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发布的临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嵌甲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在青少年、运动员与老年群体中更为常见。嵌甲,俗称“倒刺甲”,是指脚趾甲的边缘或尖端嵌入周围的软组织中,造成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感染的一种常见足部疾病。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发布的临床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嵌甲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在青少年、运动员与老年群体中更为常见。嵌甲,俗称“倒刺甲”,是指脚趾甲的边缘或尖端嵌入周围的软组织中,造成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感染的一种常见足部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王秀丽教授指出,嵌甲虽非大病,但处理不当可引发脓肿、蜂窝织炎,甚至骨髓炎,尤其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更容易恶化。因此,了解嵌甲的成因、分级、缓解方法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对大众而言至关重要。
嵌甲(Ingrown Toenail)是临床常见足部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足大趾(即大脚趾)的内侧或外侧甲缘。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健康的趾甲应与周围软组织平滑衔接。但当趾甲边缘过于向下生长或剪裁不当时,甲片会像“锯齿”一样插入皮肤,导致局部发炎、肿痛乃至感染。
剪甲方式不当
剪成圆弧形、留太短,容易使趾甲边缘向内压进肉里。
穿鞋不合脚
鞋头过窄或过紧,长期挤压脚趾,使趾甲生长方向异常。
指甲天生弯曲
部分人天生甲床弯曲度较大,趾甲易嵌入皮肉。
指甲受伤
踢球、撞击等足部创伤后,甲床变形,诱发嵌甲。
高发人群
青少年(尤其运动较多者)、孕妇(激素变化导致组织松弛)、老年人(指甲硬化)以及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差)均为高危人群。
根据美国皮肤科学院(AAD)与《中华皮肤科杂志》标准,嵌甲可分为三期:
Ⅰ期:轻度嵌甲
表现为局部轻度红肿、压痛,尚无感染。
Ⅱ期:中度嵌甲
出现明显红肿、流脓、渗液,甲沟组织增生。
Ⅲ期:重度嵌甲
形成肉芽肿、反复感染,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具体操作:每日用35℃~40℃温盐水浸泡脚部15分钟,加入少许食盐或碘伏。
作用机制:温热可促进血液循环,盐水具有轻微杀菌作用,能软化角质、缓解炎症。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泡脚需控制水温,避免烫伤。
专业建议:趾甲应剪成“直线形”,不要追求圆润。剪掉多余边缘时,避免留下锐角。
专家观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陈晓霞教授提到,很多患者习惯性将指甲剪成弧形,这是诱发嵌甲的常见误区。
推荐药物:
· 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
· 内服(感染严重者):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抗生素
注意事项:使用任何抗生素前应遵医嘱,切勿自行滥用,以免耐药。
方法:用无菌棉球或牙线轻轻塞入嵌甲处,逐步将趾甲与皮肉分离。
操作频率:每日更换,持续1~2周。
风险提示:操作不当可能加重感染,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中医认为,嵌甲属“脚疮”“甲弯”等范畴,病因与湿热下注、气血失调相关。
常用中药材:
· 黄柏: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金银花: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 白芷:消肿排脓,活血通络
外敷方推荐:黄柏15g、金银花15g、白芷10g,煎汁后浸泡棉布外敷患处,每日1次。
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加重,应尽快前往皮肤科、外科或足病专科:
· 局部红肿严重、持续渗液
· 出现肉芽组织,压痛剧烈
· 合并糖尿病、免疫低下者
· 自行处理无效超过10天
治疗方式可能包括:拔除部分趾甲、甲床修整术、激光治疗等。
穿宽头鞋
避免鞋头过尖,选择透气、柔软鞋面材质。
定期修甲
保持趾甲平整,长度与脚趾齐平。
控制体重
减轻足部压力,尤其在肥胖人群中效果明显。
运动后清洁足部
尤其是跑步、打球后,及时清洗并保持干燥。
定期足部检查
尤其糖尿病患者,每周检查一次脚趾状态。
嵌甲虽小,却足以让人“痛不欲生”。一枚趾甲的生长方向,可能隐藏着全身健康的信号,特别在糖尿病、血管疾病患者身上,更应高度重视足部护理。
通过科学的日常修剪、合理的足部护理、及时处理感染,绝大多数嵌甲都可以自行缓解或避免发展为严重并发症。中医外敷与西医药物结合,在治疗初期尤其适宜大众家庭使用。
健康从“足”开始,一双不痛的脚,是走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与权威来源
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年第54卷第3期。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 王秀丽教授临床讲座。
3.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 陈晓霞教授《足部疾病临床处理路径》。
4. 美国皮肤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2022官方指南。
5. 《实用皮肤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中医外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数据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