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团队首次发现超高温材料间热传导“受阻”真相:或改写核聚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5 08:46 2

摘要:在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在高达180,000华氏度(约10万摄氏度)的极端等离子体环境中,首次直接观察到不同材料之间的热传导并不像此前所理解的那样“顺畅”。这一发现或将深刻影响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的路径,同时也为多个尖端工程技术领域带来重要启示。

在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在高达180,000华氏度(约10万摄氏度)的极端等离子体环境中,首次直接观察到不同材料之间的热传导并不像此前所理解的那样“顺畅”。这一发现或将深刻影响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的路径,同时也为多个尖端工程技术领域带来重要启示。

核聚变

此次实验由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怀特(Thomas White)及其前博士生卡梅伦·艾伦(Cameron Allen)主导,使用位于罗切斯特大学的强大Omega-60激光系统进行。该系统由60束激光组成,可在约十亿分之一秒内将高达30,000焦耳的能量聚焦到直径不到1毫米的目标上。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将金属钨丝与塑料材料相接触,利用激光加热铜箔释放出的X射线对其加热,模拟类似恒星内部或核聚变点火实验中的高能等离子体环境。

当钨丝被加热至惊人的180,000华氏度时,理论上热量应迅速传导至相邻的塑料材料。然而,实际观测结果却令科研团队震惊:塑料部分的温度仅约为20,000华氏度,远低于预期,热能仿佛“卡”在了两种材料的交界处。

经过反复验证和分析,研究人员最终确认,这一现象的主因是界面热阻(interfacial thermal resistance)。这是一种即使在常温下也已被工程界认识到的物理现象,在极端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状态下依然顽强存在,甚至更为显著。

具体而言,当高温材料中的电子携带能量接近两种材料的界面时,并未如预期那样继续进入冷材料,而是发生散射并反弹回高温区域,导致热流无法跨界传递。

核聚变设施

这一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理论上的热传导探索。它对包括**惯性约束聚变(ICF)**在内的一系列尖端技术领域提出了新的工程挑战。ICF是当前核聚变能研究中的重要路线,依赖激光将燃料球压缩并加热至极高温度,进而触发核反应。若界面热阻在反应核心结构中普遍存在,将可能影响能量耦合效率和聚变点火条件的精确控制。

此外,这项研究对于半导体刻蚀工艺中的能量输运、以及高超音速飞行器在极端热环境下的材料热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些技术中,理解材料界面处的热传导特性,已成为影响系统性能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正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离子体物理项目主管杰里迈亚·威廉姆斯(Jeremiah Williams)所强调的那样,高能激光实验室正成为解析极端物理现象的核心工具,对从医疗诊断技术到国家安全设备的诸多前沿科技都有推动作用。

高温等离子体

此次发现不仅重新定义了高能等离子体环境中热量传播的行为方式,也提醒科研界和工程界,在追求核聚变能源和其他极端工况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界面的微观物理规律。

无论是未来的清洁能源之路,还是新一代飞行器和芯片制造技术,这项研究所揭示的“热卡壳”现象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隐藏在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细节之中。

来源:万物云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