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时节的赣江之滨,红色文化如潮涌动。4月30日晚,一场以“让课文里的红色故事‘活’起来”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公益讲座在南昌书城拉开帷幕。这场由江西省新华发行集团、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及三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4000余位观众参与。南昌大学教
暮春时节的赣江之滨,红色文化如潮涌动。4月30日晚,一场以“让课文里的红色故事‘活’起来”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公益讲座在南昌书城拉开帷幕。这场由江西省新华发行集团、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及三环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4000余位观众参与。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朱虹,作为主讲人,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炽热情怀,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触摸课本中跃动的红色基因。
以教材为经纬,解码红色教育密码
活动伊始,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徐承芸从语文教学角度切入,剖析统编语文教材中红色课文的深层价值。她指出:“红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价值观塑造的桥梁。”随后,朱虹以统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脉络,从《吃水不忘挖井人》里“红井水润心田”的感恩情怀,到《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革命者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坚定信仰;从《英雄的母亲不落泪》展现战火中母性与家国大义的深沉交织,到《朱德的扁担》刻画的军民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他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将课本背后的历史细节与人性光辉层层铺展。朱虹强调:“红色教育的核心,是让青少年从具体的人、真实的事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互动激荡思维:叩问红色教育的当下意义
讲座的互动环节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一名学生提问:“英雄叙事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朱虹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回应:“一口红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提醒我们:幸福生活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青少年需要这样的‘记忆坐标’。”一线教师则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如何让历史人物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朱虹以《英雄的母亲不落泪》举例:“故事中的母亲强忍丧子之痛,却将泪水化作革命信念。这种真实的人性挣扎,比口号更能引发共鸣。”家长代表关注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朱虹提出“家庭红色研学”的创意,周末带孩子寻访本地红色遗址,重走“红井”旧址,探访李大钊故居,让历史场景成为生动的课堂。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红色读物的破圈之路
由三环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荣膺“2023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读物”,国家出版基金,“中国好书六一专榜”,京华好书,以“真实感”与“故事性”摆脱传统红色题材说教的窠臼。朱虹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强调,“历史不应是冰冷的陈述,而应是可触摸的温情与抉择”。
未来展望:让红色文化“破屏”生长
面对短视频与游戏对青少年注意力的争夺,朱虹对红色文化传播提出新构想:“用多元媒介赋能——比如开发红色主题互动游戏,或制作微短剧,让英雄故事‘动’起来。同时,鼓励学校将红色研学与艺术创作结合,让孩子们用画笔、剧本或短视频重新诠释经典。”朱虹表示,“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找到与时代共振的频率”。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当赣江的潮水漫过课本的铅字,那些沉睡的故事正化作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养料。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自己的时代,书写对信仰的回答。
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汪维国、江西省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周小任、三环出版社总编辑张秋林等领导出席了讲座。讲座由三环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张雷主持。
来源:南昌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