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节前尝试登陆银行APP申请提升额度,没想到之前一直未能通过的申请,银行方面一下子给我提升了十万元备用金,年化利率还是和以前一样。同时我也接到了一个中介电话,同样是用这家银行资金给我放消费贷款,利率竟然要比直接从手机银行端申请低0.4个百分点,但是进一步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每逢假期,消费贷市场竞争都变得异常激烈,今年五一也不例外。
“我在节前尝试登陆银行APP申请提升额度,没想到之前一直未能通过的申请,银行方面一下子给我提升了十万元备用金,年化利率还是和以前一样。同时我也接到了一个中介电话,同样是用这家银行资金给我放消费贷款,利率竟然要比直接从手机银行端申请低0.4个百分点,但是进一步咨询发现,加上手续费和中介费年化利率直接翻一倍。”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优质客户陈春(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五一”消费旺季来临,多家银行提前推出大额信用卡、备用金等产品的限时促销活动,新一轮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同步开启,有的银行消费贷利率最低降至3%,但与2024年9月份消费贷“价格战”激烈时相比,当前各家银行推出的利率优惠活动显得更为克制和理性,低至“2”字头的利率已难以寻觅。值得关注的是,贷款中介也变的异常活跃,不少手机短信和贷款电话主打银行名义的高额备用金和低息贷款,都暗藏高利贷的风险。
个人消费贷期限最长可延展至7年
随着今年3月以来国家围绕大力提振消费的战略部署,消费金融领域政策密集落地,银行在节前给客户提升消费贷款额度一是响应政策号召,另一方面也是抢占优质客户。
“今年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从产品创新、服务提质、环境优化等维度绘制金融助力消费升级的路线图。之后中办、国办于3月16日联合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述政策的递进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提振消费的重视和决心,也预示着消费金融将在提振消费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五一’长假很多银行客户享受到优惠利率消费贷额度提升就是一个明证。”5月2日,长三角地区一家城商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目前银行为老客户消费贷额度提升在十万元区间,这也与此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内容通知要求相吻合。
“我们针对优质客户实施消费贷款额度动态调整机制,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分为两个阶梯:金卡客户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黑钻卡客户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对此,上海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分行个金业务负责人王霭然向本报记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贷款期限上,个人消费贷期限最长可延展至7年。
而从互联网消费贷款端来看,记者也尝试了申请几家互联网银行的消费贷款,额度也有所提升,不过贷款利率要比传统银行高一倍。
“宏观视角看,WTO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回落至2.8%,叠加美国潜在关税冲击风险,今年外需不确定性增大。与此同时,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依靠投资拉动的传统稳增长手段空间变窄,消费成为全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被置于2025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首位,成为破局关键。当前我国消费市场仍处弱复苏通道,以通知为代表的消费金融新政,意在通过适度松绑、鼓励创新,来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需求,为提振消费、稳增长贡献金融力量。随着相关政策落地,银行消费贷款有望在场景融合、额度、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开展新一轮产品创新优化,整体方向是更高额度、更低利率、更长期限以及更灵活的还款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借款人消费需求。”薛洪言指出。
5月3日,上海一家新能源车商销售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该车品牌与银行合作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购置政策调整后,延长贷款期限至5年可有效降低月度还款金额,且能更好地匹配车辆使用寿命与还款周期,有助于刺激20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消费。
“假定贷款金额30万元,3年期年利率按3.5%计算,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还款约8791元;而政策调整后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年利率仍按3.5%计算,每月还款约5458元,将大大降低消费者的月度还款压力。”该负责人称。
5月3日,一家国有银行旗下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康成旭(化名)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简单的降息提额不可持续,银行消费贷的未来突围方向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
“首先场景化嵌入是破局关键,消费贷的本质是服务于具体消费行为,银行应跳出单纯放贷逻辑,主动对接消费趋势和消费场景;其次进行客群分层与区域下沉,针对不同客群开发针对性产品,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同时持续发力金融科技,提高风控水平的同时优化用户体验。最终目标是将消费贷融入实体消费链条,通过差异化服务体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型。”康成旭指出。
警惕贷款中介低息消费贷陷阱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家银行争相“揽客”的同时,不少贷款中介也活跃于市场当中,他们打着银行的旗号以超低利率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
假期期间,《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位于上海静安、闵行等商圈的多家贷款中介公司,了解到其营销套路:前端营销人员抛出远低于市场价的利率诱惑借款人上钩,又以银行面签为由将借款人带到中介公司办公地点,而后由更为老练的工作人员说服借款人与中介公司签订相关合同并获取借款人重要隐私信息,同时从中收取服务费。
“近期我们推出一款低息消费贷产品,利率仅为3%,最多可贷30万元,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办理。”一位自称上海某银行直贷中心工作人员的贷款经理向记者推荐他们的产品,而当记者询问贷款流程时,该贷款经理又告诉记者办理该业务需到银行面签,无法线上办理,要求记者携带身份证前往指定地点。此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需收取相关服务费用,收费标准为最终批贷额度的1%。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不少贷款中介活跃于市场当中,他们打着银行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多家银行则明确表示,不会收取除贷款合同约定之外的任何费用,例如“中介费”“介绍费”“手续费”“包过费”“代办费”等。对于这些中介打着银行旗号的推销贷款行为,多家银行则表示与这些贷款中介之间并无任何资金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提醒,如果借款人收到营销贷款业务的陌生电话、短信或微信广告等,请注意识别身份,优先选择附近的银行营业网点进行咨询。
此前,监管部门多次发出风险警示,并定期展开执法行动。在2024年国庆假期之后,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总队就牵头开展“清链3”执法行动,通过对一家短信群发系统运营商的深入检查,梳理出19家贷款中介公司,并对这些公司开展了现场检查。经查,12家贷款中介公司涉嫌通过该短信群发平台、以银行机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1家信息公司存在买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贷款中介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当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的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欠缺合规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第二,金融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收费等情况了解有限,寄望通过贷款中介获取贷款,或者对不法贷款中介的骗术缺乏识别能力;第三,贷款中介行为隐蔽,如果借款人不配合,较难被查处。”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