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9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劳动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81.9%的受访者相信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奋斗出来的,86.6%的受访者认同“每个认真劳动的人都闪闪发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9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有关“劳动精神”的调查,结果显示,81.9%的受访者相信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奋斗出来的,86.6%的受访者认同“每个认真劳动的人都闪闪发光”。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此次两家机构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认同“每个认真劳动的人都闪闪发光”,超八成的人坚信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这两个数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新认知——当“躺平”“摸鱼”等网络热词喧嚣时,普通人仍在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让尊严在劳动中彰显。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数据背后,是普通人的价值觉醒。北京大学生张嫣玉说“专注自身,保持热爱”,新疆个体户许郡谈“目标坚定走下去”,南京的90后陈诚从劳模身上看到“迎难而上的感染力”……这些不同代际、职业的劳动者,在调查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劳动精神的敬意。81.9%的认同率背后,是快递员在暴雨中护住包裹的冲刺,是程序员凌晨敲下最后一行代码的坚持,更是王春华父亲那代工人把“毛坯金属”打磨成“零件”的匠心传承。数据不会说谎,它丈量着一个民族对劳动最朴素的信仰:汗水比叹息更有分量和价值。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前不久北京地铁里那句“我愿意跟他挨着”,彰显大家都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同时,这个细节也恰似一把标尺:当00后以84.3%的高比例认同劳动创造价值,当80后王林开着物流三轮车攒出房子、车子,说明社会正在超越“以收入论英雄”的偏见。就像湖南物流小老板王林靠自己的双手在城市买了房和车——劳动尊严不再局限于奖章和掌声,而是藏在普通人“跑完最后一单”的喘息里。
古往今来,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近九成的认同,更是对“劳动光荣”的接力守护。从时传祥的粪勺到樊振东的球拍,劳动工具在变,但“干一行爱一行”的执念未改。调查中63.9%的人推崇勤奋努力,59.2%点赞坚韧不拔,这不是对苦难的美化,而是对“劳动创造可能性”的清醒认知。就像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王春华,早已将“劳动光荣”刻进家族基因,并“靠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让生活越过越好”。当众多的00后、90后接过父辈的工具箱,他们擦拭的不仅是机器,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盘。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近九成的认同率,不是统计学的冰冷数字,而是亿万劳动者用双手击打出的时代节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有多少人仰望星空,而在于无数人弯腰耕耘时,大地是否会还以温柔的注视。北京地铁里那句“愿意挨着坐”,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对劳动者的尊重有多深,社会的成色就有多真。
劳动是人类文明永恒的底色,也是时代进步最澎湃的引擎。面对现代社会少数将劳动价值简化为经济指标的倾向,实质是对人性深度的消解。真正光荣的劳动,必然包含着超越功利的精神维度。它是教师批改作业时对未来的托举,是清洁工清扫街道时对秩序的守护,是每个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生命史诗。这种超越性的价值创造,必然使劳动升华为照亮前进道路的星光,让劳动者在历史的江河中继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