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秀才。不知不觉间,五一假期已悄然来到第四天。不知大家是否已休息好了呢?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偶尔会幻想,要是能掌控时间该有多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上古神话中那些掌管时间的神祇,一同探寻他们神秘而迷人的故事。
上古神话中的时间之神:探寻神秘的时间掌控者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秀才。不知不觉间,五一假期已悄然来到第四天。不知大家是否已休息好了呢?有没有朋友和我一样,偶尔会幻想,要是能掌控时间该有多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上古神话中那些掌管时间的神祇,一同探寻他们神秘而迷人的故事。
在古老的上古神话里,存在着一些掌管时间的神,他们神秘莫测,鲜为人知,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那么,这些被遗忘的上古神话中,时间的掌控者都有谁呢?他们身上又有着怎样奇妙的神话传说呢?
烛龙:昼夜四季的原始主宰
烛龙
咱们先从《山海经》中一条神异的龙说起,它是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的一条龙,名叫“烛九阴”,通常也称呼它为“烛阴”或者“烛龙”。《山海经》中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烛龙是上古神话传说中钟山的山神,它身长千里,人面蛇身且通体赤红,竖立生长的眼睛闭上之后,就在头部的正中合成一条缝,居住在章尾山。烛龙有个儿子名叫“鼓”,然而鼓和长着人面兽身的钦䲹一起,谋杀了掌管着神界不死之药的祖江,因此被天帝处死在钟山东面的瑶崖。
烛龙拥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神力,它只需睁开自己奇特的眼睛,世界就变成了白天,把眼睛闭上之后就变成了黑夜。不仅如此,它还能够通过呼吸吐纳来控制四季的变化,并且不吃不喝也从不休息。从烛龙的外貌形态来看,它毫无疑问符合上古神话中神的特征,而从它所具有的神力来看,烛龙是一位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能够操控时间的神。
这位神异的时间之神还有一个身份,它是上古神话传说中西北幽都的守护者。汉代的王逸说:“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传说烛龙口里衔着一枚火精,镇守在西北幽都国的大门,用它所衔的火精照亮无日的幽冥之国。所以就连战国的诗人屈原也在《楚辞·天问》中发问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太阳为什么照不到那里?烛龙为什么独自发出光明?
幽都
正是因为烛龙的这个幽都守护者的身份,让很多人对它这个时间之神产生了质疑,甚至很多人认为烛龙只不过是时间管理神系级别最低的一个执行者。关于这种说法,咱们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会和大家详细探讨。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烛龙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到主页观看早前发布的烛龙内容的文章。
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烛龙的形象和能力反映了上古先人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和崇拜。眼睛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在上古时期可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象征。烛龙通过眼睛的睁闭来控制昼夜,这可能与当时人们对日出日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敬畏和不解有关。而呼吸吐纳控制四季变化,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循环规律的初步认识,将自然现象与神灵的意志联系在一起。
倏忽:象征时间的短暂精灵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句话出自《庄子·知北游》,记录的是当年孔子专程去向老子请教什么是“至道”的时候,老子说道:“人的寿命是极为短暂的,好像白马奔驰过狭窄的空隙,一闪即逝。”如果从宇宙时间观来看,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真的只能算是稍纵即逝,老子的这个恰如其分、妙到毫巅的比喻,也穿越时空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庄子
时间是极其虚幻和抽象的,我们的上古先人们常常会把一些无法理解的抽象事物,通过神话故事和人物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传播。接下来的故事,要从老子最重要的继承者庄子曾经记录过的一则神话故事说起。
《庄子·应帝王》中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名叫倏,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倏与忽经常相约到浑沌所居的中央之地去游玩,浑沌对他们俩招待得很周到。倏与忽私下商量,要报答浑沌的盛情。倏说:“别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食息,偏偏浑沌这么好的人却没有。”忽说:“我们为他开开窍吧。”于是他们俩每天为浑沌凿开一窍,花了七天凿出七窍,不料最终竟把浑沌凿死了。
浑沌
关于这则简短庄子神话的理解有很多,但是在上古神话中倏忽则是象征着时间的神。在我们汉语中,“忽”字的本意就是指的极短暂的时间。我们的先人是这样划分时间的: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被划分成八刻,所以我们现在将十五分钟称为一刻钟。在两刻之间,有两个特殊的符号来进一步划分,所以叫做“字”。所以一个字代表五分钟,这种说法在如今的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的闽南语地区仍然在使用。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是由“禾”与“少”所构成,禾字代指的麦禾,少字指的是细小的麦芒,就是以具体的芒刺的细小去表达时间短暂的意思。而在秒以下已经细微到无法进行刻划,只能形容它为“细如蜘蛛丝”,就被称为“忽”。所以“忽”的汉字本意,指的就是极短的时间。
“儵”和“倏”是相通的,《广雅》中说:“儵”,疾也。实际上也有时间短促的深层涵义。所以说起来,“倏”字和“忽”字都是“极快”的意思,也都与时间有关,也正因为如此倏忽被合并在一起,成为了神话中最早的象征着时间的神之一。
倏忽作为时间的象征,反映了上古先人对时间短暂性的深刻认识。他们通过神话的形式,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为两个神灵,以浑沌被凿死的故事,暗示了人为干预自然规律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之心,认为时间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可随意改变。
羲和:太阳之母的时间管理大师
时间,是我们的上古先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的对象之一。时字的繁体字是“時”,日形而寺声。形部的日字所指代的就是太阳,说明时间和太阳的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也就是帝夋,是上古时候神国的统治者,他与妻子羲和生下十个太阳,成为了后期东夷太阳神话的发源,而这位“太阳之母”羲和也正是一位与太阳相关的能够管理时间的上古大神。
有古籍援引已经佚失的三易之一的《归藏 - 启筮》说:“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说:“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这些文字明确说明了羲和是通过操控日月的运行,来实现对时间的管理。文中说到的甘水,在《山海经》中也有记录,被称作“甘渊”。
同样地,在《山海经》中也提到了太阳之母羲和常常在甘渊里为她的儿子们洗澡沐浴。而每天清晨的时候,羲和都会驾驶着六条螭龙牵引的神车,在天空中护送她的儿子一路向西,这整个过程《淮南子》中都有着极为详尽的记录:“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食;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说的是,在日出之前,羲和会驾车护送儿子从扶桑出发,依次经过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鸟次、悲谷、女纪、渊虞、连石、悲泉,而当经过这些地理位置的时候也有相应的时间名称作为对应:晨明、朏明、旦明、蚤食、晏食、隅中、正中、小还、餔食、大还、高舂、下舂、县车。
到达悲泉以后,羲和就会停下神车,让自己的儿子独自走完余下不多的行程,自己则孤身驾驶六条螭龙牵引的神车返回东边的甘渊。随后,太阳在经过虞渊和蒙谷之后,才算走完了一天的完整行程。而太阳到达这两个地方,所对应的时间名称就是黄昏和定昏。
在上古神话中,这位管理着自己十个儿子的伟大母亲羲和,就是如此这般地通过控制太阳在天空中的行进速度,来达到管理时间的目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母亲羲和只把儿子送到悲泉就返回了呢?因为在遥远的西方还有另一个同样管理着时间的神守护在那里,太阳最后的这段旅程将由他来护送完成。
羲和作为太阳之母,她的形象和能力体现了古人对太阳与时间紧密联系的深刻认识。太阳的运行是古人感知时间变化的重要依据,羲和通过驾驭神车护送太阳,将太阳的运行轨迹与时间划分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这种体系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也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的敬畏和掌控欲望。
蓐收:西方的时间守护者
《山海经 - 西次三经》中说:“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蓐收,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金神、秋神、刑神以及西方之神,他同时也是西方帝少昊的儿子与辅佐神。传说中的蓐收长着人面、白毛、虎爪,手执一把锋利的钺,左耳上环有一条蛇,身乘两龙。
蓐收居住在泑山上,在山上可以望见太阳落下的地方,管理着太阳落下去的神被称为红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蓐收。在神话中,蓐收每天在黄昏时分护送太阳落下,并且通过观察太阳反射回东方的光亮,来判断太阳的运行是否正常。他作为神,在人间的表现形态是太阳落下时西北天空中的一片红光,所以也被称为红光神。
蓐收还有一个同胞的兄弟,叫做句芒,他是东方帝太皞的辅佐神,同时也是木神、春神和生命之神。句芒在东方守护着太阳升起的扶桑树,蓐收在西方守护着太阳的落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位兄弟神遥遥相望,用默默的付出维护着太阳每天的运转。
蓐收作为西方的时间守护者,与东方的句芒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东西方的升起和落下,感受到了时间的循环和变化。蓐收和句芒的形象和能力,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想象,他们将自然现象与神灵的意志相结合,赋予了时间以神秘而神圣的意义。
噎鸣:权力巨大的时间之神
噎鸣
《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说:“……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一般性认为西经中和海内经中提到的噎和噎鸣,都是后土的儿子噎鸣。后土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后来共工在败给颛顼,并且怒触不周山黯然退场之后,后土反而成了五方帝之首的黄帝的辅佐神。
如此说起来,噎鸣不仅是炎帝的直系后裔,而且是中央大帝黄帝辅佐神的亲儿子,可以说是系出名门,根正苗红。著名的上古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先生对他评价说到:“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噎鸣的权力巨大,他居住在大地的最西端,主管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如此说起来,噎鸣应该是比管理着太阳运行的羲和权力更大的神了。除了管理着日月星辰之外,时间之神噎鸣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他生下了十二个儿子,而他的儿子们,恰恰就是上古神话中的十二岁神。他们分别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捃滩”“作噩”“茂”和“大渊献”。
关于噎鸣的神话寥寥无几,但是可以从《山海经》的记录里得知的是,这位权力巨大的时间之神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中记录到的两位风神,极有可能是噎鸣的两个得力的助手。
《大荒西经》中说:“有人名曰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北经》中说:“有人名曰鹓 ,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西经和北经中分别提到了两位风神,一位叫做石夷,一位叫做鹓 ,他们分别住在大地的西北角和东边的角落,控制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使它们不间断地出没,并调节日月出没时间的长短。
由此看来,石夷和鹓 分担了他们的顶头上司噎鸣的具体工作,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干着调节日月运行的具体工作。
噎鸣作为权力巨大的时间之神,其形象和能力反映了古人对时间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和完善。他主管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秩序的重视。十二岁神的诞生,更是丰富了上古神话的时间体系,将时间与岁月、季节等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和精细的时间观念。
说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前面说起过的烛龙。有人说,烛龙还是比石夷、鹓 两位风神权力更低的下属,烛龙睁眼闭眼变换昼夜都是身不由己,需要听命于更高级别的噎鸣等神。对于这种观点,秀才个人是不认同的。烛龙更大可能是最原始的时间神之一,应该与羲和属于同一个时期,但分属不同的地域神话,不过一定要比水神共工的后人噎鸣早的多了。之所以烛龙是通过眼睛和呼吸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控制时间,一定和当时上古先人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有关。比如和眼睛崇拜有关,这在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中已经能得到一些相关联的证据。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有着突出的大眼睛造型,这可能与上古时期的眼睛崇拜有关。烛龙通过眼睛的睁闭来控制昼夜,或许正是这种崇拜在神话中的体现。而呼吸吐纳控制四季变化,也可能与古人对自然气息的观察和感受有关。烛龙作为原始时间神,其形象和能力反映了上古先人对时间的最初理解和想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在探讨上古神话中时间之神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了古人对时间的奇妙想象和深刻思考。这些时间之神,无论是烛龙、羲和、蓐收,还是噎鸣等,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掌控着时间,反映了上古先人们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和敬畏。
烛龙以自身神力掌控昼夜四季,其形象和能力充满了神秘色彩,或许与上古先人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和崇拜有关;羲和通过驾驭神车护送太阳,以日月运行来管理时间,体现了古人对太阳与时间紧密联系的深刻认识;蓐收在西方守护太阳落下,与句芒在东方守护太阳升起相呼应,展现了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想象;噎鸣则主管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次序,权力巨大,其十二岁神的儿子们更是丰富了上古神话的时间体系。
这些时间之神的故事,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了解上古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时间的敬畏和追求。
文章的最后,祝大家五四青年节快乐!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