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deepseek深度讨论:关于何新对拜占庭伪名的否定何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论述,主要围绕其名称的虚构性、背后的政治动机以及西方史学的重构展开,核心观点可概括如下:---### **一、“拜占庭”名称的虚构性**
关注deepseek深度讨论:关于何新对拜占庭伪名的否定
何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论述,主要围绕其名称的虚构性、背后的政治动机以及西方史学的重构展开,核心观点可概括如下:
---
### **一、“拜占庭”名称的虚构性**
1. **名称来源的伪造**
何新指出,“拜占庭帝国”这一名称是16世纪德意志教士赫罗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的杜撰。
沃尔夫在1557年编纂东罗马历史文献时,将君士坦丁堡的前身称为“拜占庭”,并虚构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雅典附近的墨伽拉人“拜占”(半人半神)在小亚细亚建立殖民城市“拜占庭”,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前身。然而,这一神话并无任何古代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持。
2. **历史文献的篡改**
沃尔夫将其编纂的东罗马史料命名为《历代拜占廷历史学家手稿》(*Corpus Historiae Byzantinae*),此后“拜占庭”逐渐取代了“东罗马帝国”或“君士坦丁堡罗马”的传统称谓。
何新强调,东罗马帝国的官方名称始终是“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其统治者与臣民均自视为罗马人。
--- ### **
二、名称变更的政治与宗教动机**
1. **神圣罗马帝国的合法性需求**
沃尔夫所属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德意志为中心)自诩为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但伏尔泰曾讽刺其“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帝国”。
为否定东罗马的正统性法统,沃尔夫通过改名切割其与古罗马的关联,从而强化神圣罗马帝国的正统地位。
2. **西欧中心主义的文化策略**
何新认为,此举是西方史学系统性重构“欧洲文明优越性”的一部分。通过将东罗马改名为“拜占庭”,西欧学者将其降格为“希腊化的东方异类”,进而将古罗马文明与中世纪欧洲的日耳曼-拉丁文化绑定,服务于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叙事。
--- ### **
三、名称的传播与接受**
1. **启蒙时代的学术推动**
17世纪后,启蒙运动学者广泛采用“拜占庭”一词,其背后是西欧对东方文明的贬抑与对自身“古典复兴”的标榜。例如,伏尔泰等思想家将东罗马视为“腐朽的东方专制”,而文艺复兴则被塑造为“欧洲文明的再生”。
2. **中国史学的误植**
何新批评中国学术界长期照搬西方术语,将“拜占庭”作为东罗马的代名词,导致公众对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属性认知模糊。
中国古籍中本以“大秦”“拂菻”称呼东罗马,其历史地位与汉唐中国并列,而“拜占庭”一词完全割裂了这一联系。
--- ### **
四、东罗马帝国的真实历史**
1.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与地位**
何新指出,据说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建立,作为罗马帝国的新政治中心。其法律、元老院制度与拉丁语传统均延续自古罗马,且君士坦丁堡的规模与长安并列,成为中世纪欧亚贸易与文化的枢纽。
2. **千年法统的延续**
东罗马帝国存续约1100年(330–1453年),历经12个王朝、93位皇帝,始终以罗马帝国自居。即使在西罗马灭亡后,其仍被周边国家(如波斯、阿拉伯、俄罗斯)视为罗马正统,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 ### **
五、何新观点的史学争议**
1. **主流学界的反驳**
西方学界普遍承认“拜占庭”是后世术语,但认为其用于区分古典罗马与中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具有学术合理性。例如,东罗马的希腊化转型(7世纪后希腊语取代拉丁语)被视为文明分期的标志。
2. **何新的批判逻辑**
何新将“拜占庭”名称的虚构与“古希腊伪史论”结合,认为二者同为西方中心主义史学的产物,旨在掩盖欧洲文明对东方(小亚细亚、埃及)的依赖。例如,文艺复兴的部分文化资源实际源自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劫掠,而非“重新发现”古希腊。 --- ###
**结语**
何新的论述挑战了西方史学对东罗马帝国的传统定义,揭示了术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
其核心在于强调:**历史命名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权力与话语的争夺**。
尽管部分观点存在争议(如对“希腊伪史”的全面否定),但其对“拜占庭”术语的批判为重新审视东罗马与欧洲文明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来源:何新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