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文史哲艺新书|2025 / 5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07:04 3

摘要: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

北大社

文史哲艺 · 新书

2025 / 5

一起来看看吧!

1

目标、路径与方法

钱乘旦论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

钱乘旦 著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钱乘旦教授起了重要作用。本书是钱乘旦教授在学科形成过程中对区域国别学是什么、其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区域国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等等问题所做的思考和解答。区域国别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交叉学科,建设好、发展好这个学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学术界、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具体成果,本书提供了新学科建设的思想框架。

2

被压抑的现代性

晚清小说新论(增订本)

王德威 著

宋伟杰 译

在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中,晚清小说一向不受重视。但是,晚清小说岂止仅代表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它的出现,还有它的被忽视,本身就已经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本书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对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本书初版于2005年,在学界引起广泛反响。此次出版增订本,增加作者的新文章《没有五四,何来晚清》,补充了反向维度的深层思考。

3

《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增订本)

梁启超 著

夏晓虹 辑

本书收录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外梁氏生前已发表之作,体例依从《饮冰室合集》,分为两编:散篇文章入“文集集外文”,有单行本者入“专集集外文”。后者如遇未及编入原本之零篇,亦代为增补。以辑录者一人之力,穷近三十余年时间,广寻海内外文献,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有利于全面地展示作为公众人物的梁启超形象。这次增订,辑录者主要做了四项工作:删除了初版误收篇目;某些文章,换用更早的文献版本;依据学界近二十年的新的研究成果,调整多篇文章系年,并调整文章顺序;增补新发现的文献近百篇。

4

罗尔斯正义论研究

何怀宏 著

作为何怀宏教授的学术力作,《罗尔斯正义论研究》全面系统剖析了当代著名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何怀宏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正义论》以来,持续关注并推进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研究,本书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学术结晶。

本书系统梳理了正义理论的演进史,探讨了罗尔斯正义论产生的影响,作者从追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渊源,剖析其与古代契约正义思想及近代社会契约理论的紧密联系入手,逐步揭示出正义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并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原则、应用和证明方法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充分展示出罗尔斯正义论的面貌,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发展路线图。同时,作者立足中国学者视角,从多文明、长时段的维度对正义理论展开了深刻批评。

5

西方伦理学简史

Ethics through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英〕特伦斯·埃尔文(Terence Irwin)著

刘玮 译

什么是人性善?一个好人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什么才算一个正确的行动?我们如何可以最大化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如何分辨什么是正确的和好的?道德可以被理性地证成吗?在这部《西方伦理学简史》中,埃尔文提出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使这些核心争论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大量哲学训练的非专业读者而言,变得易于理解。对于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伦理学传统中的主要论题与关键性的哲学家,他都给出了历史性和哲学性的讨论。本书涵盖了古代、中世纪与现代的道德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观点甚至影响了当代伦理理论议题的形成。此外,作者还对这些哲学家各自立场的优劣之处进行了评判。

6

子集兴替

中古学术著述方式的转型

伏煦 著

“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而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子集兴替”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由“中古子书著述方式的新变”“子书与文集兴替的历史进程”与“论子、集关系的学术史构建”三编组成,通过转换传统学术史研究注重思想内容的模式,选择以“著述方式”作为讨论“子集兴替”的主要视角:以六朝子书文体形式的新变为基础,继而讨论子书与文集升降的内在动因及历史过程,揭示两者著述体制的异同,并兼顾后世学者提出的命题与论断,阐发其理论价值,以此作为重审相关学术史现象的途径,努力拓展中古文学与学术的研究空间,并为回归中国传统学术语境,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视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

7

怀素书法研究

丁向阳 著

本书考证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叙帖》为怀素真迹,并以“井田块”谋篇、“云朵线”结体、“八戒垄”布行、“雨夹雪”施墨、“点龙睛”营势论书,谓之“五喻论”。

本书首次提出“行法”,更以“六连法”“草书八法”等阐述草书理论。阐精发微,提纲挈领。作者指出《圣母帖》在《自叙帖》与《草书千字文》之间,亦即大草与小草之间的书史价值。复于怀素其人,梳理历代文献,冶文学、书史于一炉,可令读者想象盛唐“草圣”怀素的朋友圈:颜真卿、李白、陆羽、徐浩、王邕、戴叔伦……

8

传习录明意

温海明 著

《传习录》是一代大儒王阳明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阳明哲学思想的精华。《传习录明意》相较于众多以注释、翻译为主的《传习录》版本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创新,是一部旨在把握阳明心学要义的《传习录》全译注本。书中对必要的专业术语加以注释,以脚注方式介绍人名、引文和哲学术语的由来,必要的考证和论争说明,则引用相关原典及学术性著作,书末附有比较详尽的参考文献。导论部分介绍阳明哲学,详述王阳明以易为本、当下朗现遍在的心学思想(意哲学)。

正文部分对王阳明《传习录》各卷进行全文逐字逐句的释读,并且随文夹以笺注,点出阳明心学哲理,认为心学本于易学,心学就是易意学。作者提出,王阳明以“心天之意”(心天之易)即心与天相感通之意贯通心天二者,据此可以推进心天之意的哲学建构,实现从心本体过渡到意本体的哲学范式转变,进而完成意本论哲学的体系性建构。

9

地方公议

16—18世纪中国绅士耆老的政治参与

毛亦可 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官员向地方耆老咨问利弊、听取民意的政治传统。及至16世纪中叶,该政治传统发展为以绅士耆老共同集会议事、向官府递交“合邑公呈”为特征的地方公议。本书系统研究了16—18世纪绅士耆老地方公议的历史演进、运作程序、运用范围等问题,揭示出明清官府与地方社会如何通过地方公议机制进行沟通、妥协,进而把社会意愿纳入政府决策程序之中。本书的研究增进了对传统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推进了对“自下而上的轨道”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

10

民族主义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研究

高建青 著

语言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晚近以来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基于此,本书将一场从清末开始发生、五四前后达到高潮并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言文一致”运动置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通过对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新文化运动、大众语运动和民族形式论争以及穿插其间的歌谣运动、方言文学运动等进行系统考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群体围绕白话、国语、大众语、普通话、方言等核心概念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及其语言文化诉求。

11

苏联城市住房史

(1917—1937)

张丹 著

本书系统梳理了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和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1917—1937)苏联城市住房管理和住房状况的历史演变,在对各时期住房政策及相应管理机制进行整体解读的同时,展示了不同群体的居住图景以及住房环境对市民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影响。本书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动态呈现了国家化住房管理确立的全过程,既总结了苏联政府在解决城市居民居住困难方面取得的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为理解苏联住房政策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扎实的实证材料,拓展了中国学界在苏联社会史研究方面的视野与路径。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