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这个被称为“世界最大的人种博物馆”的国度,仿佛是一个容纳了世界各色人种的大熔炉。在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上,几乎可以寻觅到世界上任何肤色的人种。
印度,这个被称为“世界最大的人种博物馆”的国度,仿佛是一个容纳了世界各色人种的大熔炉。在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上,几乎可以寻觅到世界上任何肤色的人种。
这一独特的现象,既反映了印度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又体现了其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过程。
那么,在众多的民族之中,究竟哪个民族与我们最为相近呢?
答案指向了库基部落(Kuki)。
这个部落的人们有着诸多与我们相似的特征,他们就像散落在印度土地上的一群特殊存在。
从外貌特征来看,库基人拥有黄皮肤、黑眼睛和黑头发,这些典型的东方人外貌特征,使得他们在印度的民族大杂烩中显得格外独特。
更为重要的是,从古至今,他们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中国人,这种身份认同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他们跟印度人相处得特别不融洽,甚至开始对印度人抱有敌意。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他们坚决拒绝和印度人通婚,甚至还大胆地跟印度对着干呢——他们依据中国的五星红旗,自己创作了六星红旗当作库基旗,并且创办了一支军队,把它命名为解放军。
库基人的“国徽”与“国旗”
在印度的东北部,库基族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与印度其他民众截然不同的是,他们毫不犹豫地自称是中国人。
当真正与库基人面对面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几乎不存在外貌上的差异。
那乌黑的头发,如同黑色的绸缎,柔顺地披散在肩头;黄色的皮肤,散发着健康的光泽,就像我们身边熟悉的同胞一样。
这种外貌上的相似性,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库基族人是蒙古人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存在过通婚现象,这一历史行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逐渐塑造了库基人如今的外貌特征。
在语言方面,库基族也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库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在印度众多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库基族世世代代使用藏缅语系,这一语言体系本身就与中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有着渊源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更是把汉语当作了第二语言。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库基族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认同。他们积极学习汉语,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方便,更是在内心深处将自己与中国紧密相连。
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库基族在这方面也展现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在库基族生活的地区,中国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来自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这里广泛传播,成为库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年五月,当端午节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时,库基族人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那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软糯在指尖缠绕。
赛龙舟活动也在这里热热闹闹地举办起来,一艘艘龙舟在水面上飞驰,几头的鼓手有节奏地敲打着鼓面,桨手们齐心协力地划动船桨,就像在中国南方的水乡一样。
他们把中国藏族的日历当作自己的日历,依照中国的传统习俗生活。这种对中国文化习俗的传承与践行,使得库基族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成为了独特的存在。
更为关键的是,库基族在身份认同上与印度主流社会有着巨大的鸿沟。
这个民族的人不但都不承认自己是印度人,而且还对印度人表现出特别的抵触和憎恶。
这种态度在库基族的教育中代代相传,以至于库基族的孩子从小就坚决不和印度人交往,哪怕是同桌也不交流。
在库基族生活的曼尼普尔邦,看不到任何一本印度的作品,因为库基族把它们视为“禁书”,严禁其出现在库基族世代生活的地区。
这种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作品上,在行政管理方面也是如此。在库基族生活的地区看不到任何印度官员,任何前来任职的印度官员都会被库基人驱逐出该地区。
在婚姻与基因传承上,库基族的女子以嫁到印度为耻,男子以娶印度女子为耻。
库基族的女子因为美貌、勤劳成为众多部落求娶的首选,多年来库基族女子通过择婿到达了世界各地,但无论嫁给谁,库基族女子都不会嫁给印度人。
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使得库基族在印度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在印度,曼尼普尔邦的库基族人已经越来越远离主流社会,逐渐被很多人遗忘。
如今,库基部落大多生活在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以及孟加拉国吉大港丘陵地带,这是一个山地部落,隶属于曼尼普尔邦管辖。
尽管他们在印度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库基人却备受中国人敬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与中国人很亲近,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虽小,但却有一种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在库基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库基族饱受印度其他民族的欺凌。
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有着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
另据中国史书记载,清代时,库基人曾向清廷递交申请,想要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清代并没有把他们纳入中国领土。
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库基族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19世纪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是印度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在印度全境都放弃抵抗的时候,库基族宛如黑暗中的一束亮光,是印度所有民族中唯一在英国军队进入印度境内时与之抗争的民族。他们拿起简陋的武器,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装备精良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英国统治时期,因为库基族的抵抗,他们被称为Kukipeople,汉译为“不自量力”。印度也把他们称为“木头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库基族就有了这个称呼。然而,这个称呼并没有击垮库基族,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坚守自己民族特性的决心。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试图同化库基族,想让他们成为地道的印度人。
印度曾多次试图扭转库基族“顽固不化的思想”,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印度甚至派遣军队进入库基族所在地区,面对印度军队的进驻,库基族举全族之力进行对抗。这种对抗不仅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那份独特的民族尊严。
1947年印度建国之后,库基部落被政府确定为表列部落。库基部落曾提出自治的构想——建立一个新的行政区,但这一构想却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残酷镇压。大批库基人被屠杀,到1970年时,库基人总数已下降到不足3万人。
1977年,库基人比贾伊·哈兰贾克瓦尔组建了“特里普拉民族志愿军”。该组织以部落复兴为使命,在成立初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广泛支持,后来干脆改名为库基人民解放军。
他们主要斗争目标包括:将1949年10月特里普拉并入印度联邦之后进入特里普拉的移民全部驱逐出去;在特里普拉邦议会中为部落民众保留一半的席位;在特里普拉邦建立由部落民众掌控的政权;采用“通行许可”制度阻止外来移民进入特里普拉。
1980年,库基族与印度政府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冲突。印度政府以曼尼普尔邦存在大量反动人士为由,派遣军队进入曼尼普尔邦。
印度军队进入不久后,便纵火焚烧库基族人居住的房屋,屠杀库基族民众。
这激起了库基族的反抗,为了更有效地反抗印度军队,生活在曼尼普尔邦的居民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对外宣称坚决不向印度政府妥协。
库基族不但组织自己的军队与印度政府对抗,库基族民众还会定期上街游行,表达对印度政府的不满。民兵们会组织起来破坏印度军队的交通和粮草运输线路,干扰印度军队在曼尼普尔邦的作战。
1993年,库基部落与那加部落发生种族冲突,库基部落居民在战争中遭受了惨重损失。
这一血腥的历史事件,是库基族奋斗历程中的一个惨痛印记,却也更加凸显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库基族在历史的风雨中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特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重。
印度政府见武力无法使库基族屈服,便企图用教育来瓦解库基族。印度政府让库基族民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与印度其他部落共同就读的学校,让这些库基族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是印度人。
正是这些欺凌,导致库基族对印度其他民族心怀不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多次对抗事件。库基族的语言与印度官方语言不同,语言上的不便也使得库基族与印度的交流日益减少。
总之,库基族是一个坚韧的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虽然他们自称是中国人,生活习俗与中国极为相似,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是一个拥有自身文化的民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民族自信。
[1] 不一样的印度人 · 深圳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5-03-20]
[2] 马得汶. 移民问题与印度特里普拉邦的动荡[J]. 南亚研究, 2020(1):100-110.
[3] 被世界遗忘的地方:探访印度“珍珠城” · 网易 [引用日期2025-03-20]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