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传承劳模精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08:00 2

摘要:在首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各个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他们勇立时代潮头,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徜徉北京街头,劳模雕塑、劳模纪念馆、劳模广场……劳模的印记处处可见,劳模精神已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奋斗基因。

本报记者 王琪鹏 张楠

在首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各个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他们勇立时代潮头,用汗水浇灌幸福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徜徉北京街头,劳模雕塑、劳模纪念馆、劳模广场……劳模的印记处处可见,劳模精神已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奋斗基因。

时代榜样

时传祥纪念馆: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1961年,时传祥(前排左)抓紧时间学文化知识。 高宏摄

1960年,时传祥班正在工作。 冯文冈摄

龙潭公园西门不远处的一个中式古建风格小院内,不时有参观者推门而入。“这就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全国劳模时传祥……”一位参观者一边用手机对着门口的时传祥铜像拍摄,一边为自己的视频配解说词。

2009年10月26日,位于龙潭公园内的时传祥纪念馆正式开馆。这座占地750余平方米的小院,是北京第一个以劳模命名的纪念馆,免费向游人开放。

选择在10月26日开馆,是因为50年前也就是1959年的这一天,参加全国“群英会”的时传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刘少奇主席紧紧握着时传祥那双结满老茧的大手,饱含深情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纪念馆内,一支普通的钢笔静静躺在一个玻璃罩内。它记录了一段国家主席和掏粪工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时传祥向刘少奇主席汇报掏粪工人的学习情况时说:“过去掏粪工人很少有识字的,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业余学校,现在年轻工人一般都达到了高小程度,能看报、写信了。就是我差点儿,才认识二三百字,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刘少奇主席听到这里,当即从衣兜中掏出一支英雄牌钢笔赠送给时传祥,并鼓励他努力学习:“老时啊,一个劳动模范,光工作好不行,还要学习好。没有文化哪行?你才45岁,时间还不晚,以后要好好学习,希望你阳历新年的时候给我写封信。”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展厅内,玻璃展柜中还展出了一张字迹模糊的信纸。原来,获赠钢笔一个多月后,经过勤学苦练的时传祥用这支钢笔写下了他平生第一封信,他用248个字向刘少奇主席汇报了清洁队的工作,表达了“成为有文化的新工人”的决心。

过去,人们追的“星”,是时传祥这样的劳模。就连家喻户晓的雷锋,也是时传祥的“粉丝”。1961年10月17日,雷锋曾写下了这样一段日记:“我要是能够当一个这样的大粪夫,那该多荣幸啊!”

当年,在时传祥事迹的感召下,干部、职工、大学生、部队官兵,以及作家、画家、演员纷纷要求参加背粪劳动。纪念馆内,就展出有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等人参加劳动的照片。万里背起粪桶,和时传祥并肩走在大街上,并称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

1956年11月23日,时传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首都环卫战线发展的第一批党员。纪念馆内,不光展出了时传祥的入党申请书,还利用AI技术复刻了时传祥宣读入党申请书的“原声”。

时代变迁,时传祥精神薪火相传,没有因时光流逝而褪色。2024年10月26日,位于天坛东路甲48号的时传祥精神宣教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里不光有历史照片,还有实物展出。

时传祥接班人、东城区环卫中心时传祥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如今成为时传祥精神宣教中心的义务讲解员。

另一群更稚嫩的面孔——时传祥纪念馆附近的光明小学学生组成了时传祥中队。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纪念馆担任义务小讲解员。

群英荟萃

劳模广场:以城市之名致敬楷模

1955年,“毛泽东号”机车组。 李晞摄

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高宏摄

时传祥、张秉贵、刘英源……1197个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部生动的当代劳动史。

全国首面劳模墙,就立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劳模广场上,5块由巨石打磨成的墙体上,镌刻着1197位来自北京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姓名。2016年12月28日,劳模墙揭幕,成为城市的又一人文景观。

东便门至崇文门的这一段明城墙遗址,是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选择在这里建立劳模墙,包含着为劳模树碑立传的深刻寓意。劳模墙高约3米,所用材质为产自房山区的青白石,寓意清白做人。公园在劳模墙周围栽种了梅花、银杏、槭树等花木,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不时有市民、游客在劳模墙前驻足,通过长长的名单重温“劳模史”。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464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中有一大批先进典型来自北京。

保障首都安全供电的刘英源,克服技术难题提升采煤效率的李书和,解放妇女带领全村度过夏荒的卢翠英……当时,这些劳模堪称时代的“火车头”。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来自北京的全国劳模中,有一位真正的火车司机。

“毛泽东号”机车司机长李永安全行车182400公里,多次创造生产纪录,先后获得19面奖旗。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他亲自驾驶着“毛泽东号”机车,载着从全国各地会聚到北京的英雄模范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李永激动地说:“这次参加全国劳模会,是咱们工人阶级的光荣。过去咱受尽压迫、剥削,谁把咱工人还当人;有了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咱们工人才有了今天!”

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进入尾声,神州大地捷报频传。“五一”前夕,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5月1日当天,高举旗帜、花朵和欢呼着口号的首都干部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六千多名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走在游行队伍前列。

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北京农业机械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人民机器厂和北京市轮胎翻修厂的工人,他们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欢呼的人群中还有一万多名京郊农民,这一年,他们贯彻执行生产操作规程,提前十天完成了春播。

劳模墙默默地记录着这段历史。从墙上历届劳模名单不难看出,1956年的劳模人数最多。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些文化界人士也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盛大召开。大会云集了全国各条生产战线上的精英,被称为“群英会”。时传祥、张秉贵等耳熟能详的劳动模范,正是在这次会上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一线,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身先士卒。发明了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198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速度和效率难题,被誉为“当代毕昇”。彼时,中国刚刚进入计算机时代。

2015年,百度公司首席语音架构师贾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也是北京互联网行业诞生的首位全国劳模。这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悄然开启。

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间,北京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高精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和优秀产业工人当选劳模。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新的时代,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新的领域,必将涌现出新的楷模。正如劳模广场纪念碑上镌刻的那句话: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