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冯唐我发现:普通人想出人头地,最大的阻碍是 3 个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5 11:09 1

摘要:我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行动力可是蹭蹭涨,收入也快速增加,从一个月 3 千块,很快就到 3 万以上了,3 年里赚了 100 万!

要是您是个一心求上进,想让日子过得更红火的人,那接下来我要说的肯定对您有用。

我在学了冯唐的智慧之后,发现了阻碍咱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最要紧的一个问题。

我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行动力可是蹭蹭涨,收入也快速增加,从一个月 3 千块,很快就到 3 万以上了,3 年里赚了 100 万!

为了看看这是不是真有道理,我还找了身边那些跟我一样 20 多岁就赚了 100 万的朋友问问,发现他们在发生大变化之前,基本上也都把这个关键的阻碍给搞定了!

已经有不少人把这关键阻碍解决了,人生有了大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咱们也能解决,人生很可能就不一样啦。

这个关键阻碍,没您想的那么复杂,其实就 3 个字。

在说这 3 个字之前,我先跟您讲讲冯唐。

冯唐可是个能干大事的高手,他涉足的每个行业差不多都做到了顶尖。

25 岁就成了医学博士,日子一天天过,身份也一个接一个,像是什么麦肯锡董事、有名的作家、收藏家、摄影家、顶级投资人、星级厨师,2013 年还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接下来就说说这 3 个字!

比懒惰更可怕的,是浮在表面的 "假努力"

提到失败原因,很多人会归咎于懒惰,但冯唐强调:"现代人最大的病,是做事浮皮潦草。" 这里的 "浮",不是指身体的忙碌,而是心态的浮躁,看似每天忙忙碌碌,却像水面的浮萍,从未深入扎根。

比如有人每天刷 10 小时短视频学 "干货",却不愿花 1 小时系统读本书;有人频繁换工作美其名曰 "找方向",却从未在一个领域沉淀超过半年。

这种 "浮" 让努力变成表演,感动了自己,却离成功越来越远。

《荀子・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浮躁是成功的天敌,冯唐在解释 "不着急" 的成事心法时曾说:"真正的厉害者,都在做慢而确定 的事。" 浮躁的本质是急于求成,渴望用最短时间换取最大回报,却忽略了任何领域的突破都需要 "深蹲" 的过程,就像竹子用 4 年只长 3 厘米,第 5 年开始每天疯长 30 厘米,前提是前 4 年根系在土壤里延伸数百平米。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用了 16 年,晚年仍在修改,这种 "笨拙" 的深耕,让他成为跨越艺术与科学的奇才。

冯唐在谈写作时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人生是磨出来的。" 真正的高手,都在践行 "慢就是快"。

朋友小周 5 年换了 7 份工作,从互联网运营到直播,从新媒体编辑到短视频策划,每次都说 "这个领域不适合我"。简历上满满当当的经历,却没有一项能拿出亮眼成果。

去年应聘主管岗位,面试官问:"你在哪个平台做到过百万级流量?" 他哑口无言 —— 因为每个岗位都只做了皮毛,从未深入解决过核心问题。

生活中充满 "浮" 的陷阱:刷短视频学英语,每天打卡却连完整句子都说不出;报 10 个网课,笔记记了几大本却从未落地实践;创业选项目只看风口,哪个热门做哪个,却不懂行业本质。就像冯唐说的:"表面的热闹都是虚的,真正的成长藏在枯燥的重复里。"

怎样告别“浮”这个字呢?

首先每天留 1 小时 "深时区":关闭手机,专注做一件需要深度思考的事(如读专业书、写行业分析)。

其次用 "最小成果法" 对抗浮躁:设定具体目标(如 "本周学会 PS 抠图"),而非模糊的 "学设计"。

最后向 "笨人" 学习:观察身边做事扎实的人,他们如何用 "笨办法" 解决问题。

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对 "失控" 的恐惧

冯唐曾说:"人到中年,最可怕的不是脱发,是失去了 ' 敢想敢干 ' 的勇气。" 这里的 "畏",不是害怕困难,而是害怕打破现状 —— 害怕失败后的嘲笑,害怕走出舒适区的未知,害怕努力后的落空。

普通人常陷入 "畏难 - 退缩 - 自我否定" 的循环:想考证,怕考不过;想创业,怕亏本钱;想转行,怕适应不了新环境,这种对 "失控" 的恐惧,让无数可能性夭折在萌芽期。

心理学中的 "自我设限" 理论指出:人会因害怕失败,提前在心里设置障碍,最终导致行为受限。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有风险,仍愿意为目标赌一把,就像登山者知道前路艰险,却相信自己的准备足以应对挑战,"畏" 的本质不是胆小,而是对自身能力的低估。

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时,没人相信能让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

资金短缺、观念阻碍、身体病痛,每一项都足以让人放弃,但她顶着压力挨家挨户劝学,带着老师用最 "笨" 的方法补课。

她说:"我不怕失败,就怕这些孩子一辈子困在山里。" 这种 "无畏",让 1804 个女孩走出大山。

同事阿芳曾是会计,一直想转行做心理咨询。

她报了课程,考了证书,却始终不敢接第一个个案。"要是来访者骂我怎么办?"" 要是解决不了问题砸了招牌怎么办?"这些担忧让她拖了 3 年,最后证书过期,热情消磨。

冯唐说:"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她的困境,正是被" 畏 " 字困住的典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瞬间:开会时想到一个好点子,却因 "怕说错" 不敢举手;遇到一个绝佳的合作机会,因 "怕麻烦" 选择放弃;想提升形象去学穿搭,因 "怕被议论" 缩回脚步。这些 "小畏" 积累起来,就成了阻挡前进的高墙。就像冯唐说的:"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你本可以。"

怎么克服这些恐惧呢?

首先做 "5 秒启动法":想做一件事时,倒数 5 秒立刻行动,不给大脑犹豫时间。

其次写 "恐惧清单":把害怕的结果列出来,问自己:"最坏能坏到哪去?我能承受吗?"

最后从 "微挑战" 开始:每天做一件稍微超出舒适区的事(如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

比贫穷更致命的,是对 "选择" 的贪婪

冯唐曾强调 "少即是多":"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都抓不住。" 这里的 "杂",是指目标杂、欲望杂、行动杂 —— 今天想当作家,明天想做网红,后天想创业;手机里装 50 个 APP,关注 300 个账号,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带来价值;学英语、练瑜伽、考教资、做副业同时进行,结果样样稀松。

这种 "杂" 让精力像撒在地上的水,看似覆盖广泛,实则毫无深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 "有限理性" 理论:人的认知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度选择会导致决策疲劳,真正的高手,都在做减法。

就像园丁需要修剪多余的枝叶,人生也需要聚焦核心目标,苹果树把养分集中在主干,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河流只有收拢河道,才能奔涌向前。

村上春树 30 岁开始写作,每天雷打不动凌晨 4 点起床,写作 4 小时,跑步 1 小时,持续 30 年。

他拒绝过多社交,不接受无意义的采访,甚至为了专注写作搬到郊区,这种 "反杂乱" 的生活,让他成为世界级作家。

表妹小薇给自己贴满标签:自媒体运营 / 插画师 / 剧本杀主持人 / 英语翻译。

在圈子里每天晒不同领域的成果,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每个领域都停留在入门水平,去年她想申请大厂岗位,面试官问:"你最擅长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她愣住了 —— 因为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冯唐说的 "杂而不精,不如不做",正是她的真实写照。

我们每天被海量信息轰炸:短视频推送给你 10 种赚钱方法,自媒体账号告诉你 20 个提升技能的途径,朋友推荐 30 个值得尝试的副业。

这种 "选择过剩" 让人陷入焦虑,总觉得 "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那个领域也要试试"。结果就像掰玉米的猴子,手里永远只有最后一个玉米。

怎么不再活的这么杂呢?

首先要每年只定 1 个核心目标:如 "今年专注提升 PPT 设计,成为行业前 10%"。

其次做 "断舍离清单":每周清理手机里不用的 APP、取关低价值账号、停止无意义的社交。

最后用 "二八法则" 分配精力:把 80% 的时间花在 20% 能带来核心价值的事情上。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