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留下的“自拍照”——壁画、绘画、雕塑里,都爱顶着一张圆圆的大脸,脖子上露出肉肉的双下巴,甚至三下巴,并引以为傲。
在这个锥子脸审美时代,双下巴是当代年轻人通往美貌路上的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举起手机自拍时,瘦脸的功能被拉到极致,哪怕明显脖子已经被P得变了形,也一定要把肉肉的双下巴P掉。
此刻,我想起了来自东北黑土地上刘英娘的质朴话语:“这一瘦啊,压不住福,这姑娘好,白胖白胖的,能压住福”。
你以为她是农村土味审美,殊不知人家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正统审美。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留下的“自拍照”——壁画、绘画、雕塑里,都爱顶着一张圆圆的大脸,脖子上露出肉肉的双下巴,甚至三下巴,并引以为傲。
唐朝女性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爱露双下巴或三下巴呢?且听慢慢道来。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时间里,以瘦为美始终是审美的主流。战国时期曾有“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两汉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雕塑、绘画里,女性也都是纤瘦体态,唐之后的宋元明清同样以纤瘦为美。
唯有唐朝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是个另类,以丰腴为美。无论是唐三彩里的女俑,还是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还是唐朝绘画里的仕女,无一不是以圆润的脸盘、丰腴的身材展示在后人面前,默默诉说着大唐的盛世、气度。
因此,在以丰腴为美的唐代,双下巴就被视为是福气、丰腴的象征,而受到女性的追崇。
在盛唐时期,如果一个女性长着圆润的脸,脖颈处又肉肉的双下巴,身材丰腴,一身低领襦裙露出雪白的酥胸……这就是唐朝的刘亦菲啊。
在一些唐朝壁画、绘画上,也会经常看到女子脖颈上有三道纹,宛如是层层叠叠的三下巴。
其实,这不是是肉肉的三下巴,而是特意画在脖颈上的三道纹,被人称为三刀痕,又被叫作蚕纹线。而三刀痕的来历,可追溯到北齐时期的一个神秘传说。
据说《法苑珠林》记载,北齐定州有一位叫孙敬德的居士,在家供奉观世音菩萨,非常虔诚,早晚都要礼拜诵经。后来他被人陷害污为叛贼被判了死刑。
临刑前一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出家人教他观世音救生经,并且告诉他经里有佛名,念诵一千遍,可以度过这次危难。醒来后,他按照梦中和尚的嘱咐,真的念了一千遍得观世音救生经。
到了行刑的时候,刽子手砍下一刀,没想到孙敬德不仅头安然无事,然而刀被崩断为两截。刽子手不信邪,又拿来一把刀,继续朝孙敬德砍去,结果和上一次一样。如此连续砍了三刀,三把刀都相继断为两截,而孙敬德始终毫发无伤。
无奈之下,官府只能将他释放。孙敬德回到家中,惊愕地发现,家中供奉的观世音菩萨佛像的脖子上,竟无端多了三道清晰的刀痕。
这个故事不胫而走,此后,佛像脖子上的这三道纹路便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几乎所有佛像,尤其是那些偏女性形象的佛祖,如卢舍那大佛,脖颈间都有着这标志性的三刀痕。
也因此,受佛教思想文化影响的唐朝女性,对三刀痕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对唐朝女性而言,这是一种对菩萨像的虔诚模仿,是将自身与神圣美好的形象相联系的方式。她们热衷于展现这一特征,希冀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菩萨的敬仰、对吉祥的追求。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女性自画像中,便能清晰看到她们刻意描绘出的三刀痕。
在唐代的审美语境里,拥有三刀痕的圆润面庞,代表着一种端庄、富态与慈悲之美,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雍容华贵气质相得益彰。
当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回望唐朝女性脖颈间的三刀痕,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它是宗教与审美相互交融的结晶,是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精神追求的外在展现,更是唐朝开放、包容文化的生动注脚。
来源:大历史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