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中的六百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5 10:28 2

摘要:一天,正在去接孩子的途中,二厨打来电话,听声音似乎很激动,说:老家武庆叔想整理赵东村的村史,发来了一些图片和文字,让他帮着整理一下。他说他看了似乎一下子穿越到了六百多年前,和先祖们有了对话,激动之余写了一段文字,微信发给我让我看看。回家后我认真一看,不仅仅是感

一天,正在去接孩子的途中,二厨打来电话,听声音似乎很激动,说:老家武庆叔想整理赵东村的村史,发来了一些图片和文字,让他帮着整理一下。他说他看了似乎一下子穿越到了六百多年前,和先祖们有了对话,激动之余写了一段文字,微信发给我让我看看。回家后我认真一看,不仅仅是感动,而且被震撼到了。

六百多年啊,历史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自古代徐徐铺展至今。这六百多年来,家族的足迹如同繁星,散落在广袤的大地,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次迁徙都承载着希望与坚韧。

六百年的迁徙史,是一部家族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时代的变迁史。如今,当我们翻开这部跨越六百多年的家史迁徙画卷,依然能感受到先辈们的坚韧与执着,感受到家族在岁月长河中流淌不息的生命力。这份厚重的传承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家族的历史,不忘初心,勇敢地走向未来。

以上算是我为二厨同志这篇文字写的引子,并与朋友们分享。

二厨同志原文如下:

暮色漫过窗棂时,手机震动起来。我划开屏幕,老家武庆叔发来的语音裹着电流声:“城里娃,咱赵城东村想整村史,你文笔好,帮着梳理梳理?”紧接着,一长串图片和文字资料涌进对话框,最显眼的是一张泛黄的碑文拓片,墨迹斑驳处,“赵伯通”三个字力透纸背。

我凑近台灯,碑文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古卷。“山西大同普广宁县赵家铺人赵伯通,年20岁与其妻裴氏自明朝洪武九年迁直隶真定府曲阳县城东村……”我下意识翻开日历,1376年——原来这场跨越山河的迁徙,竟已过去了六百四十余载。手指摩挲着屏幕,那些沉睡的名字突然有了温度:二十岁的赵伯通背着行囊,牵着裴氏的手,在黄土路上跋涉;三十岁的他挑灯夜读,终成贡士;五十二岁时受朝廷奖励一次,五个儿子相继成家,繁衍出五门烟火。

“尊道妻马氏”——我的手指在这行字上顿住。武庆叔说,我们是五门尊道的后人。

凝视着碑尾密密麻麻的名字,泽士、祥□、德合……二十多代人,像一串绵延不断的脚印,从明朝走到今天。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田垄间耕作,在学堂里诵读,在嫁娶时欢笑,在战乱中坚守。

好奇心驱使我翻开古籍,试图拼凑出更多细节。原来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76年),朝廷为充实中原人口,推行大规模移民政策。赵伯通夫妇或许正是响应号召,告别山西的窑洞,踏上未知的征途。曲阳城东村的土地接纳了他们,从此,赵家的血脉在燕赵大地上扎根生长。

几天后,表叔又发来消息:“咱赵家在山西的本家联系上了!他们祠堂里还记着伯通公这一支呢!”视频通话里,山西赵家的长辈举着族谱,声音激动得发颤:“六百多年了,终于接上了!”屏幕里,两地族谱上的名字如河流交汇,印证着血脉的延续。

碑文记载:伯通公生了5个儿子,长子允道,次子庠生贵道,三子弘道,四子庠生信道,五子尊道监生…我的手无法不在这儿停下,老祖宗培养了三个秀才,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家庭呢。

赵姓一、二、三、五门人家星火相传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000多人。

据说只有四门的信道公离世早,听说年轻的夫人改了嫁,只留下一子去向模糊,传说他被送人了。

当今信息时代寻找四门的消息广泛传播。终于有四门的后人找上门来。为证明自己是赵家传人,竟拿出了珍藏了560多年的契约。上写:“玉珍人在庚辰(公元1460年明朝天顺4年)画中方送花秋杪(秋天)恨.一人赴厚姉(姐)不唐门相相儿云.化钱一百吊.送回出钱.无凭立字为正”这意思是说信道公离世后,夫人玉珍将独子送给了无后的信道的姐姐,当时姐夫唐家公已经离世。花了100吊钱给玉珍,如反悔要将100吊钱还回来。

一张小小的纸片竟传承了五百六十年,那是怎样的一种信念,一种坚持,我的眼睛湿润了。

合上手机,窗外月色如水。六百四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却足够一个家族繁衍生息,足够一座村庄从荒芜走向兴盛。那块石碑,那六百四十年前老祖宗,那五百六十年前的一纸契约,不仅镌刻着赵家人的过往,更见证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信念——无论走得多远,根,永远在那里。(完)

这是传承到现在,有500多年历史的那张纸(契约)

来源:0929娟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