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译注与评析(6)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6 14:03 2

摘要:15,普通的科学的文化教育的知性所处的重要的消极结局是:在有限概念的道路上,似乎没有任何中介对真实来说是可能的,确切地说,这种结局对真实常常具有直接处于这种结局中的相反的后果。16,也就是说,那种信念不是从认识中清除出有限的关系,相反地取消了研究范畴的兴趣,并

译文:

15,普通的科学的文化教育的知性所处的重要的消极结局是:在有限概念的道路上,似乎没有任何中介对真实来说是可能的,确切地说,这种结局对真实常常具有直接处于这种结局中的相反的后果。16,也就是说,那种信念不是从认识中清除出有限的关系,相反地取消了研究范畴的兴趣,并撤除了在范畴应用上的专心致志和谨慎小心;使用范畴,就如同在绝望的状况中一样,只是成了更不加掩饰的,更不知不觉的,更不加批判的。17,认为有限范畴不足以达到真实,由此就会造成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这是一种误解,从这种误解中推断出这样的权利:根据情感和主观意见作出褒贬,而代替证明的是某些保证和关于相对于事实而言处于意识之中的东西的种种叙述,这种东西愈不加批判,就被认为愈纯粹的。18,据说精神的最高需求被置于一个与直接性同样干巴巴的而又没有经过进一步审查的范畴上,并且由它来决定。19,尤其在讨论宗教对象的场合,人们可以发现,哲学研究在此明确地被丢在一边,好象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切坏事,获得了抵御错误和欺骗的保障似的,于是,对真实的审查就根据不知从一个什么地方得出来的假设,并通过推理来进行,也就是说,利用本质与现象,根据与结论,原因与结果之类的通常的思维规定,并以依据各式各样的有限性关系所作出的流行的推论来着手。20,“他们摆脱了种种罪恶,但这罪恶仍然存在”,而这罪恶比原先那些罪恶要坏九倍,因为它没有经过任何怀疑和批判就获得了信任,而那种被认为已被清除了的坏事,哲学,似乎是与对真实的审查不一样的什么东西,不过带有结合并规定一切所容的思想状况的本性和价值的意识。

注释:

15,befinden:反身动词,处于,在。贺译为“导至”,梁译为“导致”,错误!原词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薛译为“现在所居持”,意思正确!但添加“现在”。先译为“得出了”,也不对!原文“重要的消极结局”是特指的,用定冠词das,不是泛指的,不是用不定冠词ein,贺译为“一种重要的消极结果”,先译为“一个重要的消极结论”,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指知性处于某种结局之中,这种结局不是知性导致的,也不是知性得出的结论。

mit:受某些动词形容词支配,词典上的例句:mit etw. zufrieden sein对某事满意。现在原文:mit der Wahrheit möglich sei,用第一虚拟语气,可译为:对真实来说似乎是可能的。贺译为“认为采取有限概念的道路就没有中介可能达到真理”,意思是对的,但人为添加“认为”,“采取”,“达到”,说“采取……道路”也不能搭配!梁译为“在有限概念的道路上决不可能有任何与真理的中介”,什么“与真理的中介”?不知所云!也没有“决不”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薛译为“认为在有限概念的道路上对真理的中介是全然不可能的”,把句子的主语“中介”译成介词的宾语了,句子没有主语了,什么不可能呢?不清楚!也人为添加“认为”,还添加“全然”。先译为“有限的概念不能成为真理的中介”,不仅语法结构与原文不符,而且意思也与原文完全不同!直说:有限概念不能成为真理的中介,那可能意味着还有其他的什么东西可以成为真理的中介,所以,从意思上说,这个翻译也不好!而原文的意思是:在有限概念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真实的中介,根本找不到这种东西,也就是说,真实没有任何中介。这个相当于佛教讲的“顿悟”与“渐悟”的区别。“顿悟”是没有中介阶段的,突变的,一通百通!“渐悟”是分阶段的,有中介的,渐变的。黑格尔是进化论者,他当然主张真实是分阶段的,有中介的。所以,他的概念都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不是有限的。

pflegen:及物动词,看护,护理,照料;保养,修饰,保护。~+zu+动词不定式:习惯于……,经常做。各中译均未译出!

nämlich:即,说得确切点,确切地说。各中译均漏了!

die entgegengesetzte Folge von der zu haben, welche unmittelbar darin liegt:von表示事物的所属,代替第二格定语,(属于或来源于)……的。支配第三格,der是阴性名词单数的指示代词第三格,句子前面有三个阴性单数名词:Vermittlung(中介),Wahrheit(真实),Bildung(文化教育)。根据上下文意思,应指代“真实”。welche是阴性单数名词或复数名词的关系代词第一格,应是指代前面的“后果”,引导“后果”的定语从句。darin应指处于这种结局之中。指这种后果直接处于这种结局中。

贺译为“但这结果常会引起另一正相反对的后果,即误以为真理是包含于直接的情感或信仰里”,人为添加“但”,“另一”,而又漏译von der,把welche引导的定语从句译为“即误以为……”!成了“后果”的同位语了,不符合原文的语法关系,德语的同位语用daβ引导,如前面的“结局”的同位语。原文也没有“误以为”的意思!darin也不是“于直接的情感或信仰里”,原文“直接”明明是修饰谓语的!不是作定语的。梁译为“这往往得出一个与此中直接包含的结论恰好相反的结论”,原文“相反的结论”不是用不定冠词“一个”的,而是用定冠词die的,把welche引导的定语从句理解为修饰“der”的,不符合德文语法,按德文习惯,用后面的定语从句来修饰的指示代词是用derjenigen的,不是用der的!只有第二格derer才可以这样用。von也没有“与”的意思!把der理解为指代Folge。而且把定语译成了状语,表示比较的标准了!薛译为“这一结论事实上常常具有一种同其中直接包含的后果相对立的后果”,与梁译同错!主观添加“事实上”!先译为“而这个结论通常又会导致一个直接蕴含在它自身之内的相反结论”,把darin译成“在它自身之内”,完全错误!von der漏了!“结论”前也不是用“一个”!haben也没有“导致”的意思。

16,vielmehr(宁可,更,而更,相反地)……statt(而不是……;不……而……):贺译为“毋宁……反而……”,不对!梁译为“不是……而是”,前一个意思没有译出来!薛译为“宁可说……而不是……”,正确!先译为“非但没有……反而……”,也可以!

Aufmerksamkeit:注意力,聚精会神,专心。

Vorsicht:谨慎,慎重,小心,注意。

aufheben:取消,废除;撤销,撤除。

Entfernung:距离,间距;(口)远处;(牍)清除,去除;(牍)免职,撤职;(复数)远距离,远程。

bewirken:导致(某一效果),引起,产生。及物动词,与前面这个名词结合,就是“清除,去除”的意思。

贺译为“反而使得有限的关系和认识有了距离”,完全错误!不知所云!

nur:贺译为“便”,梁译为“也就”,先译为“相应地”,不对!薛译为“只是”,正确!

薛译添加“事实上”,“那种的信念”!什么表述啊?又添加“于是”,又说“越发之”,根本上就不通!

先译“也是完全肆无忌惮,无知无觉,毫无批判精神”,不对!原文三个形容词都是比较级,前面没有“完全”!添加“精神”。unverhohlen:不掩饰的,直言不讳的,直率的。直言不讳,直言无讳,直言无隐: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直率:直爽:心地坦白,言语、行动没有顾忌。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顾虑:恐怕对自己、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不敢照自己本意说话或行动。两个成语的意思不太一样!贺译为“愈无顾忌”,梁译为“更无掩饰”,薛译为“越发之不加顾忌”,应为“越发没有顾忌”,加“之”反而不通了!“不加顾忌”好象也不通,可以说“不加掩饰”,“不加考虑”,“严加管教”!加以: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接及物动词,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加”与“加以”同义,若前面有一个单音状语修饰,“以”可以省略。而“顾忌,顾虑”都是不及物动词,必须说“对……顾忌、顾虑”!

17,mit sich bringen:带来,引起,导致,造成。Die Umstnde bringen es so mit sich.这是(客观)情况造成的。(非个人决定的结果)原文用第一虚拟语气。贺译为“误解有限范畴不足以达到真理,就会否认客观知识的可能性”,与原文意思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不是指两种认识(误解与否认)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指对两种情况(有限范畴不足以达到真实与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是误解!梁译为“认为有限范畴不足以达到真理这意味着客观知识的不可能性”,把“造成”译为“意味着”,不对!薛译为“认为有限范畴不足以达到真理这一特性本身即包含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把“造成”译成“包含”,不对!主观添加“这一特性本身”。先译为“人们既然误以为有限的范畴不足以达到真理,不可能达到客观的知识”,漏译为“造成”!两个情况分开了,没有了因果关系了,与原文意思有出入!

Berechtigung:权利,职权;资格;根据,理由;合理性,合法性。贺梁译均未译出!薛译为“一种的权能”,原文用的是定冠词die,因为后面有不定式短语作定语,而不是“一种”,再加“的”完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先译为“有权利”。

sprechen:作不及物动词,说话,谈话,谈论,判断,表态,评论。作及物动词,宣布,宣告,说,讲。

absprechen:只能作及物动词,商定,谈妥,否认。原文这两个动词后面都没有宾语。德语中有无宾语句的现象,因为所指的宾语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出现。英语没有这样用的,一般要加上宾语。汉语也可以不要宾语,但加上宾馆意思比较明确!贺译为“来作肯定或否定”,可以!但把“和”译为“或”了!梁译为“去说出或否认对于知识的论证”,把宾语理解为特指的“对于知识的论证”,错误!应理解为泛指事物,如果是特指的,就会具体写出来!亦把“和”译为“或”了。薛译为“谈论和否决什么”,可以!先译为“去臧否一切”,说“一切”,语气太强烈的!臧否:褒贬,评论。褒贬:评论好坏。褒:赞扬,夸奖。贬:指出缺点,给予不好的评价。

folgern:etw. aus etw. ~ 得出结论,推断。贺译为“结果当然是”,添加“当然”!梁译为“得出的结论,是”,可以!薛译为“就被推引出”,原文确实用被动态,但中文是可以不用被动态的,不必固守德文的表达习惯!先译为“人们既然误以为……,就觉得……”,意思是对的!

treten:走向,跨。an jmds. Stelle ~(转)替代某人。

Versicherung:保证,担保,许诺;确信;保险。

Erzählung:讲述,描述,叙述。

was sich in dem Bewuβtsein für Tatsachen vorfinden:是前面的dem的定语从句,dem是单数中性指示代词第三格,作von的宾语。

vorfinden:作及物动词,找到,碰到,遇见,发现。作反身动词,在,存在,有。原文作反身动词用。薛译为“可以找到”,没有注意这个sich,理解为及物动词了,又添加“可以”,错误!

这里的für表示跟某一标准相比较,是“按,就……来说,对……而言”的意思。《郎氏德汉双解词典》的解释:drückt einen Vergleich zur Norm aus(表示与某一标准相比较)。词典上的例句:Für sein hohes Alter ist er noch sehr rüstig.就他的高龄而言,他精力还是非常充沛的。说他精力充沛,是就他年龄大来说的,是从他年龄大来衡量的,如果按中青年的标准,可能就不行了!Für einen Ausländer spricht er sehr gut Deutsch.就一个外国人来说,他德语讲得很好。按外国人讲德语的标准,他德语讲得很好,但如果按德国人自己的标准,讲得就不太好了!Für die Jahreszeit ist es viel zu kalt.就这个季节来说这天气太冷了。意思是说:按这个季节通常的情况,天气没有这么冷。Für die damalige Zeit war das eine bedeutende Leistung.就当时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意思是说,按当时的标准,这个成就很了不起,但在今天来看,就没什么了不起了。这里原文的意思是说:事实是客观的,处于意识之外的。但按照事实的标准,这种东西是处于意识之中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事实,这种东西是主观的,实际上也就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

welches:关系代词,指代单数中性名词!就是上面讲的“这种东西”。贺译为“这些事实”,不对!“事实”是阴性名词,而且又是复数!关系代词要用welche,不是welches!梁译为“这种东西”,正确!薛译为“意识”,从词性和数上看,“意识”确实是单数中性名词,从语法上讲,这是可以的,但从上下文的意思上看,应指处于意识中的这种东西,不是指意识本身。先译为“这些东西”,不是复数!这个主语所用的被动态用wird,表明是单数的,后面还用es,也表明是单数的。

贺译为“而且在本来应该加以科学证明的地方,便提出一些主观的论断和事实的叙述来代替。而这些事实,在意识面前越是未经过批判,便越是被认作纯粹的事实。”把“保证”译为“主观的论断”,后面又直接译成“事实的叙述”,整个定语从句吞掉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在意识面前加以批判吧?只有对事实的主观认识才需要批判!

梁译为“并且取代证明的是一些关于在意识中作为事实存在的东西的的保证和叙述,而这种东西越没有经过批判,就越被认为是纯粹的。”原文这里是:Versicherung und die Erzählung von dem,“保证”前面没有定冠词,所以不是特指的,而是泛指的,要是特指的,应该加定冠词吧?后面的“叙述”有定冠词,表明是特指的,后面接von的后置定语。把für理解为“作为”,完全错误!反正词典上是没有这个意思!后面的“越”不是修饰谓语“被认为”的,而是修饰形容词“纯粹的”!

薛译为“而取代证明出现的就是所下的种种保证,和对意识内与事态相应可以找到的东西的叙述,而意识如果愈是缺乏批判,则它就会被当作愈加纯粹。”对原文的语法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某些词语的理解不对,上面已指出了。“与事实相应”,也不对!

先译为“进而抛弃证明,用各种论断和关于意识事实的叙述取而代之,而这些东西愈是未经批判,就愈是被认作纯粹的事实。”原文“叙述”后面的定语从句也整个未译出来,而简化为“关于意识事实的叙述”!什么是“意识事实”?不知所云!按通常的理解,中文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前面一个名词当形容词用,应该是说“意识的事实”。这是“关于意识的事实”?还是说“意识这个事实”?是说“意识是一个事实”吗?人有意识确实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原文是这个意思吗?还可以把这个“意识”理解为动词,那么,这就成了动宾结构“意识到事实”,还可以理解为“意识到的事实”。大概译者自己没有搞懂这个句子,于是就处理成模棱两可的表述!这完全是脱离原文的主观妄译!后面的“这些东西”是指“各种论断和叙述”吗?可又说这些东西是“纯粹的事实”!整个就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翻译。后一个“愈是”不是修饰“被认作”的,而是修饰“纯粹的”。

18,sollen:据说,听说。是别人以为,不是黑格尔自己以为,是听别人说的。贺译为“就想”,薛译为“要”,不妥!梁译为“居然被认为”,添加“居然”!先译为“据说”,正确!

eine so dürre Kategorie, wie die Unmittelbarkeit ist:一个同直接性一样干巴巴的范畴。贺译为“一个这样空泛的范畴,如直接性”,不对!不是举例,而是同级比较,wie引导的明明白白是一个比较从句,是说与直接性一样干巴巴的另一个范畴,不是说这个范畴的一个例子就是直接性。梁译为“诸如直接性这样贫乏的范畴”,薛译为“像直接性这样一种枯燥的范畴”,先译为“‘直接性’之类贫乏的范畴”,均与贺译同错!

先译最后为“甚至以之为准绳”,添加“甚至”,准绳:比喻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以之为准绳”与“由它来决定”,意思不一样吧?

und ohne sie weiter zu untersuchen:带介词的不定式短语,放在“范畴”后面,应该是作“范畴”的定语。因为“范畴”已经有一个用“so...wie”连接起来的定语了,wie短语也是放在“范畴”后面的,所以第二个后置定语前加und。贺译理解正确,梁薛先译均理解错误,把它放到整个句子的最后了!梁译为“而对这一类范畴并未进一步加以研究”,不是“这一类”!薛译为“且不必对之做什么更多的研究”,先译为“而人们根本就没有对这类范畴展开深入研究”,主观添加了许多原文没有的意思!原文用的是被动态!

19,Sicherung:保证,保障,保护,保卫。

gegen:表示矛盾,对立:反对,违反,反抗。贺梁译为“抵制”,可以,还有“抵御,抵挡,抵抗”,也可以!薛译为“防范”,不对!防范:就是防备,指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先译为“稳妥地避开”,与原文意思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纯粹是自作聪明的误译。gegen表示方向,是“朝,向,对,逆,到(或向)……上”的意思,词典上的例句:etw. ~ das Licht ansehen:对着光看某物。~ den Strom schwimmen:本义是“逆水游泳”,转义为“反潮流”。哪里有“避开”的意思?上面例句如译为“避开光看某物”,“避开水游泳”,那不是笑话吗?又把名词“保证,保障”译成副词“稳妥地”。

这里原文都用被动态,薛译忠实地依样画葫芦,但中文习惯是少用被动态。贺先译均译为主动了,梁译前面译为被动,后面译为主动。

wo:关系副词,可表示地点,也可以表示时间。贺薛译为“在……时”,梁先译为“在……场合”。dabei:在附近,在这旁边;与此同时,此外。贺先译漏了!梁译为“在这里”,薛译为“同时”。

贺译添加“许多人”!先译“正如我们看到的”,添加“正如”。“人们公开宣称要放弃哲学思考”,与原文意思有出入!“明确,明显”译为“公开”,添加“宣称”的意思!

dann:于是,然后。先译为“相应地”,不对!后面添加“也可以”。

aus:表示原因,动机,根据。贺译为“从任何一个假定的前提开始”,不对!“从……开始”应用von,不用aus。梁译正确!薛译为“从在随便某个地方作出的假定进行”,不通!不知所云。先译为“对于真理的研究也可以从任意一个前提出发进行推理”,与贺译同错!von marxistischen Standpunkt aus: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而且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了,与原文意思就不符合了!后面的句子直译是“对于真实的审查通过推理来进行”。

veranstalten:举行,主办,举办。贺译为“予以证明”,没有“证明”的意思!

Räsonnement:(渐旧)推理,思考,理智的判断,合乎理性的结论。贺译为“支离抽象的理论”,梁译为“形式推论”,薛译为“知性推论”,先译为“推理”。

vornehmen:开始做,干,作,决心做,打算做,着手,进行。

in dem üblichen Schlieβen nach diesen und den anderen Verhältnissen der Endlichkeit: 贺译为“从这一有限关系到另一有限关系,予以通常的推论”,不符合原文!“关系”是复数的。后面“也就是说”,是进一步说明审查真实的方法!贺译前面用句号与前面句子隔离开了,变成独立的句子,谓语成了“推论”了!梁译“nach”为“符合”,不对!薛译正确!先译为“有限的对比关系”,Verhältnis有“比例”的意思,没有“对比”的意思。“流行的推论”为“恶劣的推论”。üblich:通常的,普遍的,流行的,习以为常的。

20,参见《浮士德》第一部:巫婆的厨房,2509行:“他们摆脱了种种罪恶,但这些罪恶仍然存在。”歌德原文两个“罪恶”均为复数,黑格尔的引文把后一个“罪恶”变成单数了!

los:松开的,脱落的,不受束缚的。jmdn.[eine Sache] los sein:(口)摆脱某人[某事]。摆脱了某人某事,这人这事仍然存在!贺译为“他们丢掉了诸恶,那恶仍旧保持着。”也可以!丢掉了东西,那个东西还在别的地方。梁译为“他们丢掉了恶,而恶依然存在。”薛译为“他们脱离诸恶,但恶依然保持着。”均可通!先译为“他们消除了各种恶,但恶本身仍然保留下来。”这就讲不通了!消除了,就没有了,不存在了,怎么会仍然保留下来?又添加“本身”干嘛?

neunmal:九倍,九次。贺译为“但这恶比原先的更要坏十倍”,“九倍”译为“十倍”,大概中国人喜欢说“十倍”!梁译为“并且这个恶比原先要坏十倍”,表述就有问题了,异类比较了!贺译为“原先的”,是指“原先的恶”,后面省略了“恶”。但梁译直接与“原先”作比较了,“原先”是时间,恶与时间怎么比较?所以“原先”后面的“的”不能省略!异类比较的问题,做翻译的人往往不太注意,而犯这种低级错误!薛译为“而恶比先前还要糟糕十倍”,先译为“而且这种恶要比之前坏九倍”,同错!

anvertrauen:作及物动词,jmdm.[einer Sache] etw.[jmdn.] ~:委托,托付;倾吐,吐露(秘密)。作反身动词,sich jmdm.[einer Sache] ~:交托,托付,信任;sich jmdm.~:吐露(真情)。现在原文用的是反身动词,而且是被动态,没有第四格宾语的反身动词,变成被动态,要加形式宾语es,但句子前面有ohne的介词短语,可以省略es。句子中的ihm是间接宾语,显然是指“这种罪恶”。贺译为“因为它[指后一种恶]毫不怀疑毫不批判地受到了信任”,梁译为“因为它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怀疑和批判的情况下受到信任的”,先译为“因为它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怀疑和批判的情况下得到信任”,正确!薛译为“因为人们不加任何的怀疑和批判就把自己信托给了它”,改成主动态了,也可以!

als ob jenes Übel, das entfernt gehalten wird,die Philosophie,etwas anderes wre als die Untersuchung der Wahrheit:贺译为“哲学就象那被认为祛除了的恶似的,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独不是真理的探讨”。梁译为“哲学就像那种被认为排除了的恶一样,似乎是某种别的东西,而不是对于真理的探讨”。两译均把als ob理解为引出非现实的比较对象,说哲学好象那种坏事一样,并不是说哲学就是那种坏事。而主句的主语是“哲学”!句中的anders als是固定搭配,与……不一样,等同于nicht so wie...,现在原文用anderes,是不定代词作名词用,第二格作etwas的定语。其中的als也是引出比较的对象。前面说哲学是好象与那种坏事一样的,后面说哲学是好象与对真实的审查不一样的。这种理解好象不符合德文的表达习惯,因为als ob是用来引出非现实的比较句,不是引出比较对象的!引出比较对象一般用als或wenn就可以了。

薛译为“同时好象那一被远远隔离的恶物,即哲学,竟会是某种和探讨真理不同的东西似的”,就把als ob理解为引出非现实的比较句,正确!这种比较句的谓语必须要用第二虚拟语气,现在句中的系词用的确实是第二虚拟语气wäre。其中“jenes Übel”就是上文提到的“排除了的一切坏事”,上文“排除”用的是verbannen,这里用的是entfernen,两个是同义词。但薛译上文译为“好象这样一来一切的恶物就都被驱除”,这里却译为“被远远隔离的”,意思不太一样了!不过,entfernen:作及物动词,也确有两个意思:移开,挪开;清除,去除。或者薛译把这个动词的第二分词按第一个意思理解为“被远远隔离的”了,这也与原文不符!“移开”与“隔离”也不是一个意思!而原文是说“被认为的”,不是真的被清除了!这与上文是一致的,上文说“好象”,也不是真的是这样!这个意思薛译未译出,而理解为“远远的”,薛译又可能把entfernt理解为形容词了,这个词作形容词,确是“远的,遥远的,远房的(亲戚)”的意思。“那个被认为清除了的坏事”确实就是哲学,在句子中,两个是同位语。这与上文所说是一致的!上文说:把哲学丢在一边,好象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切坏事。这明显把哲学看成了一件坏事!薛译整个句子前面又添加“同时”。

先译为“这种对于真理的研究对那个邪恶的东西亦即哲学敬而远之,仿佛它即便不同于哲学,也同样……”,同样把als ob理解为引出非现实的比较句而不是比较对象,正确!把“那个邪恶的东西”等同于“哲学”也是对的!但先译对原文整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理解完全错误,完全是自以为是的主观想象!原文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本来一看便知,并不复杂!这个das引出的从句明明白白是“坏事”的定语从句,怎么把其中的谓语理解成了后面的“对真实的审查”的谓语了?这个句子根本不是被动态,根本不需要倒过来译为主动态,而本来就是主动态,是典型的系表结构,其主语是哲学,表语是“某种东西”,“对真实的审查”明明放在als后面,作为比较对象,怎么成了主语了?原文不是说对真实的审查不同于哲学,而是说哲学似乎是与真实的审查不一样的某种东西,而这个动词entfernt先译则理解为“敬而远之”!这不是滥用成语吗?原文哪里有“敬”的意思?也不是“远离”的意思!上文先译为“祛除一切邪恶”,与这里的理解完全不同,而且也把“被认为”的意思丢掉了!

aber mit Bewuβtsein über…:应是修饰etwas的。贺梁译理解为修饰“这种真理探讨”,从上下文的意思上看,这种理解不对!前面说哲学不同于真实的审查,下面如果是说真实的审查,就不需要用转折!现在用了转折词,意思是说哲学虽然不是对真实的审查,但却带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应理解为修饰etwas。哲学是带有这样意识的某种东西。薛译正确!先译这个句子的主语成了“对于真理的研究”,然后接下去说“也同样意识到了 ……”,与贺梁译同错!前面添加了原文没有的“即便”,后面只好再加上“也同样”!

Verhältnis:比例;关系;(复数)情况,社会情况,境况,境遇,局势。原文用复数!现有各中译均为“关系”,应理解为“情况”!这里的“Inhalt”(所容)实际上就是指思想的对象,不是思想的内容。黑格尔的意思是:思想状况把一切对象都联系起来,结合在一起,并规定了一切对象。因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所以他才说客观的对象是由思想来联系和规定的。如果理解为“内容”,那思想的内容当然是由思想来联系和规定的,这样就看不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色彩了!

来源:神秘暖阳K7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