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知要求有一名医院西医医生,另一名是有经验的“赤脚医生”,学期一年。全县有60名医生参加培训,安丘县辖25处公社与县直企业卫生室医生。因为,全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医院十几年没有医学类大、中专学生毕业生。全国急需要中医人员,中医是我们的国粹。鉴于当前的实际状
1974年初,我们安丘县石堆人民公社,选拔两位医生前往安丘党校,参加安丘卫生局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
通知要求有一名医院西医医生,另一名是有经验的“赤脚医生”,学期一年。全县有60名医生参加培训,安丘县辖25处公社与县直企业卫生室医生。因为,全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医院十几年没有医学类大、中专学生毕业生。全国急需要中医人员,中医是我们的国粹。鉴于当前的实际状况,安丘县卫生局借用安丘党校这块宝地,全县抽调精干力量,举办了——安丘县中医培训班。当时我们全体人员按照通知要求到安丘党校报到入学,安丘党校位置在县城最高处,全部打好地铺,吃住在党挍。
广大学员如饥似渴,夜以继日,无星期天、无节假日。每个人都想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背诵中医基础理论与汤头歌诀等。时间过得飞快,8月14日早上,我突然听到有线广播中有重要通知:时任安丘县政府葛丰洲县长讲话“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贫下中农同志们,紧急行动起来。县内连续7天大瀑雨,有几个公社瀑雨成灾,特别是景芝公社30多个村庄,岀现严重灾情”。
我听到广播后,迅速跑到党校办公室打电话了解我家情况,但是所有信息不通。我心急如焚,立马骑上自行车冒雨赶向景芝方向。因去往景芝的路上,雨一直下着,我经过2个多小时,终于赶到景芝医院,发现景芝街道上全是齐腰深的水,一片汪洋。哪里是路?哪是沟?全都看不清楚!我扛着自行车,从景芝医院找到一块树枝,小心翼翼的、慢慢的赶到家中。看到我们村所有房子大都在水中,路边高处死牛、死猪、死狗等动物到处都躺在水中。好在政府及早通知村民,及时转移到髙处或邻村,生命没有危险。
我在路口见到三弟连忠,那时他在景芝三中求学,年龄在15岁左右。我简单询问了家人的安全情况,还好,全家已经转移到北景芝村李士友家中。我们俩涉水来到家中,在门前的榆树上看守了的家园。整个晚上,听到的是房屋的倒塌声,冲击波一浪接着一浪。第二天早上整个村子所剩房屋无几,门前水流成河,漂浮着大量死亡的动物与物品。在我们家院子里,发现一个小小的木盒子,漂浮在水中,我没有打开,随手放到屋内高处,抓紧抢救其它物品。一周后我拿着这个木盒子,出于好奇我小心翼翼的打开,发现了大量的地契约文书,便收藏整理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再后来我请马成业先生,帮我拓裱装订成册,并且详细介绍了《父亲留给我的契约文书》……
我对景芝百年不遇的这场大洪水,详细咨询了水利部门,并且写过日记,介绍并还原了当时这场水灾,在景芝大地上的状况。
1974年8月,安丘大地上演了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景芝镇也未能幸免,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1974年8月10日至13日,安丘县普降特大暴雨,25处公社平均日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景芝镇在这场暴雨的肆虐下,很快沦为一片汪洋。浑浊的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呼啸着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河流“出了槽”,大水漫过桥面,许多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轰然倒塌。整个景芝镇内,平均水深达半米多。
受灾的景芝群众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公路上满是灾民,从大桥一直延伸到渠河桥。有一辆马车在过桥时,两个牲口被水打倒,连车一块被洪水卷走。还有一个小村最东边的部分村民被困,无法脱身。大量的房屋倒塌,梁檩木料被冲走,柜子、箱子等生活用品也未能幸免,许多家庭瞬间失去了家园。一些养鸡场的鸡被冲到玉米地里,很快发臭,猪也被洪水冲走。
在这危急时刻,各方力量迅速行动起来救灾。安丘县委书记刘永森亲临景芝指挥救灾工作。昌潍地委魏坚毅书记紧急调车,十几部车经过一上午的努力,才将灾民全部拉到安丘城。县城的大礼堂、会议室及所有空闲地方都住满了灾民。同时,部队也派出舟桥连,将被困的村民成功救出。县城的居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家家户户为灾民做干粮,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国务院也十分关心景芝的灾情,派慰问组前来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景芝的灾民们逐渐得到了安置。
如今,虽然景芝1974年的暴雨水灾已经过去多年,但它依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它让人们见识到了自然灾害的可怕,也让人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政府、军队和人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力量。
附:
父亲留给我的契约文书
家父讳福顺字徳亭1924/1992年,享年六十八岁,早年授教於本村私熟老师王椿龄先生。
后在景芝镇“谦和堂”学徒,由于勤奋好学,勤俭持家,经营有方财富不断积累,在景芝镇后鱼市街有了自己的店铺。
1953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将“谦和堂”无偿捐献给国家,支持民族企业的发展。
现将家父留给我的契约文书整理装裱成册,留做永久纪念。
清朝末年地契五件,民国时期地契和房契十四件,建国后地契五件分家文书二件。爷爷与二爷爷分家文书,家父和叔父分家文书各一件。
其中有王椿龄先生和家父书写的文书多件,书写公整,内容祥实是研究古代地契房契和分家契约的范本资料。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家族的延续与分支,对亲戚邻里关系也昭然纸上,同时还有清末民国时期山东三大古镇景芝的二家重要商店堂号,“谦和堂”与“德源堂”,添补了景芝的空白,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传家宝,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李连科
2016年12月30日
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