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人类存亡——兵器还是徒手?这是个问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5 11:30 2

摘要:中华传统武术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开碑裂石的硬功,还是四两拨千斤的柔劲,亦或是玄之又玄的气功,都有独到的文化魅力。而在实战技击方面,基本分为两大分野——白打与兵器。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三体》刘慈欣

中华传统武术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开碑裂石的硬功,还是四两拨千斤的柔劲,亦或是玄之又玄的气功,都有独到的文化魅力。而在实战技击方面,基本分为两大分野——白打与兵器。

所谓的白打即徒手搏击,它是武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各种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技法。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运用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以达到攻击对手、保护自己的目的。

兵器又称器械,是武术中使用各种武器进行攻防的技术。兵器种类繁多,大概在宋代时期便开始有了所谓“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在明清时期逐渐成型!郭德纲老师在相声中就使过这趟贯口活!

在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两者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丰富了武术丰富的技术体系。但很多人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徒手,兵器两个分野,哪个更早形成体系呢?

聊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武术并非单纯指攻防意识,而是指相对成型的攻防技术体系。要探究武术体系中白打与兵器孰先孰后,需从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技术发展脉络入手。现今武术界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击杀技法源于原始人类的狩猎需要。

峙峪遗址狩猎人群生活复原图(郭肖聪绘)

因为生存不易!试想一下,在山清水秀的小河旁,三五人类行走于其间,探索丛林鸟兽花果,大家携手揽腕欢声笑语,殊不知你们可能已经成为了大型肉食动物的目标。当这是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春游吗?

在强敌环伺的世界中,我们的祖先还没出新手村。他们身上没有尖牙、没有利爪,更没有强壮的肢体!同时自身还富含蛋白质和各类营养元素!!!这不妥妥唐僧肉吗?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原始人群的生产力、意识与家庭结构研究》论文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中,6%至10%的原始人类可能死于掠食动物之口。这时,生存才是文明延续的第一要义。

面对那些通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来进化自身躯体的猛兽来说,远古人类要是想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借助自身条件赤手空拳ko剑齿虎。。。。。。还是有一丝丝的强人所难。

图片来自网络

这边一招白鹤亮翅还没使完,老虎可能已经开始擦嘴了。为了活下去,老祖宗们开始被迫整活——制作工具。在非洲肯尼亚的Lomekwi 3遗址中出土了33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制造的石器,其中包括石锤、石砧和石片等。这些石器显示出明显的打制痕迹,表明它们是经过人为加工制成的。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火?很抱歉,那时远古人类的这个技能点还没打开。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在肯尼亚的Chesowanja遗址(约140万年前)和南非的 Wonderwerk洞穴(约100万年前),考古学家发现了燃烧的黏土碎屑、灰烬层及烧焦的骨骼,表明这个时期人类才开始系统性利用自然火。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还不能使用“魔法攻击”,但这些看起来很粗糙的石器工具,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人类与猛兽利器间的战力差距。后期,甚至出现了攻守易形。人类从早期的被动挨打,逐渐转换成向猛兽们进行狩猎!

事实也的确如此!2023年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奥杜韦文化时期地理分布的拓展及古人类和傍人的饮食策略》中,揭示了早在约 300 万年前,早期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准备食物,并且这些工具是用来屠宰河马和牛等大型哺乳动物。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不断使用工具狩猎的过程中,人类击杀不同体型动物的方法逐渐产生分类。针对中小体型的动物时,使用石匕、石刃枪一类的利刃;面对中大型的动物时则采用石锤、大棒等钝器的击打效果更好。这时,人类所用武器便有了基本的分类,同时也为了更高效的猎取食物,开始系统化提升兵器的攻防技术体系!

这应该是武术器械技击体系的最早雏形!此时的武术可以理解为人类改造世界时,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之一。任何一项技艺的诞生与完善一定是有相应的历史前提,在那个特定时期,对于器械应用,应是人类这一肢体相对弱小的种族唯一的出路。恰恰是因为这一技击方法可以极大满足种族的生存需要,器械应用这一讲究搏杀的技击体系,才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优先形成体系,方便后代进行学习、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

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在《三体》的话,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边进

来源:散打王

相关推荐