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61年12月,时值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这首词以"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为序,明确表达了与古典咏梅传统的对话关系。在艺术特色上,毛词运用了"悬崖百丈冰"的险峻意象与"花枝俏"的生机形象形成强烈对比,通过"俏"、
孟云飞/文
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61年12月,时值中国面临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这首词以"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为序,明确表达了与古典咏梅传统的对话关系。在艺术特色上,毛词运用了"悬崖百丈冰"的险峻意象与"花枝俏"的生机形象形成强烈对比,通过"俏"、"笑"等拟人化手法,赋予梅花以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在精神内涵方面,此词展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共产主义者的广阔胸怀,将传统梅花的孤高形象转化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象征。作为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毛泽东的咏梅词实现了对古典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结句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经典表达。
孟云飞书法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961年的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国际上,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国内则面临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创作《卜算子·咏梅》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精神鼓舞作用。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此词写成后,他曾解释说:"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丧,无可奈何,因作此词。毛主席则借咏梅来激励全党同志,在困难面前不要屈服,要看到光明的前景。"
与陆游原词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毛词创作的重要前提。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孤寂形象,在毛泽东笔下被彻底重构。这种"反其意而用之"的创作方法,不是简单的对立或否定,而是对古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毛泽东"古为今用"的文化思想。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曾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这一理念在咏梅词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实践。
从文学传统看,毛泽东的咏梅词继承并发展了中华诗词中的"咏物言志"传统。中国古代咏物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六朝的形似阶段、唐宋的神似阶段和明清的写意阶段。毛泽东跳过形似直接进入神似,并赋予梅花全新的精神内涵。这种处理方式与他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即"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选择在寒冬时节咏梅,而非传统的早春题材,这一时间点的选取具有深刻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常被视为"报春"的使者,而毛词则将重点放在"傲雪"的品格上,突出了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种意象重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时期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独特审美视角。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全文如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在短短四十四字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的诗意世界。
上阕首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开篇。"风雨"与"飞雪"代表严酷环境,"春归"与"春到"则暗示季节更替的必然规律。两个"春"字重复使用,形成语义上的回环,强化了春天必将到来的信念。"已是悬崖百丈冰"以夸张手法描绘极端险恶的环境,"悬崖"象征危险的处境,"百丈冰"极言寒冷程度,这一意象令人联想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犹有花枝俏"中的"俏"字是全词的词眼,既形容梅花姿态的俊美,又暗示其精神的昂扬,一字双关,精妙绝伦。
下阕"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接上阕,进一步揭示梅花的精神品格。"不争春"与陆游"无意苦争春"字面相似而实质迥异:陆词中的梅花是消极避世的不争,毛词中的梅花则是积极奉献的不争。"报春"二字点明梅花作为信使的使命,将其从孤芳自赏的个体转化为传递希望的使者。结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梅花隐于其中的和谐画面。"笑"字与上文的"俏"字呼应,完成了梅花形象从外在姿态到内在精神的塑造。这里的"丛中"暗示集体主义精神,与陆词"寂寞开无主"形成鲜明对比。
毛词中的意象系统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悬崖百丈冰"突破了传统咏梅诗词中"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等相对温和的环境描写,以更加险恶的意象反衬梅花的顽强。"花枝俏"的"俏"字颠覆了传统梅花"疏影横斜"的隐士形象,赋予其积极向上的风貌。"山花烂漫"与"丛中笑"则构建了一个百花齐放、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这些意象创新使毛词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呈现出全新的精神气象。
从结构上看,毛词采用了"环境—形象—品格—境界"的四层递进式结构,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上阕写环境与形象,下阕写品格与境界,形成完整的艺术构思。与陆词"描写—抒情—言志"的直线式结构相比,毛词的结构更具辩证性和发展性,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维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是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困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乐观主义,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的完美实践。
词中展现的大无畏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核心特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体现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保持战斗姿态的革命气概。这种精神与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倡导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脉相承。梅花形象所表现出的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抗争,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作为先驱者引领潮流。这种精神气质超越了传统士大夫的独善其身,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集体主义英雄气概。
词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揭示了困难与希望、冬天与春天的辩证关系,表明严酷环境中孕育着新生的力量。这种思维来源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他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词中"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强烈对比,正是这种辩证思维的诗意表达。
集体主义情怀是毛词区别于传统咏梅词的重要特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绘了梅花与百花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这里的梅花不再是孤高自许的隐士,而是革命集体中的一员,她在完成报春使命后,欣然隐于百花之中。这种境界超越了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人进退观,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
理想主义色彩是革命浪漫主义的鲜明标志。全词虽然描写严酷现实,但基调却是乐观向上的,始终指向光明的未来。这种理想主义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词中对春天必将到来的信念,正是这种历史眼光和战略自信的艺术呈现。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艺术上的创新和成就,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诗词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精神上,也表现在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方面。
在语言艺术上,毛词以现代汉语的明快节奏革新了传统词的语言风格。全词用语通俗易懂,却意蕴深远,如"俏"、"笑"等字看似平常,却负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陆游词的含蓄典雅相比,毛词更加直白有力,体现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种语言风格符合毛泽东对文艺作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要求,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在表现手法上,毛词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词中对"悬崖百丈冰"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反映了当时面临的真实困难;而"花枝俏"、"丛中笑"则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展现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机的融合,正如周恩来所解释的:"革命浪漫主义要建立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革命现实主义要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前途。"
在意境创造上,毛词构建了"险峻中的生机"这一独特审美境界。传统咏梅诗词多营造"孤寂中的高洁"或"清冷中的幽香"的意境,如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毛词则以"悬崖"与"花枝"、"百丈冰"与"俏"的强烈对比,创造了充满张力的新意境。这种意境既反映了斗争环境的艰险,又彰显了革命者的精神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从词体发展角度看,毛词实现了传统词牌的现代转型。《卜算子》这一传统词牌在毛泽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保持了词的形式规范,又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容。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毛词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诗词的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审美价值上,毛词创造了"斗争的崇高美"这一新的美学范畴。中国传统美学推崇"中和之美"、"含蓄之美",而毛词则展现了一种在激烈斗争中体现的崇高美。这种美不是静态的和谐,而是动态的超越;不是消极的退避,而是积极的进取。它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维度,为现代中国文学注入了刚健有力的美学品格。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自问世以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历史地位随着时间推移愈加凸显。这首词不仅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文学史上,毛词开创了咏梅诗词的新传统。自古以来,咏梅诗词大致形成了"隐逸梅"(如林逋)、"孤高梅"(如陆游)、"坚贞梅"(如王冕)等几种类型,而毛词则创造了"报春梅"这一新类型,将梅花从个人品格象征提升为社会变革先驱的象征。这一创新影响了后来许多作家的创作,如郭沫若、臧克家等诗人的作品都能看到毛词的影子。
在政治文化领域,毛词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诗意表达。"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体现的先锋队意识,"她在丛中笑"展现的集体主义情怀,都与党的宗旨和作风高度契合。因此,这首词常被用来说明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成为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大众文化层面,毛词中的名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句常被引用,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保持乐观的格言。这些诗句还被谱成歌曲,以艺术形式扩大影响,增强了传播效果。
在国际传播方面,毛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窗口。与陆游咏梅词表现的士大夫情怀不同,毛词传达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态度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共鸣。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毛词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既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咏梅传统,又赋予这一传统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既尊重诗词艺术规律,又突破传统思想局限。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持久魅力在于它超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局限,表达了人类面对困难时应有的精神高度。正如梅花年复一年迎雪开放一样,这首词中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理想追求,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砥砺前行。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这正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所在。
来源:孟云飞—书剑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