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中,塑料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车身、车内装饰、电池外壳,还是电线电缆的保护层和电子元件的隔热绝缘,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塑料的身影。因为塑料又轻又结实,还耐腐蚀、好加工,再加上本身就具备很好的绝缘性,这让它成了电动车“减重增效”的好帮手。车子变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昆山
本文约1500字,阅读约4分钟
泰国街头的电动自行车,等着马路上的红灯,蓄势待发。©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在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中,塑料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车身、车内装饰、电池外壳,还是电线电缆的保护层和电子元件的隔热绝缘,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塑料的身影。因为塑料又轻又结实,还耐腐蚀、好加工,再加上本身就具备很好的绝缘性,这让它成了电动车“减重增效”的好帮手。车子变轻了,自然能跑得更远、更省电,也更安全。尤其是在追求轻量化和模块化的当下,塑料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让它越来越吃香,成了推动电动车进步的重要材料之一。
最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报道,说的是电动车电池在安全设计中,塑料起了多大作用。作者主要是从防火性能材料来说的,尤其是在防止电池过热甚至爆炸的方面,塑料可以说是大显身手。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其实也为当前全球正在进行的塑料污染谈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挑战。
这篇文章里提到,一些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高性能塑料,经过各种严苛测试,比如UL 2596这类标准,表现相当出色。这些材料在轻巧的同时,还能扛住高温和冲击,非常适合用在要求既轻又安全的电动车上。不仅如此,通过注塑等工艺,还能让塑料零部件实现更多功能,比如提升防火能力等。这些都说明,在一些讲究科技含量和安全性的关键领域,塑料的确很难被替代。
某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线。©摄影:Ya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在肯定塑料带来的好处时,也不能忽略它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电动车普及之后,未来会有大量电池被淘汰,这些电池里的塑料部分该怎么处理?要是处理不当,岂不是又成了塑料污染的新来源?这就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了。
当前的塑料污染谈判,核心目标是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应对整个塑料生命周期的污染问题。这包括从塑料的生产、设计、消费到废弃物管理等各个环节。电动汽车电池中塑料的应用,无疑为这一谈判增添了新的复杂性。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塑料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和保障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环境风险。
因此,在当前关于塑料污染的全球谈判中,我们不能再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看待所有塑料的使用。笔者认为,需要更加精细化地考量不同类型塑料的应用场景、以及其环境影响。不同类型的塑料,使用的场景各不相同,对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有低。对于像电动汽车电池这类高附加值、安全关键的应用,我们或许需要采取不同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管理策略——需要为它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把它和一次性塑料袋、外卖盒放在一个“处理框”里。具体来说:
北京某停车场正在充电的新能源车。©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
第一,电动车电池的回收体系必须更加健全和高效。以往人们可能更关注电池中的金属成分,比如锂、钴等,但其实里面的塑料组件也需要好好回收、妥善利用,避免成为新的环境负担。与此同时,材料科学也在不断进步,我们有机会用一些更容易回收、更环保的新型塑料来替代传统材料。只要这些塑料在性能上过得去,又更容易处理,那无疑能从源头减少未来可能产生的污染。
此外,电池报废之后的处理流程也要更规范。从收集、运输,到最终的拆解和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防止电池里的塑料流入自然环境,变成难以清除的污染源。
北京街头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公交车)。©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图文无关)
当然了,公众和企业的意识也很关键,消费者需要知道旧电池不是“随便一丢就完事”的东西,而是需要妥善交回、统一回收;生产商也不能只顾卖产品,更要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承担起相应的企业环境责任。从“摇篮”到“坟墓”,需要建立起一个对环境负责的、闭环的系统。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昆山
编辑 | Maggie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
Plastic Composites at the Core of EV Battery Safety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背景图:北极科考期间,在格林兰西北部的北冰洋,划船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研究因纽特人传统的捕鲸文化(聚焦一角鲸、白鲸、弓头鲸和海豹)。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