戏”,恰是历史选择与文化智慧的体现。它既保留了起源地的历史印记,又承载了安庆的艺术创新,更以开放姿态拥抱了多元文化的滋养。这一名称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生命力与包容性的象征。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