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您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来自权威资料,图片源于网络。若文章中涉及到版权,请和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还请您谅解和指正,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贵州遵义龙岩山的云雾终年不散,山顶上有座让历代王朝头疼的城堡。
三面都是刀削般的绝壁,唯一的上山路要连闯九道关卡,当地苗人传说连山鹰飞过,都得留下买路钱。
这座号称"西南天险"的海龙囤,是播州杨氏家族经营七百年的老巢。
事情得从晚唐乾符三年(876年)说起。
南诏国的象兵踩烂了播州稻田,长安城里的唐僖宗急得直搓手。
太原杨家出了个猛人杨端,带着千把号族人,硬是从山西一路打到贵州。
这群北方汉子联合当地苗人,把南诏人撵回了苍山洱海。
皇帝金口玉言:播州就归你们杨家世袭了!
杨家三代人在龙岩山顶搭起木栅栏时,绝对想不到这个临时据点能传二十九代。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骑兵都快踹开临安城门了,杨家第十五代土司杨文还在扩建城堡。
千斤重的青石顺着山势垒成城墙,前六关卡着咽喉要道,后三关堵死悬崖峭壁,山顶粮仓屯着够吃五年的红米——摆明了要当"西南钉子户"。
要说杨家守城确实有祖传手艺。
当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丢了性命,播州兵就在海龙囤眼皮底下,耍得蒙古人团团转。
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分三层:最外圈守着娄山关、乌江关这些天然屏障,中间星罗棋布十二座卫星城堡,最后压轴的养马城卡着进山要道。
万历年间四川巡抚王继光来考察,站在娄山关前倒吸凉气。
万峰插天的山缝里就一条羊肠小道,播州兵在崖顶备足了滚木毒箭。
更绝的是养马城的设计:
这座山坳里的要塞既能养三千战马,又能当缓冲带,攻城部队刚冲进来,立马被两侧山头的弩箭射成刺猬。
杨家传到二十九代杨应龙手里,海龙囤已经扩建得像座小王国。
山顶五平方公里地盘住着三万人,兵工厂日夜赶制带倒钩的苗刀,粮仓堆满能存十年的烟熏腊肉,连山泉水都被引进九曲十八弯的暗渠。
杨家土司逢年过节就爱在飞龙关摆酒,端着牛角杯对群山喊话:"这地界,玉皇大帝来了也得递拜帖!"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北京城突然收到八百里加急:
杨应龙反了!其实这场祸事早埋了二十年。
杨家自打归顺明朝,表面恭顺,暗地搞"国中之国"。
朝廷派的流官在播州说话不如放屁,汉人商队过境要交买路钱,连卫所军户娶亲都要给土司府送猪头当彩礼。
杨应龙这人性子比贵州辣椒还烈。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为个侍妾的闲话,把正妻剁成几块送回娘家。
老丈人告到重庆府,官司打了三年没结果,倒把播州军惹急了眼。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冬月,五千播州兵夜袭綦江城,把明朝守军的脑袋,在城门口垒成五层京观——这下篓子捅到紫禁城了。
万历皇帝正为立太子的事和文官怄气,听说西南出事,摔了景德镇茶碗:"杨应龙当朕是赵构吗?"
二十四省兵马开始往四川集结,兵部侍郎李化龙,揣着尚方宝剑直奔重庆。
谁都没想到,这场仗会打得比抗倭援朝还惨十倍。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八,重庆校场旌旗蔽日。
李化龙把二十四万明军分成八路,像八把钢刀直插播州。
綦江路总兵刘綎带着三万川兵打头阵,这位平过缅甸倭寇的老将,望着娄山关直嘬牙花子——当年戚家军打倭寇,都没见过这么邪门的地形。
二月十五的綦江之战成了转折点。
杨应龙派儿子杨朝栋,带着五万苗兵迎战,哪想刘綎的火器营玩出新花样:
三眼铳在前放烟幕,虎蹲炮专打马腿,最后冲出两千藤牌兵贴身肉搏。
播州军的苗刀还没砍到人,先被火药熏成了灶王爷。
杨朝栋败退五十里,明军趁机拿下娄山关前哨。
真正的硬骨头是乌江关。
三月十一日,永宁路总兵曹希彬,带着八百敢死队摸黑渡江,江水冷得能冻掉脚趾头。
守关播州兵正烤着火吃酸汤鱼,忽听江面传来"咔嚓"冰裂声——明军用门板搭浮桥,顶着箭雨硬冲。
天亮时分,关墙上插满了带血的钩镰枪,江水漂着三十七具明军尸体。
五月初三,明军完成对海龙囤的合围。
李化龙却收到老家急报:老爷子咽气了!
按规矩得卸职守孝三年,这位兵部侍郎把丧报往靴筒里一塞:"打完这仗,本官自会去坟前磕头。"
转头搬进前沿指挥所,屋顶还漏着雨。
前六关的千斤铁门刀枪不入,明军发明了"土拨鼠战术"。
士兵顶着牛皮盾在城墙根挖洞,塞满火药后"轰"地掀翻半座城楼。
后山悬崖更邪乎,刘綎带着苗人向导攀岩,指甲盖都磨没了才摸到头道关。
最要命的是五月连阴雨,红衣大炮全成了哑巴,将士们在泥浆里滚成了泥猴。
六月五日凌晨,下了四十天的雨突然停了。
刘綎光着膀子带兵突袭万安关,守军还在烤湿衣服。
当第一缕阳光照到飞凤关时,杨应龙看见城下密密麻麻的明军旌旗。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土司,抱着儿子哭得直抽抽:"早知今日,当初就该老老实实交税!"
六月六日破晓,海龙囤燃起冲天大火。
杨应龙把祖传的鎏金甲胄扔进火堆,拉着两个小妾跳了进去。
明军冲进土司府时,只找到半截焦黑的苗刀和满地银锭。
此战明军斩首两万,俘获杨家宗亲七千,光运战利品就用了三百辆牛车。
李化龙站在冒烟的废墟前,突然想起个巧合:杨端带兵入播州那年,也是龙年。
整整七个甲子轮回,杨家从龙兴到龙灭,倒真应了"海龙囤"这个地名。
后来朝廷把播州拆成两府,那句"养马城前秋草肥,海龙囤上暮云飞"的童谣,从此消失在历史烟云里。
1. 《明史·李化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万历武功录·播州杨应龙列传》(明·瞿九思)
3. 《平播全书》(明·李化龙)
4. 《中国西南土司制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5. 《明代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