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艳冬自201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地铁盾构司机这一职业。新疆、兰州、太原、呼和浩特、长春、厦门等祖国大江南北的地铁线路上,王艳冬都驾驶过盾构机。“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北京地铁盾构施工。”在中铁十六局北京地铁22号线6标建设现场,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王艳冬
北京地铁22号线盾构司机王艳冬:
不舍昼夜保掘进
本报记者 丰家卫
“90后”王艳冬的岗位有点特殊:常在十几米、二十几米的地下,身处大约两平方米的操作空间里,时刻盯着电子显示屏幕上的各种参数,确保工程安全顺利推进。
王艳冬自201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地铁盾构司机这一职业。新疆、兰州、太原、呼和浩特、长春、厦门等祖国大江南北的地铁线路上,王艳冬都驾驶过盾构机。“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北京地铁盾构施工。”在中铁十六局北京地铁22号线6标建设现场,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王艳冬笑着说,工程人居无定所,自东向西,从南到北,哪里有项目去哪里,工作十年来,这一次他的工作驻地离家相对较近,不过他依然极少有时间回去看看,“除了春节,其他节假日无一例外都在岗位上度过。”
“地铁盾构24小时不间断掘进,我和搭档轮换作业,工作时间基本都在盾构机驾驶室内,到饭点有同事帮忙送饭,只有换班休息的时候,我们才从盾构隧道上到地面来。”在北京地铁22号线6标施工中,王艳冬和搭档要轮换着驾驶“甘定一号”盾构机完成约3.2公里的掘进任务。“地铁盾构隧道空间有限,盾构施工人员上下班需要步行到岗,掘进距离变长,施工人员步行到岗的距离也随之增加。”
“地铁盾构司机不能只会开盾构机。”王艳冬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北京地铁22号线甘露园站至定福庄站的区间,埋深达到28米,他和搭档是身处施工最前端的人,全程需要聚精会神,关注施工参数,根据施工进度和任务,协调地面六十多人配合盾构施工作业。同时,身为“老”师傅的王艳冬也不断开展传帮带,十年来他带出10位年轻的地铁盾构司机。
“每个职业都有特殊之处,地铁盾构司机需要极强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更要耐得住寂寞。”王艳冬表示,在众多工程岗位类别上,他很喜欢自己的岗位。“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城市才能修建地铁,所以跟很多工程人比起来,我们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相对繁华的城市工作。虽然是地下空间作业,但是当你下班之后钻出地面,看着街道上霓虹闪烁,人来人往,那种简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王艳冬和同事的付出也将换来更多人的幸福感。据介绍,北京地铁22号线西起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东至平谷新城,途经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北京市平谷区等地区,串联了CBD核心区、定福庄组团、城市副中心、河北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线路全长约81.82公里。该线是北京市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示范线。线路建成后,将有效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对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项目上有不少家住河北燕郊的同事,他们比我更期待22号线早日建成,他们的期待,让我们的节日坚守更加有意义。”
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建设者卓孔越:
新区“织”经纬
本报记者 李如意
行走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化大厦与华能大厦比邻而立,已然成为雄安新区的地标性建筑。同样在这片区域,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的大部分建设内容则在地下完成。目前,雄安城际站正加紧建设,通车后将成为很多商旅人士到达雄安的第一站。
“我们所在的这片区域,就是未来的雄安‘城市会客厅’,责任重大。”中铁建工雄安城际站项目工会主席卓孔越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接受采访时,他正头戴安全帽要去现场检查施工细节,“‘五一’假期不停工,我们用行动践行劳动最光荣。”
雄安新区启动区利用交通和绿色廊道串联城市重要功能中心与景观节点,构成核心空间骨架——东西轴线。雄安城际站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区域,也是雄安新区东西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全地下车站”站房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站场规模4台6线,与启动区城市建设同步设计、一体开发。车站地下共3层,其中地下3层为站台层,高铁在此停靠;地下2层是交通换乘层;地下1层为城市慢行层,乘客可由此通达中化、华能等公司,该层同时还具有商业功能。
卓孔越是长春人,将满30岁,工作8年时间里,参建过哈尔滨站改造和兰州中川机场T3航站楼等项目。2023年3月,城际站建设伊始就来到雄安新区。
他透露,城际站项目涉及隧道、桥梁、管廊、市政等多个建设科目,对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资源丰富、泉眼喷涌,深基坑作业时尤其需要重视防水。”为此,建设者合理进行施工组织,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同时,无人机照明、造楼机、轨迹定位等一大批智能建造技术都在项目上得到了应用。
目前,雄安城际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即将开展二次结构施工和内部装修。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卓孔越和同事时刻想着工人,他们为工人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全面综合的体检,保障工人健康。2023年11月,一位雄县的工友办完退场手续后在回家途中遇到车祸受伤。卓孔越迅速为工友联系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后续又为工友提供了免费的法律援助。项目建设高峰期,最多有3000多名工人,在暑假期间,卓孔越还会把一些工友的孩子接到工地,让他们家庭团聚。
劳动节期间,卓孔越在项目生活区开起了摄影展,“现在征集了400多张照片,一类是项目2年来的对比变化图,一类是建设者的工作特写照片。这些特写照片还会冲洗出来,发到每一位工友的手中。”正是这些细节让工友们感到温暖,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作为一名交通领域的建设者,他深知交通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今年春节,工作忙碌的他索性直接把父母接到雄安过年,“父母此前没来过雄安,趁此机会可以看看新区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到我的工作成果。”“雄安城际站将成为雄安新区对外交流交往的窗口,我对此非常期待。”说话间透着坚定,卓孔越扶了扶眼镜,看向远方。
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提升工程建设者李松:
精心“疗”河道
本报记者 李如意
暮春午后,门头沟妙峰山镇生机盎然,沿线的永定河水流翻滚,蜿蜒而下。在永定河18号漫水桥的桥面上,一位建设者头戴安全帽,看着桥下的水流和两岸护坡,“过段时间流量会加大,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说话的人是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提升工程负责人李松,参与永定河保护治理已有5年多。如今,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提升工程已完成大半,建设者们仍加班加点,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充分的准备。
李松生于1989年,加入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以来,一直参与永定河北京段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永定河开始生态补水;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全线通水;2021年,永定河实现全线通水……说起永定河的变化,李松如数家珍。
当初,为了更好完成工作,李松和同事用1年多时间“走河”,用脚步丈量永定河,“司机把我们放下,然后开车到下游等着我们。我们徒步巡河,查看、记录沿岸情况。”
正是凭借“好脚力”,2023年7月底,天降大雨,李松在永定河平原段现场值守,巡查永定河中堤。李松和同事穿着雨衣、带着手电筒,每两个小时巡查一次,来回就需要一个小时,“项目成立的机动抢险队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处理意外情况。”
洪水过后,李松与同事迅速进入灾后重建的工作节奏中,负责珠窝水库、落坡岭水库水毁修复工程以及山峡段的综合提升工程。
来到永定河山高谷深的落坡岭水库,记者看到,经过水毁修复工程的实施,水库大坝周边不稳定边坡已得到处理,大坝溢流面、闸门和启闭机均已修复,电气和自动化设备设施均已安装完成。李松回忆,“闸门修复过程中,有很多专家参加论证,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从官厅水库到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之间的峡谷,是永定河的山峡段。李松介绍,洪水导致河道沿线不同程度损毁,部分村庄防护、景观设施等被冲毁,河道淤积严重。通过永定河山峡段综合提升工程基本修复影响防洪的水毁水利设施,并进一步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工程治理范围北起市界,南至陈家庄,治理长度73公里。工程内容包括干流河道疏挖整,修复重建受损漫水桥9座,对河道范围内4座规划保留村庄建设护村堤等安全防护措施,同步实施岸坡绿化防护等配套工程。
永定河是联通京津冀晋蒙五省份的重要河流生态廊道,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随着永定河综合提升工程的建设实施,流域的防洪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永定河重现光彩给沿线居民带来了生态红利。李松的家乡在大兴区,村子距离永定河不足1公里,他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小时候河道里黄沙漫天,现如今花红柳绿,河水潺潺,吸引很多骑行爱好者前来打卡,附近的居民也借此开起农家院,发展旅游,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我对永定河很有感情,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这份‘理疗师’的工作很有意义。”李松说。
张家口宣化林场护林人杨福贵:
黄羊滩“守”绿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张凤燕
从3月1日到4月底,张家口市宣化林场场长杨福贵只休息了一天半。
同事劝他,他总是笑呵呵地说:“再等等,再等等。”大家知道,他是放心不下那些树。
坐落在宣化黄羊滩上的林场面积共11.8万亩,林草覆盖率达97%以上,光人工林地面积就达9.5万亩,而这大片大片的树林是靠人工一棵一棵种出来的。
24年,从“造林人”到“护林人”,杨福贵是黄羊滩从沙漠变绿洲的见证者,也是林区保护从“人防”到“技防”的亲历者;从“青丝”到“白发”,他把播绿守绿护绿刻进骨子里,把青春和汗水撒在了黄羊滩上。
杨福贵爱树,用他的话说,这些树都是当“娃娃”养大的。
“你能想象吗?这里25年前还是一片沙海,一到春季刮大风的时候,到处是流动沙丘。”顺着杨福贵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大片杨树林,新长的树叶嫩绿嫩绿的,笔直的树干有碗口粗,树下的野花野草也挺着腰杆儿,使劲儿地长着。这满眼“碧绿”与杨福贵讲述的沙丘,再也联系不起来了。
“这是一片防风林,2001年,我刚来林场时种的。那会儿,我们常常带着干粮驻扎在黄羊滩上,铆足劲儿地干。”回忆起当年一门心思植树造林战风沙的热烈场景,杨福贵满脸自豪。
如今,守护好这片两代人40余年的“心血”是杨福贵的重要使命。
每天早上7点半,他和队员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沿着林地边缘地带、穿行林地的公路地段、靠近村庄等重点区域进行安全巡查,一个上午行程100多公里。
“人到不了的地方,设备可以到。这无人机可是好东西。”在一处长满沙柳、沙棘等植物的林区,杨福贵从车厢里搬出他的“宝贝”,开始摆弄,不一会儿,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即刻不见踪影,而杨福贵手中操控器的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它飞过的地方。
“这些干草茂密的点位属于可燃物载量密集区,是巡查重点。”他说,“从去年开始,我们林场配备了无人机,极大提高了巡查力度和效果。”
除此以外,林区里还安装了监控设备,监控范围几乎全覆盖。在场区行政楼里,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各个重点区域的实时画面。杨福贵介绍,摄像头具有拉近距离和放大功能,一旦哪里有烟雾出现,监控会自动拉近查看甄别,如果有火情会立刻报警。
尽管有“技防”的加持,杨福贵在组织队员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同时,他依旧保持着按时到位巡查的习惯。他说:“只有看着它们健康成长,心里才踏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