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争吵不是个例。2025年春天,全国多地高中双休政策突然“变脸”,有的学校恢复单休,有的改成“自愿自习”,还有的玩起“周末考试不算补课”的文字游戏。
“妈!学校又把双休取消了!”
上周五晚上,河北高中生小林在家庭群里甩出一张通知截图,群里瞬间炸了。
通知上写着:“经家长委员会协商,下周起恢复周六上课。”
评论区里,家长分成两派吵翻天——“支持!孩子在家只会打游戏!”
“反对!说好的政策呢?教育局不管吗?”
这场争吵不是个例。2025年春天,全国多地高中双休政策突然“变脸”,有的学校恢复单休,有的改成“自愿自习”,还有的玩起“周末考试不算补课”的文字游戏。
原本期待喘口气的学生懵了,家长群里更是刀光剑影。
临近高考,家长不可谓不焦虑,毕竟最怕的是差一分就毁掉孩子的一生。
理想来说,双休应该有配套的安排,比如组织去博物馆,上好各种兴趣课等等,也就罢了,实际来说,双休只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孩子的游戏时间。
“双休?那是城里人的特权!”湖南农村家长老张在直播间连麦时情绪激动。
他儿子学校尝试双休,结果周末往返要花4小时车程,孩子回家后没人管,直接躺平刷短视频。“与其这样,不如关在学校!”老张的吐槽引发上千点赞。
的确,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双休也许只是回家玩游戏,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每周都有两天的时间在回家和返校的路上,家里费神费钱。而很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甚至寄宿在亲戚家里,亲戚基本不管教孩子,造成很大的隐患。
另一边,北京妈妈李瑜却坚决支持双休。她给儿子报了机器人编程班:“现在高考考的是思维,死读书没用!”
但她也承认,周围家长偷偷组了“周末刷题群”,一小时200块的私教课抢破头。
其实很多老师认为,双休是好事,根据统计,好多学校班级里总有4~5个患有抑郁症的同学,对于孩子成才,并不是一件好事。
人才的培养,并非通过刷题、牺牲健康发展换来的,成才从来都是依靠个人的主动学习,内驱力才是学习的终极驱动力。
还有的老师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让有天赋的人去努力,普通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教育少一些功利,大家都会轻松一些。
其实,肉眼可见的是,高中生真的十分辛苦。
奈何坳不过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才是硬道理。
“我们也想休息,但谁敢先松手?”河南某县中王老师苦笑。去年他们试行双休,结果期末联考排名暴跌,校长被教育局约谈,结果谁都不敢松懈。
“现在周六名义上‘自愿自习’,但班主任必须到岗‘答疑’。”有学生偷偷拍下教室监控:周末到校率98%,和平时上课没区别。
高二学生陈晨在短视频里举着《三体》吐槽:“双休取消后,我连看完一本书的时间都没了!”这条视频获得大量学生点赞,却被家长骂“矫情”。
双休制度还动了学校食堂的“奶酪”,让学校食堂因为多休息的一天少赚了很多钱。
更扎心的是,某地高三学生因压力太大在考场晕倒,评论区竟有人说:“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能成什么事?”
政策越紧,韭菜越香双休政策一出,补习班老板们笑了。
某机构推出“周六突击班”,一节课500块,广告语直戳家长痛点:“别人休息时,正是超车好机会!”
有老师私下透露,周末补课收入比工资高3倍,“教育局查?家长主动要求签自愿协议!”
在江西某留守学生为主的学校,双休成了灾难。孩子们回家后无人看管,有人通宵打游戏,还有人跑去网吧。
有些学校在国家宣布双休后,立马公布收取补课费的标准,这下从“义务教务”变成“不义务”了。
校长无奈:“与其出事背锅,不如关在学校刷题。”
而城里孩子却用双休搞科研实践、拍微电影,差距越拉越大。
正如网友所说,支持双休的几类人,要么,是校外培训机构,要么,是学渣的家庭,要么是精英家庭,要么是宝妈家庭,他们都是双休主动或者被动的既得利益者。
也许破局的关键在于,高考指挥棒往哪指?
“只要高考还考原题,刷题就停不下来!”江苏某重点高中教研组长直言。双休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解决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2025年高考数学卷释放信号:80%题目考创新思维,死记硬背的学霸可能要翻车了。
专家建议,未来命题要“反套路”,让刷题无效化。只有全面取缔小学、初中、高中校外的培训机构和刷题式的教育,学生的双休才有真正的意义。
结语教育的终极答案这场双休拉锯战,暴露了教育的终极矛盾:我们要培养的是“能考高分的人”还是“能活下去的人”?
---
来源:夏天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